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予十大将军称号的标准和安排是什么
1955年授衔时,对十位将军的评价主要考虑的不是军功、资历、职务,而是影响将军选拔的因素很多。讨论战功、资历、职务的开国将军相当多,也许不止十位将军中的一些。比如萧克、甘思齐、张宗逊等人都是许光达将军的顶头上司,他们的职务、资历、战功也都高于许光达,尤其是萧克。作为八路军的副司令员,红军的二把手,他和其他五位同级的八路军师长、副师长都是元帅,而萧克只是一个上将。在战功、资历和职位方面,萧克都要高于一些十大大将。
十大大将中,陈赓将军应该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无冠之帅苏羽。然而,陈赓在将领中排名第四,仅次于黄克诚和他以前的部下徐海东。
徐海东应该排在陈赓之前,主要是因为徐海东在土地革命时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特殊时期给了红军“救命钱”,击退了强敌,保住了陕甘宁根据地,所以在大将中排名第二。
1928年1月,正如黄克诚判断的那样,“大暴动”失败了。这一次,他反对“烧房子”,认为不得人心。这一次,黄克诚被撤职查办。
1930年,黄克诚反对攻打大城市,特别是“攻打武汉”,因此被撤职。
1931年,黄克诚因反对“肃反”差点被杀。幸好彭及时赶到,救了他一命。
1932年,他反对“打赣州”,与彭发生激烈争论。
1935年1月,黄克诚反对“鲁莽”,被认为对革命悲观,再次被撤职。
1942年,他反对饶漱石在新四军的“小伎俩”。
1943年7月,他反对“抢风运动”,被贴上“右倾”的标签。
1946年,我们反对毛主席决定的“四平决战”,但后来结果大家都知道了。
1959年,他反对“夸张”。
著名的“十大矛盾”黄克诚被证明是对的。
除了战略眼光和足智多谋,黄克诚还是训练和指挥作战的专家。他能在短时间内提升战斗力,逐渐成为主力王牌。
而黄克诚能排在陈赓将军之上,他最大的功劳筹码就是他对国家战略的巨大贡献。
抗日战争一结束,我军就迅速前往东北配合苏联红军抗日,出动精锐部队10多万人,党政军人才2万余人,迅速夺取东北,对整个解放战争至关重要。可以说,它赢得了东北,得到了东北兵工厂、物资、粮食和军队的大力支持,使我军得以早日实现民族解放,而这一重大战略决策实际上来自黄克诚。
抗战胜利后,黄克诚敏锐地意识到国共之间会有战争,而日本人在东北经营了14年,东北的经济、工业、铁路、公路和粮食生产都位居全国第一。而且国民党远离东北势力范围,对东北的控制力较弱。如果能先拿下东北,就能抓到一张战争王牌。
1945年9月14日,黄克诚向中央建议:“如果能出兵东北,就要尽可能多地出兵,最少5万,最好能去10万,打造一个大的战略基地。”
9月底,黄克诚率领新四军第三师3万多人向东北挺进。10月底,罗荣桓率领山东军区9万多人向东北挺进。黄克诚还建议,在东北,暂时不要打大城市的交通干线,而是以主力占领中小城市,建立农村根据地。后来我军夺取东北,也是按照黄克诚的战略方针安排的。
因此,在1955年被授予上将称号时,黄克诚在将军中排名第三,领先于陈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