郑其贵 180师覆没 师长被枪毙 郑伯伯活生生在我眼前 任军分区司令

栏目:生活 2021-09-26 13:28:56
分享到:

免责声明:作者授权发布

20世纪70年代初,我们一家随调动工作的父亲从吉林省长春市吉林省军区迁到吉林省白城军分区。进入师大院后不久,我被一场偶遇惊呆了。传说义勇军的一位“神枪手”老师竟然活生生地出现在我眼前,颇有一派仙风道骨。

作者图:郑其贵在抗美援朝战场 作者图片:郑其贵在抗美援朝战场

那时候我十几岁,一直住在军区大院。接触过久经沙场的将军和校级军官,无数次听到他们亲身参与的精彩战役。印象深刻,潜移默化,我对所有的战争历史都极其感兴趣,尤其是我人民军队在成长过程中经历的经历,从重大战役到经典战役。

我可以举出红军时期的四次反围剿,赤水四渡,乌江突破,直到长征胜利;抗日战争时期,“平型关战役”“百团会战”“黄桥决战”直至鬼子投降;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五次战役……这些战役和战役的结局,当然是我人民军队的胜利,可谓“过五关斩六将”的荣耀。

当然,我也知道,在我军历史上,我们打得相当艰苦、激烈,比如“湘江血战”、“皖南事变”、“两渡草地”、“围堵抗联”,包括董存瑞牺牲的“龙华战役”、上海苏州河战役、抗美援朝战争中一个连100多名指战员牺牲在地面的“长津湖战役”...

有一次,我听到叔叔们在争吵。有人说志愿军一个师被敌人包围,在一次战斗中指挥不当,损失惨重。还有人说是因为敌人的情况不明,而失败是盲目行动造成的。我听说老师们被枪杀了。还有人说,已经十几年了,应该有一个明确的结论,否则,死去的烈士都难以瞑目!一位将军说,这件事不是我们这个级别的人能说清楚的,我们也不能推翻自己的信念。最好不说出来...

180师师长郑其贵,被命令为白城军分区司令员 第180师师长郑其贵奉命担任白城军分区司令员

无论是大胜利还是小“败”,都是我能看到的所有公开的军事历史资料。但是,这种“败”,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只有小范围的高层干部知道,从未公开过,让前辈们谈起来都很隐秘。当时不知道是什么样的战斗。我张口就问,被一个大叔踢了一脚,被狠狠训斥了一顿。孩子们,不要大惊小怪!这不是你应该知道的!

但是在我的伙伴中,有些人知道。那小子神神秘秘地说,听说他是我们志愿军的一个师,被美国鬼子包围了,几次突围后,又落入敌人包围圈。光是十几天,就有七千多人伤亡,只有几百人幸存突围。因为战败,军旗被美国鬼子抢走了。志愿军司令员彭非常生气,开枪打死了师长。

我非常惊讶,我们的人民军队一直是不可战胜的。怎么可能被打败,而且败得很惨,被“全军覆没”?被抢走军旗?这是我知道的我军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事情。如果这是真的,那将是我们人民军队的耻辱。作为人民军队的后代,一直以来,我心里总觉得自己像块石头。

虽然这次失利已经被绝对保密很久了,但我还是时不时听到一些传言,而且都是军界之外社会上的传言。现在还说志愿军一个师打了败仗,“全军覆没”“军旗发了”“师长被枪毙了”等等。父母的私下讨论,朋友的秘密,社会上的流言蜚语,让我觉得这是真的,但我心里始终不肯接受。

那段时间,我翻遍了所有能找到的军事历史资料,包括偷钥匙、偷偷溜进父亲办公室、打开铁柜、翻看“绝密文件”,却找不到一个关于180师的字。有一年夏天,一个去了“哈尔滨军工”的大哥回来过暑假。当大家聚在一起时,他们谈论这场战斗。他说,人民一直在流传我军战败的消息,损失很大,但流言绝不是事实。但事实是什么?就连我爸爸在他们这种水平也分不清怎么回事。民间能知道什么?这件事被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外界只知道有限的数量。

这句话给了我一些安慰。我宁愿相信谣言是假的。但是,大哥并没有完全否认老师被枪杀的传说。我想他可能不知道这是真是假。在历史上,据我所知,人民解放军从来没有因为作战失利而枪毙过一个军队的大副。从那以后,老师的命运成了我心中的一个谜,一直萦绕在我心头。

彭老总在抗美援朝战场 彭老总在抗美援朝战场

那个老师真的是彭拍的吗?我听前辈说过,彭的老板是个脾气暴躁的人。抗日战争时期,曾经大骂作战不利的部队是“面团”;抗美援朝,由于第38军在军事死角一战迟缓,导致部分美军逃跑,彭老总大骂第38军军长梁兴初不为虎作伥。志愿军一个师被几千人打败,“全军覆没”,“军旗发了”。活着回来的老师能好吗...

当时刚学了一句谚语,叫“无风不起浪——凡事皆有因”,我明白是指发生的一切都有一定的原因。难道民间传言,果然是真的?

作者图:郑其贵与军分区首长及机关同志合影 作者图片:郑启贵与军师首长、政府同志合影留念

我的一个同学也说老师确实是中枪了。我想,连将军都不准打电话,他怎么知道?但是他的父亲是一个大干部,他可能通过某些渠道知道一些消息。我开始怀疑,也不明白,为什么叔叔们会把这个问题保密。其实当时很多事情是不能随便说的。所以,很长一段时间,我甚至相信了社会上的一些民间传言。

1969年,中苏边境黑龙江省乌苏里江主航道中线中方一侧的珍宝岛发生了一场战斗,被称为珍宝岛自卫反击战。我边防军击退了入侵的苏军,击毁了当时入侵我国的苏军装备的一辆T-62主战坦克,一名苏军上校阵亡。结果,中国和苏联从冷战进入边境,直接用武力作战。据说苏联人在国外造了几百万士兵,随时可能对我国发动突然袭击。

为了做好战略防御和作战准备,军委向各单位下发了我军历史上的一些战例,进行有针对性的战前训练。偷偷打开父亲的钱包,看到抗美援朝战场上有反坦克作战的经验,也有长津湖战役失利的教训。一个师的志愿军遭受重大损失的战斗也令人印象深刻。

此时,我才知道,这场战斗叫做“第五次战斗”。资料显示,1951年4月22日至6月10日,志愿军在三八线附近对以美国为首的“联军”进行了反击。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经过50天的战斗,志愿军消灭了8.2万敌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志愿者们也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这里的“极其困难的条件”、“各种原因”和“巨大的损失”让我觉得这次我可能会解开这个谜团。

资料显示,被传说“全军覆没”的老师名叫180,被传说“射杀”的老师叫郑启贵。在“五大战役”中,第180师在李治延以南地区被敌人包围。师师长犹豫不决,未能组织全面坚决突破,造成严重损失。这是我军历史上少有的重大战斗失利,如长征中的湘江之战,抗日战争时期皖南事变中新四军的云岭之战,解放战争中的金门之战。因此,各单位应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以便再次战斗。

我的头“嗡嗡”作响,我很笨。资料显示,老师郑启贵优柔寡断,惊慌失措,误判形势,选择突围的方式存在明显问题。无线电静默再次实施。志愿军司令部、第三兵团、第六十军的所有电台都给180师打了电话,但联系不上。指挥180师快速突围的方法和路线无法传达。180师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加上彭的坏脾气,郑其贵先生将受到严惩。所谓的“枪击”似乎是有原因的。

至于数据,我无法有能力判断失败原因的真实性,比如“三兵团指挥员处置不当,指挥不力”、“180师进退两难”、“部队底子薄,指挥员素质差”,这些都是多年来军内外内战史专家研究分析过的。整整一个下午,我的头脑一片混乱。我第一次知道赶走日本鬼子,打败800万蒋介石,让美国人乖乖坐在谈判桌上的人民军队,竟然有这样灾难性的失败。

院子里的几个男生开心地敲我的窗户,喊我去看电影,这无疑是火上浇油。这个时候,我没有心思去看电影。我推开窗户,冲他们喊道:“滚出去。”大家莫名其妙被骂了,还有人说这个男生失恋了,对吧?还有人说他们可能被他父亲打了。看,他脸上似乎还留有哭泣的痕迹。

作者图:郑其贵夫妻与四女合影 作者图片:郑启贵夫妇与四名女子合影

可惜资料没有说180师司令员郑其贵是否中枪,也没有说军旗被抢。这个“谜”至今未解,一直折磨着我的心。我一直不敢问我父亲和我的朋友。没想到,几年后,我来到白城军师,无意中发现了一件让我欣喜若狂的事情。

那是一个秋天的下午。我一个人在小区里阳光明媚的篮球场上打球。我投篮出界,差点撞到一个路过体育场的士兵。这是一个五十多岁的老军人,一张瘦削、笨拙的脸,但神态坚强而严厉。毕竟他是军人,老了还反应很快。他猛地侧身躲开,伸手接住球扔给我。他一脸严肃地说:“孩子,你不注意打球。你能赢吗?”

听他说话听起来像安徽口音。以我对军事历史的了解,这个年龄的安徽老军人可能是参加过金寨起义的老红军。我不禁肃然起敬,停止打球,站在球场上,看着他背着手从球场走向办公楼。从体育场到办公楼不到30米,我突然看到父亲从楼里走出来。当我看到他时,他也立正站着敬礼。所以,我知道,这个老军人,一定比我父亲的资历要老,一定比我父亲的级别要高!

情不自禁的感觉它位于吉林省西北部的偏远地区,叫白城地区,一个有二三百人的军区,却是藏龙卧虎!我的感觉立刻得到了证实。我跑去问爸爸,这个叔叔是老红军吗?父亲说,这是郑其贵司令,对,老红军。啊!我突然惊讶地瞪大了眼睛,多年的困惑和谣言,竟然在这一刻有了结果!我其实遇到过这个传奇人物,就是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因为一次“失利”而被“枪毙”的传奇老师郑启贵。他还活着?!

我久久说不出话来,激动得都要握手了,也不知道篮球滚了多远。我父亲拍了一下我的后脑勺。太不守规矩了。叫郑叔叔!我才缓过神来,连忙呼喊郑伯伯,再次鞠躬行礼。郑伯伯只是静静地“嗯”了一声,转身进了办公楼。我看着他的背影等了一会儿,父亲又看了我一眼。回去做作业吧!我哪里忍心做作业?从下午到晚上,我处于兴奋、不安和困惑中,我急切地等待父亲下班回来。

志愿军战俘宁死宁残,也要回国 志愿军战俘宁死不残废也不愿回家

吃完饭,我仔细问爸爸,那是180师的郑伯伯老师吗?他不是因为打了败仗被彭老板枪毙了吗?父亲突然瞪了一眼,狠狠骂道,放屁!什么枪,那是胡说八道!你郑伯伯1959年成为这里的指挥官,也就是大校军衔!

我再一次被证实,这位老兵,180师的郑启贵,虽然没有中枪,但他仍然是一个堂堂的师团长。但这让我很好奇,我问,这场战斗真的被打败了吗?父亲说,五次战役总体上是重大胜利,180师的失败只是局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怎么能指望你郑伯伯呢?

我父亲的愤怒让我不敢再问任何问题,所以我回到了我的房间。在此之前,父亲从没说过郑启贵老师的事。我想我父亲可能会保持沉默,避免被怀疑。但是今天的话明显有倾向性,他肯定知道一些道理!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我尝试和询问了几次,逐渐了解了180师在那次战斗中的一部分情况,解开了几个谜团。

作者图:郑其贵夫妻与六女在安徽军区干休所合影 作者图片:郑启贵夫妇在安徽军区与6名妇女合影

谜团之一:“全军覆没”。

在几次突围后,第180师陷入重围。他们依然坚定不移地执行掩护任务,突围奋战十天,坚守在最后阵地...第180师不仅歼灭了1750多名敌人,还缴获了许多武器装备,还打败了朝鲜陆军第三师。最后三千多人突破重围,留下三个炮兵团。180师的血还在!在1952年冬的防御作战中,在1953年的东线反击战和金城战役中,他们翻盘了,打低了威望,打起了旧军的传统。事实证明,“全军覆没”是夸大其词,耸人听闻。

谜团二:“军旗被抢”。

第180师和志愿军各单位一样,在进入朝鲜之前,留下了所有带有解放军标志的物品。而且志愿军根本不送军旗,连入朝部队在入朝初期都穿着朝鲜军队的服装。在战斗和进攻时,他们只佩戴了一面没有文字的红旗,这面红旗不能证明是属于那支军队的。180师的军旗怎么会被美军缴获并保存在联合国?谣言被打破,“军旗被抢”,这是无中生有。

谜团三:“老师中枪了”。

就像我父亲说的,一个人怎么会因为各种原因受到指责呢?据说毛主席曾秘密致电第三兵团司令员王近山、第六十军司令员韦杰,分析中南海失利的原因。所以后来有一种说法,很多幻想和各种因素同时扭曲在一起,造成指挥失误的不是郑先生的动摇。所谓“枪毙”,其实就是彭的愤怒和破口大骂,说老师是直接责任人,必须搞军法,要揪出来枪毙!从汉语的表达习惯来看,“get”的语境是“准备”或“打算”的将来时,而不是进行中时。显然,这是气话,不是命令。

据说彭总还骂了六十军军长韦杰。你是怎么成为指挥官的?像你这样的指挥官应该被斩首!然而,魏只是被撤职,去了南京军事学院担任高级函授部主任。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1957年任成都军区副司令员。他一直活到1987年去世。郑其贵的老师只是降职担任三兵团管理处处长。他一直活着,出现在我眼前。

当我再次见到郑老师时,那是一种凛然的敬畏!那天晚上,他穿着军装,绑腿,凉鞋,腰间系着一条腰带,肩上挎着一把手枪,一身极其标准的装束,看起来是一个傲慢的红军将军。他一出现在俱乐部门前,一群小男孩就争先恐后地挤进门来占据第一排座位,他们立刻沉默不语,老老实实地自动排队...

此后不久,当我在部队农场工作时,我又见到了郑司令。当时的郑司令一点也不像老干部。他虽然穿着统一的白衬衫,却打了好几次补丁,戴着一顶飞边的大草帽,手里拿着裤子,小腿上沾了很多土,是个老农。他手里的镰刀飞快地挥动着,一垄小麦像被他击倒的美国魔鬼一样躺在他的脚下...

看到郑司令员高兴地工作,我突然想起了甘祖昌,一个当了将军自动弃官种地的老红军。郑司令员也是老红军,安徽金寨人。1929年参加红军,跟随四方面军长征到陕北。也是一个有着光荣经历的老兵团长,完全可以支撑自己的生活。父亲的话让我明白,这是人民军队艰苦奋斗的本色、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人民军队立于不败之地的红色基因。

人民军队经历了战火纷飞,做出了巨大牺牲,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胜利,建立了伟大的历史功勋。这样的军队怎么可能被打败?还是我父亲说的对,胜利是整体的,失败是局部的。郑老师和他的180师虽然还是输了,但还是以部分损失取得了全面胜利!虽然当时我还不能知道战斗的全部真相,但我从心底里害怕郑司令和他的第180师!

郑其贵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晋升大校 郑其贵1955年被授予上校军衔,后来晋升为大校

40多年后,我得知辽宁作家关捷和他的儿子关小寒创作了一本关于180师抗美援朝战争的书。我想这本书一定会揭开许多迷雾,驳斥许多谣言,清理源头,再现真相,还原被曲解的历史,重塑被误解的英雄!遗憾的是,关捷先生来吉林时,我不在家,无法当面求教,也无法向他致敬。但在我心里,我感谢作家的血性责任,让我们了解了180师和郑其贵的前辈。

我在网上找了很多资料,再次证实了180师损失惨重,责任不仅仅是郑先生。相反,180师以惨痛的牺牲赢得了整个胜利,积累了血淋淋的教训和经验。郑老师和180师用他们的生命和鲜血,使志愿军的战略战术得到了本质上的修正和提高!这是抗美援朝战争180师的最终真相。

郑启贵司令员于1990年1月26日在合肥逝世,享年77岁。五个月后,媒体发布了消息,但180师过去的事件并未提及,显然仍有争议。但是,我同意一位有良心的学者的说法,“对于那些为民族和国家浴血奋战的鲜活生命,即使他们遭受了失败,也仍然不妨碍我们向他们表达,所以我们不应该忘记他们,向他们致以深深的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