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龙最后是几品官 “清官第一”的于成龙 他的官职相当于现如今的什么职位

栏目:生活 2021-10-06 19:52:04
分享到:

这篇文章的主角被人们评价为“余蔡庆”和“余青田”;被康熙皇帝评价为“天下第一官”、“天下第一清官”;山西名臣于成龙是被乾隆追封的“清端公”,牌匾上写着“清风是风”。

对于,做了十几年幕僚的康熙朝名臣李有一个非常中肯的评价:

“古人有一节,足以流传不休,而大众皆在一,手足无措。”

正如电视剧《于成龙》所展现的,于成龙在历史上能干净到什么程度,超出了世人的想象。官位越来越高的于成龙,生活条件越来越艰苦。从“碎米杂米是粥,与仆从共享”,到“一勺粥一勺粥,配青菜鲜美,一年四季不知肉味”,他被称为“在青菜里”。就这样,一个在官场摸爬滚打20多年,先后身居要职的伟人,“只穿一件官服,别无其他”地死去了。

那么,这样一个历史上罕见的“清官”又怎么可能被康熙皇帝重用,最后到什么程度呢?

于成龙的职业履历

顺治十八年,45岁的于成龙开始了他的知县生涯。因“知县”表现突出,康熙六年,于成龙被“两广总督”联合评为“优秀”,从五类升为“知州”。

“知州”,基本范畴属于“省直管县”的县委书记,行政级别高的是副厅级。

康熙八年,于成龙升任正武平“同治”,与现任副市长基本相似;康熙十二年,升任“知府”,成为正厅级别的市委书记。在担任“地方法官”期间,于成龙再次被称为“杰出人物”。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清代的“优秀差”与今天的“先进个人”或“优秀个人”的荣誉基本相似,但评选条件更为严格,基本属于稀有之地。

在两次被称为“杰出”之后,于成龙的名声逐渐被康熙皇帝所知。此外,此时正值“三藩之乱”的动荡时期,朝廷需要能够保持南方官员的稳定。此后,于成龙进入“5年5级”快速提升期:

康熙十六年升任湖广河防道“道台”,四品,行政级别正职;

康熙十七年升任“福建按察使”,官阶三品,与现任省政法委书记基本相似,行政级别为副部级;

康熙十八年升为“布政使”,官阶从二等起,与现任总督基本相似,行政级别为正部级;

康熙十九年,升任“直隶总督”,成为直隶省委书记,是一个正当的政府官员。清代“加封为巡抚”制度始于雍正元年,所以此时的“直隶总督”只是一个二等官职,虽然行政级别保持不变,但其地位和权力却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康熙二十年,升任“江南江西总督”,后为“两江总督”。同样,在清朝,“加封为诸侯”制度始于康熙三十一年。因此,于成龙的“两江总督”只是二等,基本上类似于地方局的秘书,行政级别是次国家级的。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之职,康熙皇帝追赠“太保太子”称号,基本相当于给他CPPCC副主席的称号。“太子太保”,品阶由一品,行政级别由正果级降低。

也就是说,于成龙最终成为了“两江总督”,还获得了“太保太子”的称号,这与目前兼任CPPCC副主席的地方局书记基本相似。行政级别高于副国家级,略低于国家级。

受到皇帝高度赞赏和人民爱戴的“廉政第一”

于成龙当了20多年的官员。“无论走到哪里,都有政治声音”;无论处于何种地位,于成龙都真正做到了“为官一方受益”;无论官职多么显赫,于成龙始终“清正廉洁,严于律己,多行善举,深得士人爱戴”。

康熙二十三年,于成龙病逝于“两江总督”之职,南京人民“哭求其巷,朝贡其香灯而眠”,涌向大街小巷和巡抚衙门,祭奠这种“爱民如子”。根据康熙皇帝的于成龙墓志铭:

公亡之日,金陵日有数千人,官邸不堪。若由远及近闻之,则出城失亲;大祭祀那天,成千上万的学者走了20英里远,在地上哭泣,没有听到河上的水声。

注意,这是康熙二十三年,清朝入关才40年,江南统治基础不稳;注意,这是江南地区反清情绪和反清活动最频繁的地方。正如康熙朝名臣熊赐履对这种情况的评价一样,“民心所向,百年无能”。

主管公共事务的成龙,配得上这样的名声,配得上金陵人这样的大爱!

于成龙病逝后,康熙皇帝和后来的君王是如何厚待对方的?

康熙皇帝任命谥号“清端”!

根据清朝官员的规定:一品大臣去世,请皇帝决定是否授予爵位;除非特别说明,低于一级的官员不会被授予奖项。和往常一样,于成龙生前的最高官职是正二品总督,他拒绝被追授爵位。尽管如此,康熙皇帝还是任命了“清端”的谥号,等级很高。

“清清白白”的也是“清正廉明”;“端”、“成圣”、“严敬有礼”、“敬而自重”、“冰心真镜”和“敬而敬之”。

清朝时,康熙朝只有6位谥号大臣,他们都“近乎完美”。于成龙能有这样的谥号,可见康熙皇帝有多赏识。

雍正帝继位后,他感受到了于成龙的“气节和气节”,下令专门“祭祀庙堂”;

乾隆皇帝继位后,几次派专员到于成龙祠堂祭拜,并专门写了“清风是风”的牌匾。

正如雍正状元彭绍圣对成龙的评价一样,“公从官,千古人仰天下”,龚宇成龙将是“清正廉洁”的千古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