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再走30英里”
——访国家电网赞皇县供电公司张石岩供电所职工王国军
王国军骑摩托车在供电线上巡逻。河北日报记者桑珊摄
秋天,太行山色彩斑斓,岩壁上红叶如霞,路旁黄叶铺展。河北省赞皇县张石岩镇胡寨口村就坐落在这座大山深处。
10月22日,沿着蜿蜒的盘山公路,记者乘坐公交车来到胡寨口村。王国军穿着蓝白相间的电动工作服,在村口等着,身后停着一辆黑色摩托车。61岁的他皮肤黝黑,握过手,感觉手掌宽厚粗糙。
“来,上我的车!”王国军笑着说,眼睛眯成一条曲线。他没有寒暄,直接骑着摩托车带记者去了野虎泉村。
多年来,作为国家电网赞皇县供电公司张石岩供电所的一名员工,王国军一直负责保障胡寨口村、叶湖泉村、后沟村800多户村民的用电安全,供电线路几乎每天都需要巡检。
坐在摩托车后座,山风在我耳边吹过。王国军扯着嗓子喊:“叶湖泉的邱建军昨天打电话来,说家里的灯老是闪,让我有时间帮忙,现在我就去。”
当我到达邱建军家时,王国军没有多说什么。他关掉电源检查电表,很快发现设备因使用时间长,接触不良,线路接口松动。拧紧电源后,他再次尝试,电源恢复正常。
在王国军的工具袋里,记者找到了好几个灯的开口,只知道在询问的时候,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把老人留在家里,有的甚至连灯泡都换不上。每次帮忙换灯泡,他都仔细看谁的灯口坏了,顺便悄悄换了一下。
“我通常会在三个村子里转一转,看看谁家的用电有问题。”王国军说着递给记者一张名片,上面印着一个电话号码。“只要跟用电有关,我都会处理。”
这张名片,王国军,已经送到了三个村庄的每一个家庭。不管发生什么事,只要有电话,他都会尽快上门。工作了40多年,他一直保持着零投诉的记录。
记者从野虎泉村出来,跟随王国军在巡线中看到了山上的高压供电线路。
踩下油门,摩托车“突突突突”地爬上山腰。
“这条路前年刚刚硬化。以前是土路。打不开。它不能下雨天。再往山上走,就得往上爬。”
虽然已经60多岁了,但王国军在爬山方面走得很稳。背着五六斤的工具包,瞄准高楼供电线,径直走向山上的电线杆。
沿着山坡竖起的电线杆之间没有路,拖着树根,抓着干草。王国军刚刚在树林里闯了一条路。
路又深又浅,有时一只脚下去,碎石和土块就顺着山坡往下冲,但王国军脚下的黑布胶鞋,像钉子一样,牢牢扎进了碎石土堆。
“橡胶鞋底有纹路,很容易抓地。上山时最好做这双鞋。不知道这几年穿坏了多少双。”王国军指着自己的黑布胶鞋,向记者介绍“登山神器”。
山上树木的枯叶已经开始掉落。王国军捡起一把干草叶,用手碾碎它们。“小树长成大树不容易,烧了就没了。山火如不及时扑救,将危及供电线路安全运行,危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多年来,王国军主动当起了巡山火的护林员,挽救了26起大大小小的山火。村民说:“山火危险,他却来回冲。”
王国军告诉记者,过几天上山后,除了工具袋,他还会背上一根“打火机棒”。“几根皮条绑在木棍上,看起来不太好,但是抓火很实用,尤其是杂草着火后,几下就能扑灭。”
今年9月,王国军被评为“河北好人”。当被问及为什么成为一名电工时,王国军简单而诚实地笑了。
1978年,镇上每个村都有一人参加电工培训。当时他19岁,爬杆干活很快,训练结束就留下来了。他成为当时仅有的五名农业电工之一。就这样,他工作了一辈子,手边的摩托车成了他最忠实的“伙伴”。
“这是我的第二辆摩托车,2000年买的第一辆。”这辆摩托车的外壳是八年前收购的,已经被太阳晒得褪色了。表盘上的45000多公里记录了他走过的沟壑。
在仪表板前壳的显眼位置,有几条黑色的带子,王国军苦恼地摸了摸。“2018年巡逻时损坏,骑起来也不快,但被迎面驶来的电动三轮车追上了。车撞了,人们在医院住了7天。”
去年十月,王国军退休了。家人劝他大半辈子都在摆弄电,守护森林,整天在村里山里跑来跑去。他也应该好好休息,但他很忙,选择了被重新雇佣,回到原来的岗位。
采访结束,在加微信的时候,记者发现王国军的微信名很有意思——“走三十里”,他说:“这身体没事,我真的放不下家门口的这片森林,我愿意再走三十里。”
关注河北新闻网,了解河北最新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