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基因 一篇影响深远的好文: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栏目:游戏 2021-09-17 01:40:50
分享到:

编辑评论/说明

考古学家陈从考古学理论中达尔文范式的文化基因理论出发,结合考古事实和相关学科的认识,梳理出一些中国文化基因的史前起源,有助于现代人了解中国文化特征的起源。它的主要目的一如既往地强调中国悠久的农业历史对中国文化、社会和思想的塑造作用。

强力匕首

史前中国的文化基因

比耶

正文|陈

私人的

讨论这样一个问题有些危险,因为它可能成为种族主义或极端民族主义的宣传。塔日耶夫对“种族主义”的定义是,认为每个种族都有自己的东西,与其他群体格格不入。在这里,文化被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学习和适应的产物,各民族都可以共享。每种文化都有自己的优势,没有学不到的先天优势。

在此基础上,可以讨论文化基因的问题。文化基因理论本身是当代考古学理论中达尔文考古学范式的一个分支,并不是一个学术禁区。最近读了尼古拉斯·韦德的《天生的烦恼:基因、种族和人类历史》,多少有些启发。韦德的观点是,既然承认人类进化了,就应该承认人类进化至今,而不是停留在一万年前农业起源之后。

人类目前的存在是过去所有时代不断进化的产物,自然应该包括历史时期。它的进化单位可以是整个人类,也可以是一个稳定的社会群体。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基因会发生变化,最终会影响到现在的存在。

中国新石器时代的划分

以犹太人为例,这是一个基因交流相对封闭的群体。即使它遍布世界各地,它的通婚在群体内仍然是有限的,尤其是在人口相对集中的欧洲。犹太人口仅占当前世界人口的0.2%,但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在20世纪上半叶占总数的14%,下半年占29%,21世纪初占32%。我不得不承认犹太人真的很聪明。

当然,如果你回顾犹太人的历史,你会发现他们一开始并没有那么聪明。由于犹太人受到罗马人的压迫,他们不得不放弃寺庙祭祀,转而阅读圣经,以保持群体的身份,从而发展出较高的识字率。

在中世纪的欧洲,绝大多数人都是文盲,所以犹太人能够经营需要识字和记账的借贷行业。这是一个非常赚钱的生意。有了钱,你可以让你的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同时,商业活动中的人和信息更加丰富,相互刺激,所以犹太人变得更加聪明。因为所谓智力是适应和学习的产物,是历史进程中机遇和锤炼的结果。

基于此,我想追溯一些中国文化基因的史前起源。文化基因是一个模糊的概念,是文化与生物长期相互作用的产物。它是不断变化的,没有固有的优势,更没有永久的优势。

在史前的中国,农业的迹象在一万多年前就开始出现了,或者说是从旧的新石器时代过渡过来的。粮食农业在华北和长江中下游率先发展,形成两个农业起源中心。中国南方新石器时代的过渡也很早就开始了。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和新资源机遇的限制,存在着依赖根茎种植、水产资源利用和狩猎采集相结合的低水平粮食生产。

同样,东北地区气候寒冷,农业条件差,而全新世气候变暖和湿度带来了利用水产资源的机会,在这里发展了一种依赖渔猎的复杂文化适应。西南地区是最适合狩猎采集的地方,这里地形变化大,资源多样,狩猎采集持续时间最长。游牧经济是北方草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形式,解决了如何有效利用草原的问题。西北有一半地区基本采用游牧经济模式,在一些水热条件较好的地方以粮食农业生产为辅。

浙江湖州是中国最大、保存最完好的桑吉鱼塘

这是我们从考古材料中看到的变化。史前中国旧新石器时代的改造不仅只有一种模式,中国不同文化生态区域的选择也不同。其中北方的小米农业和南方的水稻种植影响最大,周边地区逐渐接受农业或与之形成稳定的交换关系。

中国是农业时代的幸运儿。在史前温带,具备农业起源条件的地方并不多。旧大陆以西亚和中国为代表。中国有南北两个农业起源中心。面对历史上游牧民族的冲击,南方可以作为缓冲,这是中华文明五千多年来不断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国所处的这片土地上,雨热同季,尤其是水稻产量相对较高,可以支撑更高的人口密度。

当然,它需要投入的劳动力也是惊人的,比如挖沟、平整土地、耕田、移栽...小时候有个印象,农忙时节水牛又累又瘦。传统上,农业靠天气吃饭,但在农民心目中,最重要的是勤奋。只有勤奋才能产生好的收获。只有勤俭节约才能发大财。勤奋是中国文化的第一美德。

中国新石器时代植物区系类型图

我可以想象几万年的农业历史对中国人的影响。与狩猎和采集相比,农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从民族志可以看出,农民往往看不起狩猎采集者。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狩猎采集者是一个真正依赖天气的群体。他们不能成长,储备很少,过着自由自然的生活,但几乎没有保障。

狩猎采集者之所以不愿意从事农业,是因为农业太辛苦,工作单调繁重,等待收获需要很长时间。1910年前后,俄罗斯地理学家阿尼谢耶夫率队考察外乌苏里山区,这里居住着中国人、少数民族、俄罗斯人、朝鲜人等。这是一个相对孤立的环境,可以考察不同群体的文化特征。

他在《乌苏里林莽乌苏里山区历险记》中说:“中国人的进取精神令人惊叹。他们有的猎鹿,有的挖人参...只要有房子,就会有新的生意...只要能保住财力,就不怕花力气。”中国的艰苦是写在基因里的,这也是世界对中国人在国外艰苦奋斗的印象,这无疑有几千年艰苦奋斗和艰苦生活经历的影响。应该说,生活在当代的所有人类群体都是勤劳人民的后代,否则将无法战胜历史上一次又一次的生存挑战。中华文明因其悠久的农业文化而略显突出。

中华文明中还有一种文化基因,比艰苦奋斗更突出、更罕见,那就是宽容。5000年的文明史是不同文化和民族融合的历史。幸运的是,中国已经完成了这个过程。相比之下,欧洲错过了一体化的最佳时机。

生物学家石讲了一个故事,他参加了瑞典的一个科学活动,并与一位瑞典学者聊天。当时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载人飞船,石先生为此非常自豪。瑞典学者不服气,说如果瑞典有中国这么大的规模,早就把500人送上月球,安全返回了。石先生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回答,甚至有点惭愧。这件事传到网上,有网友给出了精彩的回答:请瑞典先解决如何成为中国的问题。瑞典最强的时候只统治北欧,被彼得大帝打败后分崩离析。中国在960万平方公里的面积上整合人民,不求神,这是多么伟大的成就啊!在历史上,中国统一的情况远远多于分裂的情况,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5000年的文明史中无疑存在着许多矛盾和冲突,最终通过文化包容得以解决。当代世界很多地方还面临着宗教冲突,中国几千年前就解决了。2000多年前,中国开始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打破了宗教信仰、阶级出身、血缘血统、地域和民族认同的限制,融入了差异极大的社会。正因为如此,马克斯·韦伯和弗朗西斯·福山都将中国视为最早的现代国家。

河南荥阳青泰遗址北斗九大行星祭祀遗迹

相比之下,欧洲在历史上似乎是支离破碎的,有观点认为这应该归功于欧洲破碎的自然地理。这个说法看似合理,但经不起推敲。

欧洲大陆的地理屏障和生态多样性远不如中国。欧洲大部分地区地势平坦,河流便于航运,海上交通便利。地区之间的交流至少不比历史上的中国更难。将欧洲的离散模式归因于文化基因似乎更合理。欧洲继承了古希腊的文化基因,古希腊文明的特点是城邦众多,各有独立。作为本土文明,中国在5000多年前就开始了逐鹿中原的进程。

现有考古资料显示,第一波文明高潮始于长江流域,以良渚、石家河为代表;第二波开始于北方,以红山、世茂为代表;第三波高潮是中原之交。只有进入中原,才能说真正拥有天下。即使在割据时期,中国历代政治家也痴迷于统一山河,以身处一隅为耻。

尽管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有无数的冲突,但它们最终通过包容而融合在一起。包容性在当今世界留下了一个超大规模的文明,包括广阔的领土、巨大的统一市场、丰富的人力资源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宽容作为一种优秀的文化基因,在这个分化和对立严重的世界里,是非常珍贵的。如果这个世界上有更多的宽容,就会有那么多的冲突,那么多的流血。

良渚的年龄范围

悠久的农业历史也创造了另一个相关的文化基因,和平或安宁。中国文化推崇的道德模式是中庸,所谓“极明而中庸”。

玉作为一种代表性的物质,很好地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包容与和平。中国是玉文化的故乡,玉在近一万年前就被使用了。玉温润,质硬,色软。中国人也喜欢用玉来形容君子之德,女人之美。这种文化偏好在长期的农业社会生活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中国的农业社会以小农经济为基础,自给自足,对外界的渴望非常有限。农业驯化动植物,也驯化人本身。驯养的动物失去了野性,人也是如此。农业之后,人类有了文明,文明的本义就是服从纪律。儒家反对暴力,说“小孩子不谈奇诡、强弱、混沌、神”。

中国历史上绝大多数战争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游牧集团对中原农业社会的劫掠,中原农业政权为防御而战;另一种是农业社会的内部动荡,底层农民被压迫和剥削太多,无法生存,所以他们奋起反抗。

近代中国社会开始转型,通过社会革命逆转干坤;对外战争仍然是抵抗外来侵略,但战争的形式没有改变。相比之下,美国存在了200多年,在没有战争的几年时间里不断扩张,从最初的十三个州发展到五十个州。和平是中国的文化基因,中国不会诉诸武力,除非不得已。

红山文化女神头像

漫长的农业生活也塑造了中国人偏爱的思维方式或习惯,即整体思维。中国人思考问题的习惯总是先整体再局部。比如中国人在定义“战略”这个词的时候,认为它是一个整体性、全局性的问题;西方对“战略”的定义是如何击败对手的非战术战略。

整体思维在思考问题时给了我们更好的宏观把握能力,但在微观和中观层面却忽略了这一点。如果考察西方当代社会科学,会发现他们在中层理论方法上做得非常好,值得我们学习。整体思维与以分析为中心的现代科学观相矛盾,长期以来一直是共性和肤浅的代名词,但它与后现代科学观非常契合。后现代科学强调整体性、非线性、混沌、自组织等。,而中医精神与之契合。

这种思维的根源是中国悠久的农业生活史。农业是一个自给自足的文化生态系统。其本质不是人类在生产,而是人类让动植物生产。农业的成功取决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人类生产的节奏与自然、动植物的习性、人类的需求是一致的。诚信是生存的保障。与西方承袭的希腊相比,其农业并不自给自足,粮食农业与畜牧业经济存在内在矛盾。也需要长途贸易来满足生活需求,更倾向于对抗和外需。

中国人的另一个特点是合群。换句话说,他们喜欢聚在一起。在国内,很少有人会关注这个特点,但一旦到了国外,就会特别引人注目。

中国人良好的社会融合甚至可以追溯到三四万年前东亚人与高加索人分离的时候。中国有狐臭的人很少。根据韦德的说法,这可能是因为我们的祖先经常挤在一起,或者是为了御寒,或者是因为其他原因,那些有狐臭的人的基因没有存活下来。这个说法有点夸张,值得一提。经过几万年的农业生活,强烈的家乡观念和宗族观念形成了密切相关的群体,不合群的人很难将基因传承下去。正是因为社会融合,中国人成为世界上最难被同化的民族之一。

文化是一种社会存在,因为有社群,所以文化不容易流失。社会化影响着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基础,即集体本位,这与西方文化的个人本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家庭是最小的集体,单位是基本的集体,集体是个人行动的目的。大的可以是国家和民族,小的可以是家庭和单位。然而,这一点目前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工商业的发展,个人的经济能力和地位提高了,个人的独立性也越来越强。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影响,年轻一代的合群性要弱很多。

作为中国社会的中国人,我们在审视自己的时候,不容易注意到自己的特点,也很难发现哪些文化基因是有意义的。20世纪20年代哲学家罗素对中国未来发展的准确预测在网上流传,罗素的“中国问题”被发现存疑。罗素作为一个局外人,对中国社会有着清醒的观察。

20世纪20年代初,他在北京访问讲学一年多,接触了许多中国知识分子和社会各阶层。他注意到了一个我们差点忘了的中国特色,那就是优雅!中国人民的生活已经渗透了近一万年农业社会历史积累的文化意义。

“薄影清浅,暗香黄昏浮。”

中国人可以在素色的墙上欣赏梅花的影子,也可以沉醉在树荫下若无画面的画像中。中国人的审美是含蓄细致的,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背景。如果中国诗歌不包含一些典故,它们的含义就会少很多。中国人练字的时候,如果不回到古代的题字,笔墨之间没有联系,那么即使能把字写得工整,也不会有人欣赏。中国人的优雅是建立在深厚历史文化的酿造之上的,就像酒一样,越陈越香。这也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中国先民的爱好。玉的美是含蓄的,含蓄成为中国美学的一个特征。

如果不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我想也不可能积累起如此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如此悠长的回味。因为经历很多,中国文化不屑于没有空间的赤裸裸的表达;换句话说,中国文化更强调向内寻求,即所谓的自我否定。中国文化的优雅是含蓄的,微妙的,深刻的。优雅在中国是一种文艺复兴文化,也是一种值得发展的文化。

红山文化的玉龙;8000年前兴隆洼文化的玉簪

文化基因是历史的产物。如果你不喜欢“基因”这个词,它也可以被称为传统、习惯或偏好。文化不仅是人们适应的产物,也是人们自己选择的结果。人类世界是活跃的,并不总是像动物一样跟随或追随,这可能会被文化遗传学所忽视。选择似乎是走一条有很多岔路口的路。选择一个方向意味着放弃另一个方向。因为中国古人很早就走上了农业的道路,很早就过上了人口密集的生活,很早就生活在不同文化交织的生活环境中,一部分是因为不得已,一部分是因为主动选择甚至追求。正如中国人的祖先很早就选择了崇拜玉一样,玉也反过来影响了中国文化。

中国文化的最高梦想是“天人合一”。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未来的很多选择都是顺理成章的。追求人与物的和谐,自然也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包括一个人内心的完美与平衡,以及与不同群体或文化互动时的包容与平和。中国文化的基因起源就在这里,追溯到史前时代将有助于我们了解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现实。在过去的几千年里,这些文化基因大多是有益的,但在现代却遭到了批评。

就在我们即将抛弃它的时候,它似乎完成了调整,复活了活力,找到了与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交汇点。旧的国家有了新的生活,这让人很开心。从近代开始,我们就喜欢自我分析和批评用刀见血。在这里,从另一个角度,我们可以平衡一下。即使有些读者不同意,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