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余岚在表演巅峰时期的银幕形象会给人一种感觉,仿佛从人物身上散发出来的冷静、坚定、乐观战胜了飞速流逝的时间。这与她儿子、“第五代”导演田壮壮在网上发表的告别演说“你的心是独立的、赤裸的、清晰的、当下的”不谋而合。2020年6月27日,著名表演艺术家余岚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于兰,原名于培文,生于1921年。因为日本人的入侵,余岚在少女时期就从辽宁逃到了河北,然后从河北徒步到达了中国共产党抗日根据地延安,进入了抗日军政大学。1940年,她正式成为延安陆毅实验剧团的演员,开始了长达80年的演艺生涯。颠沛流离的青春期,塑造了兰身上的独立与明朗。20世纪50年代,他以几年的戏剧舞台经验投身于电影拍摄,经过丰富和积累,其实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最受欢迎的文艺宣传方式也从舞台变成了银幕,于蓝的演员身份也随之调整。在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白衣战士》中,她饰演的是在战火硝烟中成长起来的医疗队队长,而这个角色与余岚几乎有着相同的人生经历。这时,虽然她的表现还没有达到巅峰,但在她闪亮的眼睛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塑造新时代女性的潜力。
1950年调入北京电影制片厂后,余岚在中央戏剧学院表演干部培训班学习了两年,师从苏联表演专家鲍哥·库里涅夫。根据她的回忆,“库里涅夫用史坦尼的方法训练了我们。这种方法更科学,不像我们过去那样死板。比如以前想表达自己的悲伤情绪,都是眼泪挤出来的;斯坦尼的方法要求我们遵循人物动作的目的和欲望,进而产生一系列行为。这是有感情的。我们在陆毅实验剧团演戏的时候,没有系统的学习,虽然会演。但不会那么轻松自然。“在这个学习和理解的过程中,余岚对表演本体的理解有了质的飞跃。
在余岚电影生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中,有三部是导演的作品,分别是《林家谱子》、《革命家庭》和《烈火永生》。从配角到主角,她贡献了民国“十七年”银幕上最动人的女性形象。她们是从封建婚姻的受害者变成了坚持革命信念的的贫寒迷茫的张寡妇,是始终为解放中国理想献身的江姐。这三个女性角色所反映的性格和生活,是普通大众从清醒的自我认同到致力于解放他人的自我认同的缩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