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思之祖 马致远的这首小令 凭什么成为“秋思之祖” 原因有三

栏目:教育 2021-12-02 01:11:03
分享到:

说到“秋思”,我们一定不能不提元代马致远的诗《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全文如下:

死藤,老树,微弱的乌鸦,

小桥流水,

古道西风瘦马。

当太阳落山时,

心碎的人在世界的尽头。

枯萎的枝蔓缠绕着枯萎的老树,傍晚一群乌鸦在上面徘徊,伤心地哭泣。

小桥下流水潺潺,附近有几户人家,炊烟袅袅。

荒凉的古道上,一匹瘦马,驮着疲惫的游子,与萧瑟的秋风搏斗。

夕阳缓缓落下,在这寒冷的夜晚,只有孤独的流浪者还在路上徘徊。

这首诗简单精炼,没有生僻字,却成为千古绝唱。为什么呢?

首先,“悲秋”是一个能引起时代共鸣的话题。

秋天是向往、孤独和悲伤的季节。

春天,阳光普照,万物复苏,百花齐放;夏天,阳气更强,草木欣欣向荣。

然而,当它达到顶峰时,它会下降。秋天,阴气变重,草木会枯萎。

如果说春天草木的发芽,鲜花的盛开,让人感受到生命的美好;那么萧瑟的秋天很容易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衰老。

时令轮回,沧桑巨变,所以古代文人一直都是“悲秋”。

正如屈原在《离骚》中所说:“只有草木散,美人怕死”。

其实马致远也写过一首诗《水仙·春风·傲骨马·五岭》,描写西湖的春光明媚灿烂,但远不及这首《秋思》。为什么呢?

水平是一个因素,但很可能和主题有关。

其次,他选取的几个形象具有典型意义。

藤是枯藤,树是老树,乌鸦也放在特定的黄昏,那是一条荒凉的古道,风是刺骨的西风,而马是一匹又瘦又瘦的马。

这是一个漂泊在世界尽头的流浪者。看到如此萧瑟的秋景,怎能不心碎?

唯一的景点“小桥流水”,似乎与这萧瑟的秋景格格不入,但却是最令人心酸的地方。

绿水四周都是人,是一个安静祥和的环境,但游子越是温暖,越是悲伤。

他的家乡,他的亲人,离他如此遥远,这种难以捉摸的景象加深了他内心的孤独。

所以,你可以看到作者选择的图片是如此的贴切,无论是欢乐的场景还是悲伤的场景。

他似乎每句话都写场景,但实际上他每句话都是抒情的,就像王力可国威说的,“所有的景物词都是感伤的词”。

最后,我们来看看作者的写作布局。

首先,第一句用“枯”、“老”、“昏”三个形容词勾勒出一幅秋景凄凉的画面,也奠定了全文的情感基调。

然后那句“小桥流水”就是一幅温馨的画面,伤心的心似乎也有几分释然。

然而,《古道》的下一句,又一次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画面。

在这刺骨的秋风中,“瘦马”出现了。

他自上而下、由近及远地描绘完风景后,吊起胃口,酝酿情绪,然后断肠人正式出现。

他的影子一直藏在字里行间,直到最后一句才出现,他一出现,诗就结束了,留给人们无尽的想象空。

他从哪里来?你要去哪里?没人知道。

但“断肠”“天涯”足以说明,这是一个漂泊他乡、江湖的游子。

尴尬和悲哀的秋天是常见的主题,但由于诗人非凡的艺术表现力,它获得了不朽的生命力,引起了永恒的共鸣。

不知道大家觉得这个“秋思”能不能担得起“秋思之父”的称号?

-结束-

看完之后记得给凯歌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