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绣刺绣 花费四年 苏州刺绣大师用自己的方式把“国宝”送回家

栏目:国内 2021-09-25 12:38:24
分享到:

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的中国

甚至是世界上发现的最重要的文物之一,

也是最悲惨的。

成千上万的珍贵文物,

分散到十多个国家。

这是历史上在一个地方出土的文物。

遭受最严重的文化分裂。

不久前,

敦煌研究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礼物”,

苏州刺绣大师邹

以重新刺绣的方式,

我把藏藏经洞遗失在海外的刺绣作品凉州瑞香图寄回家了!

“当时,我们在敦煌观看了展览。那里的刺绣作品非常零碎。它们都是花和草。我不认为这是对的。敦煌刺绣不可能就这样,于是我开始了漫长的寻找。”之后,邹每年都会去敦煌一两次,寻找敦煌刺绣的足迹。

千百度找他,蓦然回首,“那个人”却在昏暗的灯光下

经过几年的寻找,邹在2015年初夏偶然在苏州看到了一套西域美术。“我在绣卷里发现了这件刺绣。一开始不知道是不是敦煌的刺绣作品。我听不懂日语。我真诚地向王老师借这本书。王老师非常慷慨。把它借给了我。”

据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员介绍,《西域美术》是1972年日本谈心会与大英博物馆合作出版的一本介绍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敦煌文物的巨著,在世界上存世量极小,在中国大陆仅有三套半。

“我当时不知道它这么珍贵。我只知道这是王老师在拍卖会上拿回来的一本书。”邹瑛子认为王福老师给了自己很大的帮助。“这件作品是有记载的流传海外的刺绣产品中最大的一件,高2.4米,宽1.6米。我当时就想,我要绣她,我要送她回家!”

克服心理障碍,找到合适的材料

“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是物质问题,然后我不得不克服心理障碍。”邹在苏州告诉记者,作为苏绣大师,他平时刺绣作品所用的线往往是尽量细的,1/60的线已经比较粗了。但是《凉州瑞香图》这幅画中,到处都是十二六根绞线。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邹尝试用麻、丝等不同的面料做底。“后来,我们终于研究出来了。事实上,原作的顶层是丝绸,底层是一层麻。”说到进步,很是高兴邹。“我开始在丝绸上绣花,但我们自己的丝绸根本经不起我的折腾。”

“王福老师帮了我。他说,‘我从日本买了写作用的丝绸。“你想在我身上试试这种丝绸吗?”后来,王小姐剪了一小段丝绸让我试一试。邹说着,拿了一个小盒子。“我请他们帮我打包。我觉得这个很有意义,因为我当时只看了书里的图片,以为原来的背景是黄色的。现在这个颜色还是我自己用茶叶染的。”

翻看百余部作品,从历史长河中打捞“画卷”

“当时我们熟悉的中国古代刺绣方法主要是‘锁绣’和‘蝎绣’。我被困在里面,出不来。我无法掩饰那种感觉。”邹在苏州告诉记者,吕远老师一直在帮她一起查询文献资料,终于在斯坦因的作品中发现了这种流行的针法“平针绣”。

“我开始研究这种‘平缝绣’。这时,工作室里的其他绣娘也帮不了多少忙。我会一个一个试。怎么分?后来,那是一道闪光,突然发现了一种感觉。”说到这,邹有点得意。她模拟的。“从中间出来非常省时间。”

“其实大英博物馆的这件作品叫《灵山图》,是斯坦因的名字。后来,敦煌艺术研究院的专家马德先生认为,按照敦煌保存的同一幅画的壁画图案,应该叫“凉州瑞相图。”邹在苏州告诉记者,他和吕远先生为此研究了130多部相关著作,还教授了敦煌研究院和中国丝绸博物馆的相关专家学者。

几次去海外追寻真实事物的脚步

“光看照片真的很难研究透彻,所以从2016年开始,我就试着给大英博物馆写邮件申请去他们的仓库看实物,因为我的英语不是很好,基本上是哥哥帮我翻译。”邹瑛子在苏州告诉记者,大英博物馆同意了他的请求,因为他曾经收藏过大英博物馆的作品。然而,当邹怀着极大的热情赶到英国时,却被告知原来的作品刚刚被送到洛杉矶的盖蒂博物馆。

邹立即赶往美国。“我每天都在刺绣前度过五天。她和我隔着一层玻璃。幸运的是,玻璃没有反光。”邹在苏州告诉记者,2017年8月,吕远先生在英国从事学术交流活动,在英国埃塞克斯郡政府和大英博物馆亚洲部研究员博士的帮助下,获准进入大英博物馆修复室,近距离研究刺绣。

“当时邹老师给我下了死命令,一定要一点一点搞清楚。”说到这里,吕远老师补充道:“我自己带的尺子不准用。那里的工作人员拿着裁缝用的软尺,帮我一点一点量尺寸。”因为刺绣的尺寸巨大,吕远先生和他的工作人员忙了好几天,才能够一点一点地测量出所有的尺寸。

2018年8月,这件作品被日本奈良国家博物馆借走展出,我和陆源再次飞往奈良,查看我们的重绣作品与原作是否有差距。“那次我们特别惨,因为日本海关因为不同的原因关闭了小黑屋。”说到这里,邹有点哭笑不得。“当时我主要是和日本奈良国立博物馆学术部部长内藤荣先生进行了相关交流。”

邹告诉苏州记者,大英博物馆在送“凉州瑞祥图”来展览之前,在刺绣上加了一层纱。“我知道我再也看不到‘她’了,但幸运的是,当时我基本上已经摸过了。”

好几次想放弃,但还是想“送她回家。”

“其实中间我已经放弃过好几次了,所以我就想,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当时我很迷茫,但幸运的是,老师一直在支持我。”邹说:“后来敦煌研究院的老师告诉我,我的工作意义重大。”邹在苏州告诉记者,抗战前,一些学生一点一点地抄写住在外的莫高窟的文字。然而,在抗日战争期间,由于日军的轰炸,大部分都被摧毁了。

“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峰先生与凉州瑞祥图有一个月的密切接触。我把原版给赵老师看了。他说,‘这种气质是对的’,我觉得我吃了定心丸。”邹说,虽然中国丝绸博物馆曾表示希望购买凉州瑞香图的藏品,但他还是想“寄回家”。

“绣这件作品的初衷是为了送‘她’回家,那我就忘不了自己的初心。”邹非常高兴地说:“11月19日,我们完成了最终版本。第二天我们收拾好刺绣,踏上了去敦煌的路。我要让‘她’回到藏经洞!”

花了四年多时间。2019年11月21日,邹将《凉州瑞祥图》无偿捐赠给敦煌研究院,这件流失海外的刺绣品也回到了自己的家中。

今天,邹带着绣妈妈在画室里,开始了第二幅画的重绣工作。“我总要给自己留一双吧!”在灯光的照射下,邹的笑容格外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