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胡子有什么忌讳吗 男人都爱留胡子 但这其中的讲究你知道多少 看古人是怎么做的

栏目:生活 2021-10-10 12:18:25
分享到:

小时候经常偷偷拿起爸爸的剃须刀,像大人一样刮胡子。当我妈妈看到它时,她会说:“不要刮胡子。长得越长,看得越多。”

那么,胡子真的会越刮越多吗?

事实上,早在1970年,科学家们就做过实验,连续几个月每周刮腿毛,没有发现毛发变粗。根据《科学美国人》的一项新研究,没有证据证明这个结论。人的发梢像铅笔头或标枪头。剃须后,胡茬直接粘在毛囊上,留下的胡茬看起来会比剃须前更粗、更黑、更厚。

所以,头发越厚,越有可能只是眼睛的错觉。

今天,既然我们谈论胡子,你对胡子了解多少?

可以说,胡子自古以来就是男人性成熟的重要标志。在这里,不论其美丑,古代生理正常的男人都会留胡子,太监除外。别看这胡子,只是一把头发,有很多“关注”。

例如:

秦汉时期,汉人喜欢“大胡子大胡子”。

唐宋时期,民间兴起了一股染胡子的风潮。

后来到了南朝,“熏衣剃发”开始在贵族子弟中盛行,意为消灾。

......

那么,“胡子”这个词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胡须”在现代常指“眉毛”和“胡须”,即面部所有的毛发。但在古代,“胡子”只指下巴上的胡须和头发。许多学者研究过“胡子”一词的由来,但一种主流观点认为,“胡子”一词应该与古代边疆的胡人有关。

同样,支持这一观点的中国学者王国维认为,长得像胡人的中国人叫“大胡子”。事实上,胡人并不是特指某一个少数民族。比如在魏国,胡人代表的是西域人,但在隋唐后期,这个称谓专门指生活在中国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此外,胡人和汉人在身体特征上也有很大的差距。胡人多有胡须和浓眉,这一点在的《玉传》中有明确记载。

或许,正是因为胡胡须的五官,“胡须”一词逐渐开始指代面部胡须。

那么,古人为什么喜欢种胡呢?

至于古人养胡习惯的由来,可以从20世纪60年代王力与沈从文的争论中得到答案。王力曾在《逻辑与语言》中说:“古代汉族男子蓄胡子,不是出于个人喜好,而是出于社会习惯。生在那个时代,男人只有留胡子才能彰显男性身份。”

王力的观点遭到沈从文的反驳,他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几千字的长文。他认为:“古代人没有必要守一个‘胡’。”后来,王力发表了一篇关于胡子的文章来回答它。不管其对错,古人爱储胡是真的。一些观点认为,古人对胡须的喜爱可能是由于他们对龙的崇拜和迷信。

《史记·封禅书》记载龙须极长。那一年,黄帝骑龙上天,他的随从把龙的胡须全部拔掉。而这些落入人间的胡须,落地后变成了蝴蝶结。显然,这个故事有神化和夸张的成分。但是,从这篇文章的内容可以推断,龙应该有胡子。

也许正是因为传说龙有胡子,所以古代皇帝大多有留胡子的习惯,这使得胡子成为皇帝的标配。所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史书上看到的帝王描写,胡子总是第一个出现的原因。《高祖传·史记》中说刘邦生来胡须长,左侧有七十二黑子。

所以,胡子越长越好?

秦汉时期,男子的“大胡子”被誉为美男子,这在《续汉书》中有明确记载。相传,担任巨鹿郡太守的司马芝“美艳留髯”,百姓视其为神。此外,三代之后的西汉重臣霍光,也因其漂亮的胡子和头发而被世人称为美男子。不仅如此,胡子不仅代表了一个男人的美丑,也展现了他的风度和华丽。

三国时期,很多枭雄都有胡子,比如蜀国大将关羽,据说胡子有几尺长。但在这些留胡子的名人中,曹操的胡子最能说明问题。这在《三国志》中有记载。据说曹操手下有个谋士叫崔琰,相貌英俊,胡子也很漂亮。

在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中,提到了他和曹操之间发生的一个有趣的故事。据说匈奴派使臣来魏时,曹操以为他身份低微,便命崔琰替他迎接使臣,而他却假扮士兵站在床边。没人想,匈奴使臣直接说:“床头捕手是英雄。”

由此可见,曹操当时的胡子应该是很漂亮的,即使他隐瞒了自己的身份,也难以阻挡他高尚的精神。

那么,什么样的胡子才是美的呢?

有人认为至少长度要过,从《五杂民系一》所列的名人胡子长度就可以看出来。前赵开国皇帝刘渊“须三尺长”,南朝谢灵运“须垂于地”,张长子张首破“须过膝”。这些名人都因为他们的胡子而被载入史册。

然而,在某些时候,人们不尊重长胡子。正如“要留太多头发,就要带领士兵”一样,留太长的胡子也被视为不祥之兆。由于大多数古人喜欢留胡子,有些人会对他们如何吃和喝耶戈非常好奇。

《三国演义》中提到,重要士兵关羽吃饭时会用肥皂纱布包好胡须,也能起到保养的作用。另外,有些人会把自己的长胡子编成辫子,也就是“绑胡子”,这有点像编辫子。所以,不管胡子有多长,古人都可以在不影响正常生活的情况下轻松地把它扎起来。

那么,古人喜欢留什么样的胡子呢?

除了长度,古人还特别注意胡须的形状和颜色。比如篡政的新皇帝王莽,登基的时候已经老了。为了展现自己充满活力的一面,他把自己的灰胡子和头发染成了黑色。这样做是不够的。王莽还特意召集了许多后宫佳丽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之身。

当然,既然统治者有这样的要求,民间高手也会争相满足。比如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就记载了染胡子的药水。古人虽然不太高兴,但却非常喜欢紫色和黄色的胡子,即“紫色胡子”和“黄色胡子”。就像三国时期的孙权,有着高贵的紫胡子。

据《狄咸春秋》记载,曹操手下的张辽与孙权对质时,并不知道孙权长什么样。退兵时才知道,生来紫胡子的正是枭雄孙权。除此之外,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章也有着人人羡慕的黄胡子。所谓“黄胡子,大奇人”,曹操看重曹章是因为他的黄胡子。

至于胡须的形状,古人一般以嘴唇上方的小胡子作为参考标准。普通男人一般喜欢留“小胡子”,即小胡子分为左右两种,尾巴下垂或上翘。这小胡子也叫“胡”。小胡子不同于日本人喜欢的“方形小胡子”。它是中国传统胡须风格中最经典的小胡子。

例如,赵匡胤的小胡子,尾巴向上翘,是古人中最具代表性的。明清以后,下垂尾巴的小胡子开始在市场上流行,魂魄也不再需要翘在尾巴上了。

那么,古人真的不刮胡子吗?

古人认为“身体的皮肤受父母影响”,胡须也应如此。西汉时,《春秋·元明报》甚至认为“须长细毛”。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那个时代的大多数男人一辈子都留胡子,不会随意剃胡子。但南北朝以后,民间藏胡的风气悄然改变,一些男子主动将曾经珍藏的胡须剃掉。

颜之推曾在家训中说,南朝鼎盛时期,一些贵族子弟懵懂无知,开始像女人一样涂朱符粉,熏衣剃头,打扮得十分精致。男士剃须潮流的出现,不仅与富家子弟对时尚的追求有关,僧侣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至于和尚为什么要剃头,佛教百科全书给出了这样的解释,那就是剃头可以远离灰尘和烦恼。

目前,佛教寺庙中的佛像没有胡须。这种现象和“剃头”有关吗?这一点,我们不得而知。

当然,也有一些观点可能是相关的,但这绝对不是主要原因。

我们要知道,隋唐以前佛像是有胡须的,但是唐宋以后,因为佛像本身女性化,人们就把佛像的胡须去掉了,也就是所谓的“无胡须”。

毕竟,正常的女人不会留长胡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