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炽 历史上谥号为“仁”的帝王并不多,明仁宗朱高炽为何能享此美誉

栏目:国际 2021-12-01 23:44:24
分享到:

“仁”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从字面来看就是友爱和尊重他人便是仁,孟子将孔子仁说应用到统治者身上,就提出了仁政,仁政就是要求统治阶层能够体恤民生,与民休养,反对穷兵黩武,发动战争,最大限度的保证百姓安居乐业。

中国的历史上总共产生了422位皇帝,能够得到谥号“仁宗”的皇帝并不多,历史有名的一个是宋仁宗,另一个就是今天的主角明仁宗。

历史评价

宋仁宗赵祯,北宋第四位皇帝,宋真宗赵恒第六子,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宋史》赞曰:“《传》曰:‘为人君,止于仁。’帝诚无愧焉。”

宋仁宗剧照

他的仁德可以从一个小典故窥见一二,有一次,赵祯在散步,时不时的就回头看,随从们都不知道皇帝是为了什么。赵祯回宫后,着急的对嫔妃说到:“朕渴坏了,快倒水来。”嫔妃觉得奇怪,问赵祯:“陛下为什么在外面的时候不让随从伺候饮水,而要忍着口渴呢。”赵祯说:“朕屡屡回头,但没有看见他们准备水壶,如果朕要是问的话,肯定有人要被处罚了,所以就忍着口渴回来再喝水了。”身为九五至尊,却能善待身边的侍从,仁宗称号当之无愧。

赵祯死后,全国百姓无不悲痛哀悼,焚烧纸钱飘满京城上空,以致“天日无光”,就连老对手金国皇帝得到讣告后,也悲痛不已,嚎啕大哭,称:四十二年不知兵革也。

明仁宗朱高炽,明朝第四位皇帝,朱棣长子,他生性端重沉静,言行识度,喜好读书,由于他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爱,朱高炽登基后,以儒家思想作为自己的施政理念,极力改变父皇朱棣的大肆杀戮,朝臣终日惶惶不可的局面,登基之初便发表《登极诏书》,下诏免除赋税,赦免靖难遗孤,惩治不法官吏等等,同时,朱高炽下旨恢复方孝孺名誉,恢复建文一朝的合法地位,方孝孺是明初一代大儒,他辅佐建文,忠心耿耿,是天下士人尊崇的对象,朱棣残忍杀害方孝孺后,天下士人寒心,无不悲哀,明仁宗朱高炽这一作法大大缓解了朝廷和士人读书人的矛盾,天下读书人重新恢复对朝廷的信心。朱高炽鉴于“前代人主或自尊大,恶闻直言,臣下相与阿附,以致于败“的教训,一再鼓励臣下直言不讳,有官员因言辞甚激惹怒皇帝,但事后在内阁辅臣的劝解下能够承认过失,予以更正,仁宗一朝,朝臣很少因直言获罪,君臣关系也比朱棣时期更为融洽。

临危受命,明仁宗登基

朱棣的文治武功,朱棣“靖难之役”成功后,开启了自己的永乐大业,五征蒙古,四次出兵安南,六次远航下西洋,营建并迁都北京,这些活动影响深远,后世评价颇高,然而这些活动规模都是国家级别,消耗国力也是空前的,永乐一朝,大明国力始终处于超负荷状态,国家财政入不敷出,人民生活苦不堪言,而且,朱棣此人性格阴沉,性好杀戮,动不动就杀人,朝中大臣整日忧心忡忡,大明上下,都渴望早日结束这种混乱的朝政,希望继位的皇帝能够实行仁政,给大明朝廷一个宽松的环境,给大明百姓一种安居乐业的生活。这些局面朱高炽看在眼里,摄于父皇朱棣的威严,他在当太子监国期间无力改变,只有等待。

结尾

永乐二十二年八月,朱高炽即皇帝位,年号洪熙,也称洪熙帝,然在位时间短,没什么名气,仁宗即位之后,迅速调整了永乐一朝的国策,大刀阔斧的改革弊政,任用贤能,社会经济得到恢复,百姓负担减轻,国家不再穷兵黩武,财政入不敷出也得到缓解,朝廷政局也开“开明”之风,大明国力蒸蒸日上。《明史》赞曰:“当靖难师起,仁宗以世子居守,全城济师。其后成祖乘舆,岁出北征,东宫监国,朝无废事。然中遘媒孽,濒于危疑者屡矣,而终以诚敬获全。善乎其告人曰“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有谗人也”,是可为万世子臣之法矣。在位一载。用人行政,善不胜书。使天假之年,涵濡休养,德化之盛,岂不与文、景比隆哉。”

图片来自网络

参考文献《明史·本纪第八·仁宗》

《明实录·仁宗昭皇帝实录》

《宋史卷九·本纪第九·仁宗一》

《东都事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