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是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随着我们长大,我们的母亲也变老了。
我们离开了母亲,远赴千里之外学习和工作。
每当我离开母亲,我总会想起清代诗人黄景仁的一首诗,“此时生儿育女,不如不生”。
这首诗出自他的《不要妈妈》,只有28个字,却感动了无数人。
挂帘拜母亲河梁,无所牵挂,眼看着泪干。
这是柴门一个悲惨的暴风雨之夜。这个时候生孩子总比什么都没有好。
黄景仁是清代著名诗人。传闻他的祖先是北宋的黄庭坚。
很多人说唐宋时期一直写好诗,明清时期的诗有一种没落感。再加上“文字狱”的高压和“八股文”的盛行,真正上榜的诗人寥寥无几,包括纳兰·容若和黄景仁。
纳兰容若在词坛的地位不用多说,“家家争唱《水月词》,纳兰之忧为少数人所知”,所以黄景仁相对不那么出名。
他出身贫寒,父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虽然他才华横溢,但他一生都在以跑步为生,穷困潦倒。
从这个角度来看,天生就有财富的纳兰要幸运得多。
“十个人中有九个是不卑不亢的,没有一个是学者”就是出自黄景仁之手。
和纳兰·容若一样,他也有一个童年的表弟。他们是灵魂伴侣,但他们不能呆在一起。因此,他写了一套情诗《齐怀》,使他患上了相思病。
而这首《不要老母亲》也是他的代表作,每一句痛苦的话都让人难以忍受。
我们前面说过,他年轻的时候就失去了父亲,也就是说他的母亲独自抚养他长大。其中的艰辛不言而喻,母子之间的感情不必多说。
公元1771年,23岁的黄景仁外出谋生,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向老母亲致敬,并写下了这首诗。
字里行间充满了无奈、失望和悲哀。这样复杂痛苦的分离感让人难以忍受。
“挂帘而去母亲河梁,而忧无所获而见泪干”,这首诗的前两句就指出了主题,一个“愁”字奠定了整篇文章悲伤的情感基调。
诗人的“悲哀”,不仅仅是因为没有母亲无法尽孝,更是因为滞留他乡而感到悲哀。
而这一切的悲伤和离别都是对立的,没有文字,只有千行万行的泪水。
不死心的不仅仅是诗人,还有他的母亲,所谓“忧远行”。
但即使你不放弃,不担心她,也不能耽误孩子的未来。这大概是很多妈妈的无奈吧。
这让我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小心翼翼地缝,彻底地补,生怕耽误了他回家的时间”,也许黄景仁的母亲当时在灯下有一条密缝,这些诗人并没有提及,只是从离别的场景中表达了母子之情,同样令人心碎。
“柴门惨雪夜”这句话是环境描写,进一步凸显了诗人内心的悲哀。
“风雪”在诗词中并不少见,“北风卷白草碎,八月雪横鞑靼天”,“柴门闻狗叫,风雪夜归人”,“黄云千里,北风吹雁雪”...
有悲壮和凄凉,但它们不像黄景仁的“悲壮”。所有的风景都充满了情感,这大概和他当时的心境有很大的关系。
说不清是因为恶劣的天气加深了他内心的悲伤,还是因为他内心的悲伤让环境变得凄凉。总之,这句话将场景交融,将他凄凉痛苦的心境写到了极致,读来令人心酸。
“这个时候生孩子总比没有好”,这是他最后的哀叹,将心中的苦涩推向了顶峰,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鸣。
全诗只有28个字,没有生僻字,看似平常,其实每一个字都是痛苦的,每一句都是带着血的哭声,让人读不下去。
著名作家龙应台曾说过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的“父女母”,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之间的缘分,就是这辈子一直看着他远去的背影。
我们和母亲的分离已经注定了。只是希望无论我们走多远,都不要忘记那个最爱我们,还在默默等待的妈妈,经常回家看她。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