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10月,在贵州省水城县包华乡东胜村,12岁的学生李一天没去上学。不管刮风下雨,她都要去山上砍柴。解海龙
1991年4月,在安徽省金寨县凌涛乡张湾村小学,解海龙来到一年级教室,想给一个“全神贯注上课”的孩子拍一张照片。抬头一看,一双大眼睛突然映入眼帘,顿时他的心被揪了一下。解海龙毫不犹豫地按下了快门,这个快门后来被称为“大眼睛”。
1992年,解海龙把这一系列“我要上学”的照片交给了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希望工程”项目。“大眼睛”盯着人的眼神几乎感动了青基会的一些人,被一致选为希望工程的标志。
这组照片扩大了“希望工程”的影响力,照片发布后的第八个月捐款就达到了1亿。
1994年,希望工程在人民大会堂举行大型慈善演出,当天在人民大会堂展出了56张解海龙的照片,使他成为第一个在人民大会堂举办纪实摄影展的人。
2006年,在国内首届影像艺术专场拍卖会上,“大眼睛”以30.8万元创下专场最高成交价。解海龙捐了所有的钱,在西藏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截至2016年底,希望工程累计收到捐款129.5亿元,资助学生553.6万人次。
杰海龙1991年的大眼睛照片
他们的命运
1992年,解海龙进入中国青年报,成为一名摄影记者。在做记者的10年时间里,他在1998年张家口地震、阿尔山灭火抗洪第一时间奔赴一线,甚至被评为“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师”。
他从未停止拍摄希望工程,每五年会回访一次拍照的孩子。1996年,当他回到河南的一所小学时,他看到一个女孩,家里没钱,面临辍学。回到北京后,他立即联系人帮助女孩。女孩叫范明珠,一直在芝加哥大学读博士后。
当时,除了大眼睛,还有两个男孩,“小光头”和“大鼻烟”。“小光头”名叫张天翼,后来毕业于盐城工学院,成为一家企业的技术骨干。“大鼻涕”胡善辉后来成了军人。
2005年5月,大眼睛、小光头、大鼻涕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和海龙重聚。
2007年9月,在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家长们看到孩子在课堂上学习,既羡慕又充满希望。
2007年9月,四川省凉山州布拖县,村长打着免除学杂费的口号,实行九年义务教育。
2005年5月,在北京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院子里,14年后,大眼睛、小光头、大鼻子在北京第一次相遇。
20多年来,解海龙与许多孩子保持着联系,结下了深厚的缘分。在解海龙的心目中,如果不是大眼睛和这些孩子,他可能不会走上纪实摄影的道路。20多年后,他庆幸自己拍的一切都是真的。他说:“纪录片就是纪录片。”
用影像记录一个时代,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是他作为纪实摄影师的最高使命!
20年来,他用自己的照片和足迹改变了中国553万儿童的命运,让更多的中国人参与到“希望工程”中来。
-结束-
欢迎分享给你的朋友圈
北京文艺网
影响世界文学和艺术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