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家家户户插柳,才知道今天是清明。”
今年以来,中国已经流失了13位院士。
它们的寿命是有限的,
但是生命的宽度是无限的,
……
当大师不在了,光明将永存!
涡轮机和动力工程专家
蒋洪德,叶轮机械与动力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江宏德
蒋洪德长期从事能源动力领域的科研工作,有着十年的生产实践、十五年的科学研究和十年的产业化,在叶轮机械气动热力学领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他主持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轮机全三维气动热力设计系统,推动了我国汽轮机设计理论和方法的升级和技术进步。
2004年,他回到阔别40年的清华大学,从事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他的推动下,清华牵头成立了国家燃气轮机与煤气化联合循环工程研究中心,主持了重型燃气轮机的研发工作,为我国再点火的自主研发、人才培养和技术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在海里找药,上帝也没办法
迟志强是神经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迟志强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迟志强开始研究强效镇痛药和神经受体。当时,芬太尼是世界上最好的强效麻醉镇痛药,镇痛效果好,成瘾率低。在他的指导下,第五研究室开展了芬太尼结构优化改造研究。
1998年与韩继生院士、秦博一院士共同主持香山鸦片成瘾治疗会议
他带领团队用7年时间研究评估了近万种芬太尼类似物,最终发现了一种强效镇痛药——羟甲基芬太尼,其镇痛效果是吗啡的6300倍,芬太尼的26倍,在动物实验中具有毒性低、性能稳定、成瘾性小的特点。
1980年,这一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羟甲基芬太尼异构体的合成及其生物活性的研究成为国内外科学家研究的热点。
中国高能加速器的先驱之一
方寿贤加速器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方守贤
1988年10月16日凌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成功对撞。上世纪50年代,方寿贤在苏联留学期间,终于实现了“为祖国建设世界一流高能加速器”的梦想。
从1958年我国设计出20亿电子伏特的电子同步加速器,到1977年八七工程高能加速器任务获批,再到1981年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相关方案获批,再到1986年方寿贤担任BEPC项目总经理,他终于迎来了实现梦想的好机会。为了保证工程进度,他全身心地投入到整个工程的开发建设中。
1988年10月,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相撞,这是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里程碑。人民日报评论说:“这是继原子弹氢弹成功爆炸、人造卫星发射之后,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
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的先驱之一
李芳华物理学家,电子显微镜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李芳华
20世纪60年代,李芳华把旧的电子显微镜改成电子衍射仪,测定三十烷醇晶体中碳、氢原子的位置。这是我国最早进行单晶衍射结构分析和确定晶体中氢原子位置的工作。在填补国内这一领域空白的同时,她还提出了修正电子衍射动力学效应的方法。
她是第一个向国内同行介绍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发展趋势的人,并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成立了国内最早的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研究组,对高温超导体、半导体、合金、氧化物和矿物的晶格像进行研究,发现了许多新的结构现象。
“没有中国足迹,就没有中国生活”,人们用这句话来概括她孜孜追求科学的一生。
中国动物生理学和生态学的创始人和先驱
孙如勇生态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孙儒泳
1977年,孙如勇开始专注于编写多所大学的教材《动物生态学》。他总结了多年的教学经验,参考了其他国家的生态学教材,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编写了90万字的《动物生态学原理》。
这本书出版前,孙汝永积累的活页本有一尺多厚,三四个卡盒都用光了。“一笔一划只是手写”。
孙如勇指导学生
《动物生态学原理》出版于1987年,被《中国时报》在台湾组织的专家评选推荐为mainland China十大重要书籍之一。后来又分别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材国家优秀奖和全国教学书展一等奖。
这本书此后多次重印,几乎是中国所有动物生态学学生的必读之书,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生态学家。
段伽玛刀的发明者
段机械制造及自动化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段
放疗对人体伤害很大。为了减少放疗对人体器官的损伤,段在20世纪90年代带领团队研究伽玛刀。
伽玛刀是一种非常先进的放射治疗设备,它利用集中的伽马射线对准病灶,可以像手术刀一样一次性准确地摧毁病灶,从而达到无创伤、无出血、无感染的效果。
1996年,段将机械科学与放射治疗医学相结合,研制出世界上第一把全身伽玛刀。
1999年,以段为首的中国乃至世界上第一台大型放疗设备“全身伽玛刀”问世,又称“段伽玛刀”。全身伽玛刀可以动态旋转聚焦,使伽马射线聚焦在精确定位的肿瘤上,从而杀死肿瘤细胞,大大减少对人体正常组织器官的损伤。目前已在全国100多家医院使用,惠及近百万人。
中国兴奋剂检测的创始人
周同辉,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色谱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周同辉院士
1989年12月8日,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被批准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合格实验室。这是国际奥委会认定的全球第20家兴奋剂检测实验室,亚洲第3家,发展中国家第1家。这个检测中心的建立离不开周同辉的贡献。
1984年,中国获得了1990年第11届亚运会的主办权。根据规定,东道国应该承担运动员的兴奋剂检测任务,但当时中国在这一关键领域还是一片空空白。
1986年夏天,周同辉承担了中国兴奋剂检测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在医学研究所一间简陋的平房里,他带着炽热的激情带领团队日夜奋战。当时兴奋剂有5大类100种,而我国只有30种。经过多次波折,他们终于从国外收集到了所需的全部药品,为实验奠定了基础。
实验是通过测试尿样进行的。为了获得实验数据,周同辉等人开始在自己的身体上做实验。
周同辉做实验
1989年,周同辉牵头,研究建立了运动员禁用的5大类100种药物的分析确认方法。当年11月,在国际奥委会对检测中心的正式检查中,检测中心在不到24小时内正确测量了10个尿样,提前一周完成了275页的检查报告。12月8日,中国兴奋剂检测中心被批准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合格实验室。
1990年10月,周同辉率队成功完成第11届亚运会兴奋剂检查任务。
后来在谈及这项工作时,周同辉说,科研人员和运动员一样,也应该为国家争取一口气。
高速公路上的第一个人
沙庆林,公路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沙庆林在北京五环路检查路面
京津塘高速是我国第一条符合国际标准的省际高速公路。为新中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高起点。此后,以京津塘高速公路为建设样板和样本的高速公路在祖国广袤的土地上不断延伸。
1984年,沙庆林负责京津塘高速公路沥青路面结构设计研究项目。为保证质量,他带领团队成立实验室研制试验设备,随后对京津塘高速公路从土质基础到沥青路面、路面结构的设计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试验研究,使每一项设计都有试验数据支撑。
1993年9月,京津塘高速公路通车,成为京津冀地区的“黄金通道”。
2003年,沙庆林从事摄影工作
他曾说:“我觉得为国奉献永远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路要永远走下去,让它在我的脚下伸啊伸。”
中国农业工程领域最高奖项的第一位获得者
姜艺媛,农业工程师、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姜艺媛
为了解决机械脱粒造成的水稻种子损失问题,姜艺媛从1975年开始研究割前脱粒,历时30多年。
1979年秋,第一代割前脱粒水稻收获机问世,可实现割前脱粒,同时还可在碾压前对秸秆覆盖带进行切割覆盖。美国著名农业机械教授亨特评论说:“我相信这将是一项造福水稻种植者的重大发明。”
然而,六年后,第二代原型机因下落粒子损失过多而失败。如果你想继续你的研究,你只能重新开始。经过反复考虑和权衡,姜艺媛决定坚持四年。1987年,一种新的模式被成功地研究出来。凭借这一成果,姜艺媛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和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业机械领域的最高奖项。
姜艺媛知道第三代原型机仍有缺点,所以他继续潜心解决关键问题。1999年,第四代原型机“4ZTL-1800割前水稻收割机”问世。鉴定结果为“世界第一、世界先进水平”,获得发明专利3项。
“地球之星”
宁晋生地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宁金生
测绘专业曾经鲜为人知,招生和留人是个大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难题,1997年,宁晋生联合测绘学科的李德仁、陈俊勇、刘景南、张祖勋等院士开设了《测绘概论》。
虽然宁金生经历过很多战斗,但他总是在给学生讲课之前备课。他为这门课准备的《测绘概论》手稿,经历了从手写手稿到印刷手稿的几十次修改。
就这样,这些院士留住了很多年轻的学生。在这个班级里,没有点名和签到,但是教室里总是挤满了学习者。开设这门课程后,测绘专业的学生逐渐增多,后来甚至有其他专业的学生调入。
这门课由六位院士和四位教授共同授课,被称为“最奢侈的基础课”。
宁金生院士在办公室
在宁金生的办公室里,有四个大字“地球之星”。
他说:“学生们给了我‘地球之星’,它比任何‘大师’或‘大师’都实用和好听得多。现在不是有这颗星和那颗星吗?他们说我是大地测量学之星,这是可以接受的。”
中国现代戏剧设计的奠基人
李道增建筑师、建筑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道增
新清华学校是清华大学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新清华学校的建设达到了专业剧场的标准,声学效果堪比国家大剧院。新清华学派体现了总设计师李道增戏剧研究成果的精髓。
从2004年初清华大学提出建设并于2012年4月投入使用开始,李道增就带着博士生设计了38个方案,经过几轮修改,最终确定了设计方案。
新清华学校透视
在设计和施工阶段,李道增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考察。有时,他会在20多米高的观众厅上下几次,以确保施工质量。从画图到落地,李道增都严格把关,亲自上阵,一轮一轮地“磨”剧场。
新清华学校规划
李道增一生致力于戏剧设计。在60年的实践中,他还留下了中国儿童艺术剧院、新天桥剧场等一些优秀的文化建筑。
植物化学研究领域的领导者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资源与植物化学家周军。
周俊
《中国油料植物》是迄今为止中国最全面的油料研究专著之一。1980年,周军和贾良智教授组织国内20多个研究机构,系统研究了我国主要油料植物的分布和脂肪酸组成。该专著获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60多年的科研工作中,周军带领相关人员对薯蓣、乌头、人参、重楼、天麻、萝藦科、石竹科等进行了系统研究,从中分离出甾体、三萜、生物碱、糖体、环肽、酚类等550余种,其中新结构类型15种,发表学术论文330余篇。他被称为植物化学研究的领导者。
“八十年代的法华,云南的土地充满了爱;甲子科研,对元素世界大惊小怪。”这句话很好地总结了周军的一生。
中国人工关节的创始人之一
卢世碧骨科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世碧
20世纪60年代,全球约有一半的中老年人患有关节疾病,中国因腿痛而失去劳动力的人数难以统计。西方国家率先开发人工关节替代坏死关节,而我国对人工关节的研究尚处于空空白。
为了填补这种药的空白空,卢世碧从病床上走进实验室,开始研究人工关节。
面对国外的技术封锁,在我国人工关节研究水平落后国外40年的情况下,卢世比带领团队一步步摸索前行。设计、模具雕刻、浇注、铸造、锻造……他们终于成功研制出第一代钛制人工关节。
如果你有人工关节,你应该确保它在插入骨髓时不会松动。“人工关节置换”是20世纪世界性的骨科难题,其中骨水泥的使用成为关键,一旦操作不当,就会引起肺栓塞。
经过无数次试验,1979年,卢世碧成功研制出用于固定人工关节的TJ骨水泥,填补了国内空的空白,使人工关节置换手术得到广泛推广。因此,他被称为“中国人工关节的奠基人之一”。
在60年的医疗生涯中,卢诗碧挽救了无数关节炎患者,但常年在X线下为患者进行手法复位,导致手指关节严重变形...
他们燃烧自己,照亮了整个中国大地;他们流尽了最后一滴血和汗,只为共和国的崛起和强大,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王先生虽然已经去世,但他们留给年轻一代的精神财富将永存,指引激励着大家不断前行。
中国科协收购项目办公室/创新战略研究院
参考文献:
1.“中国工程院院士蒋洪德逝世,致力于推动国产重型燃气轮机的研发”,论文
2.迟志强的故事,戴志强,吴辉,陈洁,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3.《中国高能加速器事业的开拓者方守贤:一生追求高速能源梦》,北京青年报
4.”程一凡回忆李芳华:她没有博士学位,但已经是一代宗师了”又回到朴槿惠微信官方账号
5.“孙如勇:一生奉献于绿野,如今白头归青山”,《中国科学》杂志
6.“段,很抱歉用这种方式知道你的名字。”
7.足迹回响:京津塘高速——中国高速公路的高起点,天津交通广播
8.《缅怀沙庆林院士:一千里的艰辛》,中国交通新闻网
9.姜艺媛:在黑土地上收获理想,中国科学杂志
10.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收集项目《地球之星——宁金生传》
11.李道增院士《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收集项目》研究报告
12.“周军院士,旅途愉快!”当科协改革进行时,
13.植物化学研究带头人:周军,中国科学院院士,湖北农业科学
14.“我是与病人生死与共的朋友”——骨科大师卢世碧的传奇医疗之路《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