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志鹃 铁凝和恩师茹志鹃鲜为人知的故事

栏目:体育 2021-09-18 20:13:07
分享到:

上海作家协会

铁凝和他的老师茹志娟鲜为人知的故事

文字|江宏伟

对于一个文艺青年来说,最幸运的事莫过于在文艺道路上遇到一个“扶上马”、“搭顺风车”、“带路”的老师。就像这个梦一样美好的东西,幸运的作家铁凝在年轻的时候就有幸遇到了。

明眼人的老师叫茹志娟。

20世纪70年代末,铁凝和茹志鹃在一次重要的文学会议上结下了不解之缘。

作家茹志娟

一个

1977年10月20日,由《人民文学》编辑部主办的短篇小说创作座谈会在北京沪芳路附近的远东饭店开幕。这是粉碎“四人帮”后《人民文学》编辑部召开的第一次重要文艺会议。参加会议的作家、评论家有茅盾、、刘、、、王、、、茹志娟、魏俊毅、王元健、邓绍基、张庆田、张天民、林玉、邹志安、叶文玲、赵燕怡、肖宇轩、陈俊涛、张家骏和《人民文学》

在这次会议上,作家李准说:“我们这一代作家是党培养出来的。老作家培养了我们,每次我们再进步,他们就高兴;当我们退步时,他们很担心。叶文玲写得好。如果一个评论家分析叶文玲的小说,它会出版,也会出版。否则,新一代作家,尤其是女作家,如果没人评论,可能会死。因此,有必要像《文学报》这样的全国性文学批评刊物。评论需要有权威性。批判性出版物不仅是作家需要的,也是读者需要的。”

李准的发言引起了热烈的讨论,尤其是《上海文艺》主编茹志娟和《河北文艺》副主编张庆田的共鸣

当时的《上海文艺》是中国文坛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刊物之一。主编茹志娟是中国文坛最著名、最成功的作家之一。说起茹志鹃,对于经历过80年代文学黄金时代的读者来说,是一个“金姓”。她以上世纪50年代创作出版的短篇小说《Lily》进入中国文坛,又以上世纪70年代出版的短篇小说《错剪辑》获得1979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茹志鹃成为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会后交流中,张庆田向茹志娟提出了李准提出的为女作家写评论的话题,希望上海文艺能够发表一位河北女作家的手稿,扶植这位作家。同样,《河北文艺》也想发一篇王安忆的稿子,让更多优秀的女作者早在叶文玲身上脱颖而出。

茹志娟觉得这种方式是介绍新文学、新文学的好方法,于是笑着答应了。

1978年初春,粉碎“四人帮”后,中国文坛呈现出多年来罕见的新面貌:老作家一个接一个地回来,中年作家一个接一个地崛起,青年作家一个接一个地涌现,一批优秀的文学作品一个接一个地问世,中国当代文学的黄金时代就这样慢慢开始了。

在河北省博野县张越村10队,有一位热爱文学、喜欢写作的女知青,名叫铁凝。当时,铁凝虽然只有21岁,但已经在《文选》、《保定文艺》、《河北文艺》、《天津文艺》等省内外刊物上发表了7篇散文、小说和诗歌。其中短篇小说《飞来的镰刀》和《火春儿》入选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儿童文学集《红印章试卷》和《第一思考》,成为河北省名气不大的青年作家。

今年3月,铁凝写了短篇小说《乡村夜路》。这部5000多字的小说,描写了一个农村的抗旱灌溉生活,塑造了一个可敬、可贵、可爱的“真、实、诚”的农村女青年王形象。这部小说是铁凝最大的努力和最爱的杰作。写了几次修改后,她才满意地发给了河北文艺副主编张青天,由他多次编辑发行她的作品。

张青天是一位著名的有影响的作家。他的短篇小说《老刚毅传》曾轰动文坛,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部杰作。同时,他也是一个有头脑有眼光的编辑。看完铁凝的小说,他放不下。这时,他想到了与茹芷玄达成的“改稿”的协议。因此,为了成全铁凝,帮助铁凝扩大在全国的影响力,他按照约定将手稿送给了茹芷玄,并在信中写道:“这份手稿是我们放弃和支持你的,我们希望在重要的位置上发表。”

3月下旬的一天,收到张青天推荐的铁凝短篇小说《夜路》后,茹志娟迅速阅读,并以“如获至宝”的感觉给张青天回信,称此稿决定在上海文艺发表。

5月20日,《夜路》在最新一期的《上海文艺》上发表,为了向读者介绍铁凝的小说,上海文艺编辑部特别邀请了著名画家顾炳鑫为小说创作了多达三幅图片和插图,达到了图文并茂的视觉效果,为小说的出版增添了光彩和色彩。

在重温铁凝《夜路》的过程中,茹志娟了解到铁凝很年轻,只有21岁,是河北保定插队的一名年轻女子。她和女儿王安忆年龄相仿,爱好相同,于是立刻爱上了写小说的好女孩。同时,凭借多年文学编辑积累的丰富经验和独到眼光,茹志娟意识到,铁凝是一个极具潜力、才华和才华的文学青年,应该给予大力支持,让这位优秀的文学新人脱颖而出,早日进入文坛。于是,她重新发现了铁凝的另外三部短篇小说:《火烧春儿》、《瑞子的团队》和《飞镰》。看完之后,我又看了一遍《夜路》,对铁凝的小说和他的未来有了新的认识。在茹志鹃眼里,“铁凝的四部作品并不都是完美的,思想深度也没有达到高峰。她还年轻,创作还处于起步阶段。然而,从她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态度是热情而认真的。从她选择的细节和描述这些细节的感受来看,可以给人一种作者似乎总是睁大眼睛看小说的感觉。在农村,农村生活在她眼里是五颜六色的,甚至可以闻到泥土的清香和水的清凉甘甜。这篇文章确实是铁凝同志在创作上迈出的一大步。”《夜路》只是开始。未来,将是一个盛开的春天。相信作者会写出更有深度、更有分量的作品。”

8月15日,以一双雪亮的眼睛和爱惜人才的情怀欣赏铁凝的茹志娟,热情地为铁凝的《夜行之路》写了一篇6000多字的评论文章。要知道,铁凝的小说《夜路》只有5000字,而茹志娟的评论其实比铁凝的小说多了1000多字。由此可见,茹志鹃喜欢铁凝,欣赏铁凝。

茹志鹃的评论充分肯定了铁凝的《夜路》,并从对话、细节、主题、规范、创作、生活等几个方面全面赞赏。它既有文学理论,又有创作实践,是对铁凝小说创作具有指导和启发意义的评论。

作家茹志鹃与王安忆

根据与张青天在北京的约定,茹志娟将这篇评论《夜路》的文章连同女儿王安忆的小说《在平原上》一起寄给了张青天。

当时《河北文艺选稿》中有一条规定,如果不是河北省作者,或者作品内容与河北无关,就不发。为此,张庆田煞费苦心地给编辑们打工,说:“让我们向别人要东西,大家都做了;况且这稿子写得很好,我们得破例发表。”

就这样,王安忆的短篇小说处女作《在平原上》和母亲茹志娟的批评文章《读完铁凝》同时发表在《河北文艺》第十期。

铁凝是幸运的,一篇5000字的短篇小说竟然吸引了一位他所仰慕的著名作家6000字的长篇演讲。读着茹志鹃的文章,感受着茹志鹃的爱,听着茹志鹃的建议,铁凝既激动又感激。据考证,在铁凝的文学生涯中,茹志娟的《读完铁凝后》是国内第一篇评论铁凝小说的文章,对铁凝后来的文学创作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激励着铁凝越写越好,最终成为中国文坛上一位杰出的作家。

王安忆和铁凝一样幸运。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张庆田,一位优秀的文学编辑。

当时的王安忆和铁凝一样,尚未成名,是一个执着奋斗的文艺青年。她只在江苏文艺发表过一篇散文,而这篇《在平原上》属于她的第一篇短篇小说。这部小说以1977年高考为切入点,以解放战争淮海战役和淮海四化战争为背景,塑造了四个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表达了农村青年追求“四化”的理想和实现“四化”的决心。这部小说虽然只有3000字左右,但却是一部构思新颖、情节精彩、人物可爱的短篇巨著,充分体现了王安忆非凡的文学才华,充分展示了王安忆驾驭小说的卓越才华。

张青天看完《平原上》很开心。她很高兴茹志娟有这么优秀的女儿,同时也更满意自己“改稿”的主动性。于是,他兴高采烈地写了几句话,附录在小说后面,向读者推荐王安忆和她的作品:一部作品要有好的立意和意境。这个年轻人的作品有这个特点。她用两个年轻人,一个是淮海战役的战士,一个是建设未来打淮海战争的农村青年的理想,来构成这部作品,展现了农村实现“四化”的前景。读起来很有诗意,透露出年轻人的理想。年轻的读者们,你们喜欢这部作品吗?

10月5日,在《河北文艺》第10期上,王安忆的长篇小说《在平原上》在“新苗”栏目发表,张庆田作了简短评论。王安忆受到《平原上》出版的鼓舞,走上了小说创作的道路。

这是茹志鹃和张青天在文学编辑生涯中唯一的一次“文稿交流”,也是他们文学编辑生涯中最成功的一次“文稿交流”。虽然现在两位优秀的编辑茹志娟和张庆田已经去世多年,但能安慰他们、让他们开心的是,他们那些年的“改稿”堪称“天才之笔”。这一变化,出乎意料地“改变”了他们意想不到的合理结果,出乎意料地“改变”了中国文坛两位杰出的作家,即铁凝和王安忆,并且出乎意料地“改变”了中国当代文学史册上记载的一段佳话。

对于40多年前茹志鹃的支持和鼓励,铁凝始终刻骨铭心。时隔40多年,她向老师茹志娟表达了自己的感激之情:“1978年,我在农村插队时,写了一篇短篇小说《夜路》,受到了著名作家茹志娟的热烈赞赏,写了一篇比小说还长的评论文章,让我非常感动。”

2020年8月31日

作者简介:

江宏伟1966年出生于黑龙江省海伦县。他是中国诗歌学会理事、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诗歌史学家、中国第一座私人诗歌纪念馆——80年代诗歌纪念馆馆长。目前,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呼中区委组织部已经开展工作。曾在《北京文学》《收获》《花城》等报刊发表《海子年谱》等200余篇80年代诗歌史研究文章。;80年代写了8篇300万字的诗歌史料手稿;并出版了《诗史寻人》、《大学生诗歌家谱》、《诗歌时代》等诗歌史书。

小说《收获》

2020年夏季卷

目录

贝尔蒙特公园/黑海

你的名字/老海棠

反思/冯华

57万字,440页

“丰收”微店七五折,全年零售和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