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文化的轮廓,在不同的人眼里,都可能是不同的画面。-雅各布
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魏延作为建立蜀汉政权的重要人物,在历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他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自长沙劝黄忠投降后,魏延一直被诸葛亮怀疑。在古代,他头后的“反骨”往往被认为是不吉利和不忠不义的象征,所以魏延在诸葛亮眼里无论何时都不仅仅是一个潜在的卖家。
但凡事都有例外。历史真的是这样吗?魏延真的是一个卖荣忘义的小人吗?其实,聪明人可以从魏延墓中看出一些端倪。
01
这一切都要从刘备、诸葛亮攻打长沙郡说起。《三国演义》中,长沙太守韩玄没有野心,疑心很重。黄严等人在韩玄手下受挫。魏延试图投降刘备,说服黄忠,但黄忠拒绝了。后来,他杀了韩玄,把长沙给了他。
刘备非常欣赏魏延的举动,但诸葛亮想了一想,还是想把魏延斩首。原因是魏延作为朝臣,守不住土,护不住城。相反,他杀了他的老板并投降,这是最大的不人道。刘备等人劝阻魏蔡妍后,他设法挽救了自己的生命。
魏延在征服益州的过程中,与刘备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蜀汉政权的重要功臣。刘备死后,诸葛亮在祁山领导了六个攻打中原的战略计划,魏延也获得了很多收获。同时,魏延认为诸葛亮出祁山的策略过于迂腐,认为应该派骑兵同时进攻长安与诸葛亮会合,但一向谨慎用兵的诸葛亮认为魏延的策略风险太大,没有采纳。
02
诸葛亮在世时,魏延与杨仪的关系并不融洽。虽然诸葛亮有意将兵权交给魏延,但杨仪认为魏延有兵权对自己不利,于是成都诬陷魏延有谋反迹象,导致忠心耿耿的魏延成为众矢之的。朝廷对魏延视而不见,让杨仪、马岱等不满魏延的大臣有机可乘,杀了魏延。
据说魏延被追捕时,身边只有他的儿子和少量士兵。魏延死后,杨仪甚至毁了自己的三个家庭来泄愤,可见双方的偏见之深。当后人能够正视历史,还魏延清白的时候,杨仪、马岱等人的雕像跪在魏延墓前,作为忏悔。
那么,除了这两个人,第三个跪在魏延墓前的人是谁呢?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蜀汉亲戚家的大臣诸葛亮。
如果说杨仪和马岱担心魏延报复,所以故意杀了魏延,那么诸葛亮就跪在这里,这其实是有争议的。魏延墓是蜀汉“四大名人”之一蒋琬所建。诸葛亮作为上司,培养了蒋琬。从蒋琬的角度来看,诸葛亮不可能跪在魏延墓前。
03
另外,我前面说过,魏延从长沙之战开始就一直跟随刘备和诸葛亮,为西征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刘备十分珍惜魏延的才能。
刘备死后,魏延跟随诸葛亮北伐中原。虽然效果不明显,但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赏识,以至于后者在魏延临终前将兵权托付给了他。可以说,这已经是诸葛亮对魏延的忠诚和军事勇气的最大认可。然而,也许诸葛亮自己也没想到,自己的这个决定把魏延的家族推向了万劫不复的境地。
因此,在众多说法中,关于魏延与诸葛亮不和的说法值得商榷。魏延很傲慢,但他不配死。更何况,作为刘备时代的老臣,他的资历和战功在当时的蜀汉都是数一数二的。大多数人通常容易被《三国演义》中魏延的形象所误导。因此,他认为魏延之死与诸葛亮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事实上,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诸葛亮对魏延很仁慈,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跪在魏延墓前的第三个人可能不是诸葛亮,但可能还有另外一个人。
结论
魏延作为蜀汉的贤明将领,对蜀汉政权影响很大。如果魏严阵是一个没心没肺,背后有“反骨”的不义之人,刘备和诸葛亮也不会一直和他在一起。杨仪、马岱为一己之私,专杀蜀汉名臣,应受惩处。陈寿《三国志》中,对魏延的评价是褒多于贬,可见魏延是真的忠于蜀汉。
只可惜功臣死于权力的漩涡。并不是说魏延傲慢自大,傲慢的性格值得掩盖,而是杨仪、马岱等人为了一己私利杀害了功臣,他们对魏延的死应该承担不可推卸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