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凡一 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创业之路

栏目:教育 2021-09-16 23:23:00
分享到:

新东方创始人余是著名的英语教学和管理专家。现任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董事长、总裁,民盟中央教育委员会副主任,中国青年企业家协会副会长,全国青联委员。他被媒体评为十大最具升值潜力的企业明星之一,20世纪影响中国的25位企业家之一。

余,1962年生于江苏省江阴市,1980年考入北京大学西文系,毕业后留校任教;1991年从北京大学辞职,进入民办教育领域。1993年创办北京新东方学校。新东方最近一个季度的财务报告显示,营收为4810万美元,同比增长;净利润1160万美元,同比增长。下属有181所学校和学习中心。

随着我国城市化和产业升级的进程,相关教育成为一个颇具吸引力的领域。当然,新东方创始人余已经成为这一变化的显著受益者,过去17年一直如此。

我相信今天大多数年轻人都知道余洪敏这个名字。在一些大学生、留学生和白领眼中,余洪敏的形象就像上帝,他们“崇拜”余洪敏。记者的一位朋友曾抱怨余洪敏的“粉丝”甚至不允许你用“中性语言”来形容余洪敏。据估计,70%的中国留学生是来自新东方的学生。在中国,没有听过余演讲的大学生被认为是过时的。他到底是个好老师吗?还是一个偶然的成功商人?还是被迫无所事事的“流氓”?余在中国当代知识分子出海大潮中具有标志性意义。2006年,新东方在美国上市。作为新东方的创始人和学校经理,余的财富急剧增加,成为“中国最富有的老师”。余洪敏在这个“神话”背后扮演着什么角色?一个真正的余是什么样子的?他到底是个好老师吗?还是一个偶然的成功商人?还是被逼无奈的“流氓”?

被北大逼上梁山

“北大是我百感交集的地方。”余对北大的感情可谓“五味杂陈,爱恨交织”。北大给了余什么?老俞老是说北大,好像很苦很苦。谈谈他是如何被北大边缘化和忽视的。余洪敏有一段精彩的自责:“我进大学的时候,没有一个女生爱上我。我是失败者;我在北大教书七年毫无建树,至今还是个失败者;十年来,我从未参加过北京大学的任何活动或任何组织,我是一个失败者…………”当然,余也承认北大对他的影响:“没有北大,就没有新东方。现在新东方的一些精神,或者说一些做事的方法,坦率地说是融入了北大的精神。”很多时候,屈辱和压迫会让人爆炸,余的经历就是这样。据说他经常一天背十几个小时的英语,因为他的英语老师当众说“只有余洪敏能听懂”。

在北大任教四年后,余终于得到了一套10平米的房子,这让他决定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北大。但是后来,余洪敏情不自禁地看到他的同学和朋友相继出国。他也开始为出国做紧张的准备。他在北大成绩不好,但是经过三年半的努力,他失去了出国留学的梦想。为了谋生,挣点钱继续他的出国梦,他在校外开了一个托福班,高高兴兴地忙着交出国的学费。上帝经常戏弄那些刚刚燃起希望的人。这一次,对余的打击是毁灭性的:1990年的一个秋夜,细雨淅淅沥沥地洒落在宁静的未名湖上,在夜色中荡漾开来。余和他的朋友们愉快地喝着小酒,互相聊天,逐渐清晰地描述着他的出国梦。这时,北京大学的大喇叭一如既往地播放着校园晚间广播。“你听你的。老余,说你呢!”同伴惊呼道。原来,对余的处罚决定正在广播中。北京大学以这种极端的方式宣布了对英语教师余的处罚,其中陈述了四五个处罚理由。最重要的是打着北大的旗号民办学校。处罚决定通过大喇叭播放了三天,北京大学有线电视台播放了半个月。处罚通知被锁在北大著名的三角窗里一个半月。惩罚的突然袭击,以如此激烈的方式和程度,显示了学校的愤怒。北大的这种“礼遇”就是让他丢了面子留在北大。被羞辱的余不得不选择离开。“北大踢了我一脚。我当时满怀怨恨,现在却满怀感激。”余洪敏解释说:“如果我继续混下去,我现在可能是北京大学英语系的副教授。”但当时被赶出家门的北大老师选择了做个体户。

余和新东方的同事幽默而到位地说:“老余被北大罚了。作为一个三流文人,他想保持文人的体面,缺乏一流文人的品格。他不敢沉入无名湖。然后退而求其次,只有辞职落草。这就叫死而后生。”但正是这种“落草”激发了他的痞子精神。被北大“逼上梁山”的余,从此走上了不归路。

皮子饰演新东方

离开北大后,余首先面临的是如何进行自我调整,改变对北大眼低鼻高的态度。被逼到悬崖边,他毫不犹豫地甩掉了北大的包袱,开始相信商业的力量。他开始思考如何推销自己和他的培训课程,学会与社会和政府中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我是书生,踏入江湖。在北京冬天的寒风中,余这样出发了:一间10平米的破房子,一张破桌子,一把破椅子,一堆用毛笔写的小广告,一个做广告的塑料桶。在北京一个寒冷的冬夜,余骑着自行车在北京街头刷广告。手冻得麻木了。拿起二锅头,喝两口饮料暖暖身子。寒风中喝二锅头贴了个小广告。这时,余洪敏表现出了痞子的恶毒。新东方人有一种电线杆情结,因为新东方靠老余在电线杆上一个个贴广告。有一次,因为市政建设,人们不得不拆除新东方外的两根电线杆。老余着急,死活不肯拆。最后,保护两根电线杆花了7万元。出身教师的余,逐渐显示出自己的业务能力,仅凭三招,就奠定了自己的国家。第一,价格战,当时基本费用都在300 ~ 400元,余只需要160元,免费讲课20次,不满的人付不起钱。二是推出核心产品,他赖以成名的“红皮书”——《GRE词汇精选》。三是情感营销,向学生讲述人生哲理,进行成功学习的励志教育,他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深深吸引着学生。于认为自己的成功与当老师有关:“当老师比当企业家更容易成功。因为我们了解人性,知道如何满足学生的要求。”的确,他对学生心理有着深刻的理解,充分利用学生的信任和崇拜心理来获得他人的信任。

射中鸟的头部。很快,江湖的险恶让余有了深刻的体会。余的名字一响,招收的学生越来越多,但这也切断了别人的经济来源。中国的培训市场一直是一个充满战争的江湖,领土之争随着广告传到了电线杆上。先是俞的广告被对手覆盖,然后被当场撕毁,老俞的员工被一刀捅到医院。对手匆忙使用了恶意战术。余只能求助于警方。为了和警察兄弟取得联系,余出去喝了一斤多五粮液,直接被送往医院。创业路上有多少艰辛。这时,余在北大已经没有了书卷气。除了瘦弱的身材和厚厚的眼镜,痞子精神附体,一个企业家的身影逐渐清晰起来。一个人创业很孤独。余想起了他的海外“兄弟”、和鲍。于是,他千里迢迢邀请他们回来一起经营新东方。他们带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对自由的渴望来到新东方。靠着梁山这种聚义的方式,靠着当时留学英语和出国的热潮,新东方开始像野草一样生长。

流氓精神悖论

企业家,当他们成功的时候,应该有点无赖的精神。但是,事业做大之后,地痞的放任就必须转变为企业家的严谨。2000年到2004年,是新东方最艰难的时期,于深受其害。他想完成从教师到企业家的转变,把一群义兄弟变成管理团队。“这个过程很痛苦。从凉山原有的做事方式,变成了按部就班、分层次的做事模式;从最初充满激情的做事风格,转变为冷静和判断性的做事规则。这种改变需要扔掉你性格中的一些东西。”这个变化对于余来说并不容易。这时,外部攻击接踵而至。一是“9.11”事件,赴美签证大幅减少,新东方留学市场受到较大影响;然后就是非典袭击,停课4个月,新东方损失1亿多元。此外,ETS起诉新东方偷题,新东方为此支付了600多万元。

外部的麻烦是暂时的,而内部的麻烦可能是致命的。“兄弟们一起做,最后没有规则。”兴趣、情感、人性交织在一起,新东方上演了一出战斗人性的话剧,主角余在剧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演技。最重要的是利益问题。如果变大了,股份怎么分?如何划分新市场?“创业之初的合伙人不再像以前那样满足于自己的份额,逐渐产生利益纠纷。既然之前没有规定剩余利益归属的机制,大家就开始争论,吵起来。”新东方三驾马车中有两人要离开组织,和已经向于递交了辞呈。此外,俞上铺的前兄弟鲍也辞职要求退股。2004年,另外两大支柱胡敏和江波也离开了。曾经的“盟友”看到新东方的核心团队即将崩溃,纷纷造反。在战斗的同时,这些知识商人开始反思地痞精神,开始痛苦地适应商业规则。余说:“大家都慌了。因为我们以前没学过商业规则,没学过股份制,连有限公司和无限公司都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我们没有能力分割这个利益主体。”王强回忆说:“每个人都一样悲惨。比如你想分股份,应该怎么分?作为知识分子,我们必须在谈判桌上谈论这个问题,我们的感情确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余所面临的困境,不仅是兄弟俩的“叛逆”,更是来自妻子和母亲的压力。像许多私营企业一样,新东方是由余和他的妻子创办的。后来我妈,我老婆的姐姐,我老婆的姐夫都在新东方工作。不仅于,还有其他企业家。此外,余的母亲对公司管理层指指点点,这引起了海归的不满。为此,余制定了回避原则:直系亲属不得在公司工作。

这条规定没有先得到他母亲的同意:“你不为我工作。”余依然坚定地执行着。结果我妈生气了,我老婆不理他半年。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内争和外争中,余洪敏扮演了“刘备”的角色。他自己说:“我更像刘备。我经常用眼泪来赢得其他经理的同情。我不善于用严格的纪律约束和管理人才。”于用这种灵活甚至感官的管理方法在新东方上下移动。因此,外界评论余不懂管理。“我是个善良的人,就让仆人在这里吧。我软弱的性格在新东方起着粘合剂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都不会走极端。这是新东方没有倒闭的重要原因。”这也是刘备的高明之处,表面柔弱,心酸悲哀,但每一次预谋都能达到目的。无论是新东方的股份制建设,还是企业家族色彩的淡化。

上市真的是救赎吗?

新东方不缺钱,也不需要圈钱。为什么要上市?真正的原因之一是上述问题的延续。余希望用严格的管理规则规范美国上市公司内部,用制度说话,避免人情和利益的纷争,从而实现自己的救赎,使企业顺利发展。余坦言:“在新东方,骨干很容易谈超规则的感情。上市后,外部规则比内部规则更强、更有力。”新东方上市一年多以来,变化很大。新东方严格按照美国上市公司的要求进行内部管理,其制度更加完善,如建立员工投诉邮箱、客户投诉邮箱等。然而,“做教育”与上市的冲突也凸显出来。“作为一家好的上市公司,你应该增加你的收入、利润和人数。但对于一个教育机构来说,其可持续发展的最大保障在于教学质量,而不是每年增加多少学生。”这是一个矛盾,很难平衡。“我更喜欢悠闲地做一件事。这一点被清单破坏了。”

事实上,余在是否上市这个问题上,一直是非常矛盾的。一方面,他想规范企业,成为“贵族”;另一方面,他也担心那些习惯了自由散漫的“痞子”们怎么受得了约束。“上市之后,我的状态一直不对,不是我想要的那种状态。我其实是一个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人,但是现在为了别人的利益我要做很多事情,我自己的空越来越小。”个人英雄主义是他的情结。新东方成长到现在,靠的就是这些老师的大嘴巴。现在他已经成为美国上市公司和正规军。学会闭嘴后,余洪敏就不再迷人了。新东方的传奇逐渐褪去,成为一家冷冰冰的上市公司。

采访中,老余小心翼翼地回答问题,不再是曾经无所畏惧的“痞子”企业家。他那件印有“CUBA”字样的t恤,可能是他真实本性的唯一表达。如今余已经成为了门神。此外,他必须成为一个守护者。上市能否实现新东方的救赎?时间还有待检验。曾经充满痞子气的余,已经开始走远了。也许这就是命运。

信仰高于信仰

说到信仰和信念,余洪敏有他自己的说法。他认为信仰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当你心中有足够的信念,就不一定需要外在的信念。就像你在摇晃的公交车上,需要一个扶手来支撑你站着不摔倒。有信仰本身就是一件好事。然而,如果我有毅力站稳,我不需要扶手。这就是信仰。在他心中,信仰高于信仰。他说:任何企业,如果有这样坚定的信念,就会走得更有力、更稳健。

余三路

余给自己定了三条路:第一条路,留在新东方,杀人不离身,一直工作到80岁;第二条路,慢慢从这个位置撤退,然后过轻松快乐的生活,周游世界,写读书笔记或者游记,像徐霞客一样度过余生;第三种方式是为贫困儿童办一所真正的私立大学。他经常说:“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树一样成长,即使现在什么都不是。但只要你是一粒种子,即使被踩在泥里,十年二十年后也一定会长成参天大树。当你长成参天大树时,你可以给人们带来绿荫。你可以帮助别人,即使人们离开并回头看,你仍然是地平线上美丽的风景。

余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记者认为,余的成功不仅仅是一个传奇的案例,而是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群体的奋斗和奋斗。余洪敏的“北大血统”和他的平民英雄形象之间的对比也是相当令人难忘的。

痞子精神与文人创业

新东方的成功创造了余的神话。很多人称他为“留学教父”、“最有钱的老师”。但万通董事长冯仑说了一句颇有意味的话:“新东方成长的秘诀:三流文人+痞子精神”。特别是这个流氓的精神总结得非常准确。冯仑写了一本书《野蛮生长》,最近卖得很好。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成长状态,他的描述是:“其实我更喜欢用野草来形容。我喜欢那种状态,像野草一样坚强,疯狂生长,肆意蔓延,霸气膨胀,好开心!”其实,这种疯狂的成长背后,有着被压抑的激情和喷涌的活力。这种被压抑的喷涌往往表现出一种痞子精神,一种无知无畏,以及绝地求生的勇气和意志力;绝望后的一种放松,一无所有时的解脱。余的创业史和新东方的成长史都充满了这种痞子精神。然而,余毕竟是北京大学的天才学生和老师,所以他是一个三流学者。因此,余笔下的“痞子”有别于市井混混的庸俗,有别于自以为看透世事的自以为是的市井痞子,有别于毫无是非原则的暴发户。他的“新”是被逼无奈后的一种恶毒。我们称之为“雅皮士”。王朔说:“京城有名。“侄子大度,老师经常不好意思。”无论如何,老师、流氓、商人,这些互不相干的东西,就这样混在了一起。一代“雅痞”真正体现在余和那一代出海的知识分子身上。

余成功的反讽意义

余对北大的感情是深厚的,更准确地说,是复杂的。余曾一度被北大边缘化甚至踢出校门,但他没有逃脱。他创办了新东方,这是中国最著名的私立教育机构,仅次于中国最好的公立大学。两人对质,互相提醒,让人觉得有些讽刺。现在,余成功了,北大经常邀请他演讲。

新东方的成功也是一个时代的讽刺。新东方的培训靠着对出国、学英语和应试教育的非理性热情发家致富。许小平本人表示,新东方的上市意味着中国教育的失败。其实讽刺的不仅仅是应试教育,而是开放后中国人对西方的非理性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