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 黄郛:一心报国 无奈造化弄人 竟成了人人唾骂的汉奸

栏目:生活 2021-09-25 13:36:27
分享到:

历史的长河缓缓流淌。有些人有一些已经逝去的东西,有些人却刻骨铭心。让边肖带你走进历史的长河去遨游。

黄源是民国政界不可分割的人物。在短短的57年人生历程中,他参与了从民国崛起、军阀纷争、七七事变前中日谈判等诸多重大事件。

黄福也是一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他一生都在世界范围内被人熟知和诽谤,这在民国政治家中确实不多见。

黄福死后,关于他的争论从未停止。国民党和共产党、政府和人民对他的评价大相径庭。黄福去世后,国民党政府于1936年和1945年两次给予特别表彰,在民国政治人物中独树一帜。赞美之词是:“智慧忠诚纯洁,文武双全,具有革命性。他们杰出而勤奋...他们不回避风险和障碍,努力工作,忍受苦难,利用灾难来改变,并遭受苦难,尤其是对他人而言。”评价很高。

黄福,一个在全世界都有名声和诽谤的复杂的政治家。

在民间,黄源一直被视为亲日派的代表。在中国语境下,这基本上就是汉奸。他处理了几次中日谈判,如北伐战争时期的宁案、济南惨案等,都是当时世界所不了解的。尤其令人诟病的是,在他主持签署的1933年《塘沽协定》中,激进派将其斥为“汉奸”。在正统教科书中,他的评价基本是负面的。普遍的评价是,黄坚持蒋介石的意志,推行谄媚日本的外交,在华北推行屈辱、妥协日本帝国主义的外交政策。辱国辱国的《塘沽协定》使日本入侵长城和山海关以北地区合法化,为日本入侵华北山洞打开了方便之门。

这种矛盾的、矛盾的评价应用在一个人身上,是一个非常奇怪的现象。那么黄父是谁呢?看完这篇文章,你就能找到为什么人们对他褒贬不一的答案。

黄甫,原名邵,1880年3月8日生于浙江绍兴。黄福7岁时,父亲去世,家破人亡。他被迫和母亲搬到杭州。因为家境贫寒,不得不在类似慈善机构办的私立学校铜山堂读书,一边读书一边帮妈妈养家。1896年,我在钱塘县补考学生。

黄源天资聪颖,母亲对他要求很严格。家庭生活的衰败迫使他努力学习,所以他学习成绩优异。当时,日益严重的民族灾难激发了他报国的雄心。黄源的青年时期是近代中国最屈辱的时期,也是资产阶级改革运动由盛转衰的时期,影响了青年黄源。1904年,他以黄凤的名义报考浙江吴蓓学校,考上了状元。

陈,国民党元老,蒋介石提拔起来的。他死后,他的侄子陈立夫和陈也由蒋介石照顾。

1905年,黄源被清政府派往日本,在东京真武学校学习军事,成为同年赴日留学的8000名学生之一。当年8月,倾向革命的黄源加入了孙中山创立的中国同盟会,掌管会员制名册。他四处奔走,积极劝说进步青年学生加入这个革命团体。1907年,他在发展会员制的过程中,结识了浙江同乡蒋介石和陈。次年转入日本军事调查学校继续深造,1910年回国在清政府军事顾问处调查部工作。

武昌起义后,黄福和蒋介石分别从北京和东京赶赴上海,帮助陈起义。三人指出,田暂嫁为“同盟会兄弟”,黄、江受陈派遣,于十月底赴杭州策划起义,配合上海起义。11月4日上海起义胜利后,形势严峻:从内部看,参加起义的部队错综复杂,各种力量无法团结,派系众多,缺乏统一的领导和指挥。从外面看,两江总督张、江宁将军铁凝、江南总督张勋,都在清廷的支持下招兵买马,镇压革命。革命者面临的最紧迫的任务是团结力量,组成一个指挥组织来应付局面。

11月6日,上海各界召开审议会议。黄福等建议很快被设置为提督,被大家采纳。然而,省长候选人之间存在严重分歧。这时,黄父拔出手枪,站起来催促陈向陈推荐的理由。反对派也拔出了他的枪,一时紧张。经过重新考虑,大家最终接受了黄的意见,推荐陈为提督。与此同时,上海军区提督成立。他全力协助陈招兵买马,迅速编练了上海陆军第二师,并成为一名教师。后来,陈、黄的军队做出了新的贡献,与其他起义军一起复兴了浙江,在联军攻克南京时贡献良多。上海起义的胜利和南京的收复,对革命形势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抗战时期的国民党领袖、中国战区司令长官蒋介石,为抗日战争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黄源被任命为军事站主任。不久,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黄福的上海军区都督府并入江苏都督府。他还成为江苏都督府的参谋长,负责津浦铁路沿线北伐军的复员工作。

他先是主动解散了同样是老师的第23师,然后又依次解散了其他部队。几个月内,他解散了沪宁地区的所有军民,辞去了职务。黄福的行动满足了袁世凯的需要,很快接受了北京政府的留学命令,但由于宋血案,他没能成功。

宋案后,孙中山主张“武力求元”,黄兴、陈则主张“法衰”。从北京回到上海的黄维支持后者。他认为革命党已经把政权交给袁世凯,领导人相继退出重要岗位。就力量而言,用武力解决是不确定的;并认为“共和国难造”,国家不能再承受内战,已经做好了准备,率先进攻了冲向“二次革命”会战的革命者。

迫于形势,黄福参加了陈在上海组织的反袁斗争。失败后,因为被通缉,他和黄兴等人一起逃到了日本。相反,袁世凯的刀枪行动更坚定了孙中山等革命家“去袁”的决心,但黄源却退下,试图说服好友陈不要从事抗衰活动,然后迅速离开日本,走自己的路。

清末民初的一代枭雄袁世凯,被指责复辟帝制。

离开日本后,黄福先去了南洋,一年后又去了美国,专心调查第一次世界大战。1915年底,黄从美国回到上海,然后移居天津,直到1921年。这期间,黄福虽然标榜自己没有加入任何团体,没有随大流,没有闻窗外事,潜心潜心研究,实际上是积蓄力量重新涉足政坛。

首先,1918年至1919年,他出版了《欧洲战争的教训与中国的未来》和《战后的世界》两本书,扩大了他的影响。他在书中指出,自民国以来,内战一直是他屡失自强的原因,所以他“对内战特别痛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全球商战开始,中国将成为众矢之的。这本书在社会上引起了一定的反响。

第二,“以文会友”与一些北洋政客密切相关,如政治部领导张绍曾、加拉等,扩大了他们的政治网络。

三是抓住机会,彰显自我。1918年,徐世昌上台,英美提出南北和谈,中国国内出现了结束混战、实现和平的呼声。黄源与张绍曾、嘎拉增等人一起组织了全国和平联合会,打出了以舆论促和平的旗号。

经过多年的苦心经营,黄源终于抓住机会,涉足北洋政坛。1921年,他被任命为中国经济调查委员会委员,代表徐世昌起草《战后中国》,并前往美国进行调查。到达美国后,他被北洋政府聘为顾问,随中国代表团出席华盛顿会议。他于1922年经欧洲回到中国。

1922年9月,王宠惠总理任命黄源监督全国财政会议的进行。1923年,黄璐加入挚友张绍曾的内阁,担任代理外交部长,留下了外交生涯中第一份光荣而不光彩的记录。

他上任不久就注意到日本大使,要求废除第二十一条,受到外界的好评。

当时,法国公使傅乐贤要求北京政府以金法郎支付庚子赔款。张的内阁决定接受这一请求,并向总统申请批准,但没有要求国会批准。2月10日,黄福接受了内阁的意见,签署了文件并注意到了法国部长,同意了法国的无理要求。这就是煽动临时金法郎的情况。

这种卖国行为自然遭到中国人民的声讨和舆论的抨击,黄源被迫辞去外交部长职务。后来,他担任了高灵司和颜惠卿内阁首席教育官。黄源这一时期的上行下效、进进出出,都是在北居各派斗争的背景下进行的,他没有强大的来世,只能忍气吞声。称他为政治上的唯唯诺诺者并不过分。

1923年,黄娜经张绍曾介绍,随部队进驻北京南苑视察,使冯玉祥相交,成为心腹。曹浑受贿当选总统后,举国反对,黄福趁机鼓动被直接排挤的冯玉祥推翻曹、吴的统治。

冯玉祥,西北军阀。他被称为“基督将军”和“叛逃将军”,他非常热爱士兵,是一个爱国军阀。

1924年9月,第二次直接战争爆发。冯玉祥认为时机成熟,于是策划了一场政变。黄源坐镇京师,为冯联络各方势力,传递消息,甚至亲自起草通电文稿,为参加军政会议建言献策,自始至终参与政变。十月二十三日,冯领兵进京,囚禁曹锟,控制北京政府。作为冯政变的知情人,黄源功不可没,于是在张绍曾的推荐和冯羽杨的支持下,组建了摄政王内阁,代理内阁总理,兼任交通、教育等部门的长官,并于11月1日上任。11月3日,他以代理总理的身份接任总统。

11月5日,他主持的国务院通过。据此,清朝皇帝溥仪仍住在紫禁城,沿袭宣彤的称号,颁布法令。他还是一个小朝廷,成了复辟的克星,被很多人憎恨和拒绝。溥仪被逐出皇宫后,摄政王内阁下令成立委员会,清理房间,清理善后,对故宫保存的历史文物进行清点、整理和保管。毫无疑问,这一举动是一个进步的政治行动,完成了辛亥革命应该做而没有做的一件大事。

称冯、黄“赶溥仪走”的行为是“人民不敢做”的有成就的进步行为。但黄源摄政王内阁是一个过渡政权,不仅对奉系不满,各省直接军阀也通电否定这个政府,不为帝国主义所容忍。黄源设宴招待外交官,但遭到拒绝。迫于时局,冯玉祥与张一道,于11月24日欢迎段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总督,行使政府职权。黄源政治生涯中“最辉煌”的时光如此短暂,以至于他不得不辞去所有职务,前往吉尼斯。

军阀首领张,人称“”。东北军武器装备精良,是一个强大的军阀。

在闲置了一段时间后,黄源将政治目光转向了中国南方,很快他就找到了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的“兄弟”蒋介石也在崛起。1926年11月,蒋介石率军入南昌后,派张群持密函请黄璐南下,黄璐毫不犹豫地去找蒋介石。姜奇使用黄色的意图显而易见;黄源在上海和渐江有很多关系,是冯羽杨的密友。他在日本学习,并去了欧洲和美国。他是北洋政府的官员,与列强有着广泛的交往,工作认真,能说会道,是蒋在交往中寻求支持的最佳人选。

1927年1月,蒋与黄南昌见面后,黄开始为蒋潇倾尽全力:去上海安排,拉着冯玉祥、阎锡山一起反共。

“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在南京建立国民政府,财政基础并不牢固。上海财经界对南京政府态度未定,于是黄福四处奔走,劝说上海支持蒋介石,还礼。7月,江任命黄为上海特区第一任市长。

统治山西38年的阎锡山被称为“山西地方皇帝”,为山西的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1927年8月,蒋介石卸任,黄也退休了。1928年蒋介石再次上台,2月6日黄源被招为南京政府外交部长。

黄维充分坚持了蒋介石亲帝妥协的外交政策,在处理南京大屠杀和济南参与此案中表现尤为突出。

1928年3月30日,黄维与美国公使马嘉瑞签署协议,解决南京事变。这份协议不仅向中国共产党谎称事件原因,还向美国表示“道歉”,愿意“赔偿损失”,承认美国轰炸南京是“保护美国华侨的生命”。然而,没有提到2000多名中国士兵和平民的伤亡。因此,美方认为黄维开出的条件很美如此屈辱的协议,被以黄源为首的国民政府和外交部吹嘘为外交胜利,随后又与英法等国达成了同样的协议。

在国民党“北伐”张的途中,日本帝国主义在济南制造了“五四”悲剧。当时,黄福和蒋介石都在城里。黄建议蒋“忍小怒谋大谋”,率兵绕道北上,并奉蒋之命返回南京,敦促政府将日军占领济南的事提交国联解决,并让日军屠杀我济南人民。日本的暴行和国民党的妥协卖国的外交政策,引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为了摆脱责任,黄源不得不辞职去浙江莫干山过“炼佛经修身养性”的生活,并多次声称不再染指政治。但是,他心里没有“佛”,还想着再出去。在此期间,他与国民党重要成员张群保持通信联系。

1932年《淞沪停战协定》签订后,蒋介石正式把“先和平后出国”作为处理内政外交的基本国策,不顾民族危亡,“一心一意集中力量剿共”。黄福多次向蒋介石表达意见,表示支持蒋介石的政策。1932年,他重返江湖,在上海创办了“新中国建设会”,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摇旗呐喊。

到1933年,再次被赶下台的蒋介石重新掌握了国民党的权力。此时华北地区的危机日益严重,日军已经入侵山海关,占领热河,强占天津。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紧急致电黄源,商讨对日政策。5月初,蒋成立“北平行政院政务组织委员会”,任命黄源为主任委员,使他北上“安定华北人民之心”。

北宋著名人物寇准,在辽军被围时,力劝宋真宗亲自征讨,击退辽军的进攻,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蒋任命黄为重任,不仅仅是因为他们是同盟会的兄弟,更重要的是,蒋认为黄源具有“忍辱负重,与人坦诚相待”的性格,他最能理解和执行“安于至善”的外交政策。黄福也知道北上“不只是跳进火坑,简直是拆了一条火巷”,但他带着天下大乱,带领尹通、尹壮庚等一批亲日派,于5月14日在北方上任。

5月22日,黄在北平与日本代表密谈了一夜,达成协议,写成《停战案提纲备忘录》。5月30日,黄派学校北平军事分校总参谋部熊彬和日本关东军代表冈村宁次在塘沽开始停战谈判。31日,终于根据黄陂与日本达成的原则性协议,签订了《塘沽协定》,使华北门户大开,日军可以随时进犯河北,直取天津。

后来,蒋介石委派黄源和日本谈判接收地区塘沽的善后事宜以及海关内外的相关开放和邮政事宜。谈判过程中,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政府和以黄福为首的华北当局坚持“不签不改文件”,企图逃避中国人民的指责。黄福曾要求日方取消《塘沽协定》,但南京政府对日外交的总方针是妥协。黄福在谈判中的屈辱可以用“妥协”来形容,但他最终还是无法开口

塘沽协议签字仪式。协议打开了整个华北门户,日本侵略者随时可以占领河北、天津。

国民党内部虽然有人认为黄源的外交起到了“稳定华北,争取国家几年来充实国力”的作用,通俗地说就是“今日寇准”,但事实是,这个“寇准”是在害国。

黄福在华北的一系列投降外交遭到全国人民的唾骂。1935年春,他不得不带病再次躲进莫干山。后来蒋介石多次请他出山,他都没有叫出来,也不想再当蒋的代替羊了。1936年12月6日,黄源因肝癌在上海病逝。

尘埃落定,历史带走了该留下的,留下了该留下的。今天的历史知识就在这里。下次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