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初,流行喇叭形宽袖短外套和外套在地上前后放置的无袖长背心。从那以后,旗袍在侧面、袖子、翻领和衣领上做了一些改变,增加了装饰,做了复杂的改变。但还是保持了老旗袍马甲的挺拔宽大风格,采用了传统的直线裁剪方式,并没有显露出女性的婀娜身材。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末,旗袍在长度、宽度、开口高度、短袖和长袖、高领和低领等方面都有反复的变化。1929年,受欧美短裙的影响,中等长度的旗袍开始变短,下摆缩至膝盖,袖口变得越来越短越来越小。后来有了校服旗袍,下摆缩至膝盖以上1寸,袖子是西式。这一变化受到了批评。1931年后,旗袍开始变长,下摆下垂。30年代中期发展到极致,袍底垂下遮脚,称之为“扫旗袍”。
旗袍的袖子,用来遮住手腕,被缩短到肘部。之后,袖长变得越来越短,缩至肩下两寸。1936年以后,几乎是无袖的。清朝时,旗服打不开。旗袍出现后,在缩短袖子时,旗袍悄悄打开左侧的下开衩。后来胃越开越高,逐渐到达膝盖和大腿。由于反对,长袍一度回到膝盖以下。
然而,舆论压力一减轻,朝服迅速上升。1933年后,大开叉旗袍流行起来。传统旗袍是高挺领的上下直线。三十年代初,长袍的腰部开始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收缩,1934年后,女性身体的曲线终于显露出来。高耸入云的高领逐渐变短,后来有些变成了无领旗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