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建章 陆建章遇刺之后 军阀间没有血债血偿 是法治进步还是酝酿阴谋

栏目:历史 2021-09-16 22:10:35
分享到:

北洋军阀 北洋军阀

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奔东西。虽然他们倾向于分裂,但小规模的战争一直存在,但他们可以表面上过得去,远远没有达到几十万人决定战斗的地步。直到1918年,直系卢·被安徽省徐树铮暗杀,安徽省和安徽省最大的军阀才彻底反目成仇。然而,没想到的是,尽管一位重要的直系将领的去世引起了当时各方的震惊,大家还是选择了冷处理,直到1920年7月皖中战争爆发,陆之死才被再次提出。鲁的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皖中战争的结果。

一、之死的原因

陆,1862年生于安徽,长期在袁世凯手下任职,是袁世凯的左膀右臂。1915年,他守卫陕西,镇压陕西革命党,屠杀了大量革命者。“民主党被屠杀了几百个无辜的人”,所以他被称为“屠夫”。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各奔东西,军阀头子以出生地标榜派系。鲁虽然是安徽人,却加入了冯的直营。

陆建章 鲁

1917年,一场保护法律的运动发生了。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政府,宣布要推翻北洋军阀。也是在1917年,直系军阀冯被任命为临时大总统,皖系军阀段被任命为总理,北洋军阀中最有势力的两个军阀名义上合作组成北京政府,使北洋军阀暂时统一,鲁被任命为高级军事顾问。但是,直系和皖系对南方孙中山政权的态度是不同的。简而言之,直线主张南北和平统一;皖系力主讨伐南方,武力统一。为此,1917-1918年间,直系重要将领鲁多次走遍全国,甚至与西方接轨,宣传南北和平合作的积极意义,直接打了自称武力讨伐皖南部的脸。陆推翻台湾的背后,实际上是为了争夺安徽省的中央控制权,目的是把段赶下安徽省总理的位置,实现完全的直接统治。

段祺瑞 段祺瑞

1918年3月,的侄儿冯玉祥在武穴发通电言:“元首坚持和平,东征使尽威胁。”为了实现南北和谈,首先要清除北方的激进势力,然后冯玉祥在武穴宣布反对。然而,冯玉祥的武装抵抗没有成功,他立即宣布效忠北京政府。北京政府中的安徽势力也宣布宽恕冯玉祥。然而,冯玉祥背后的鲁却完全成了皖系的眼中钉。

二、鲁之死

1918年6月,为了解决双方在南方问题上的分歧,直系和皖系在天津召开了北洋军阀大会。消息发出后,皖系大将徐树铮联合奉系曹锟、张,邀请陆来津议大事。鲁还计划在北洋军阀混战之际,游说各路军阀联合对付段,于是欣然前往。

徐树铮 徐树铮

6月13日,抵达天津。徐树铮当时的头衔是副司令员,所以14日,徐树铮邀请陆采访站。采访中,力劝徐树铮反对段,徐树铮对段忠心耿耿,两人分歧越来越大,言语也越来越激烈。徐树铮一怒之下,命令部下枪毙鲁。

鲁死后,徐树铮叫直系首领曹锟收尸,报给皖系驻京首领段,然后就上演了直皖之战。

北洋军 北洋军

6月15日,国务院在北京召开会议。段总理在国务院内部提出了解决鲁事件的方案,那就是宣布鲁犯罪。“鲁勾结土匪,联络党员谋乱,政府为维护治安枪毙,并向各省通报情况”,剥夺了鲁的一切爵位和荣誉。然后提案交给冯主席,要求冯使用印章。以手续不全为名,冯张果推迟了,但国务院秘书长方舒“敦促”冯张果使用印刷术,于是他“发布了深夜命令”。至此,对陆之死的最终定论是陆“勾结土匪,挑唆军队”,依据《国家惩治盗贼条例》被杀。然而,事件的余波远未结束。

冯国璋 冯

三、陆地死亡后的影响

北洋政府初期,虽然军阀混战、小打小闹不断,但直接杀死对方高官并结下完整心结的事件很少。徐树铮枪杀鲁不符合北洋行为准则,尤其是鲁事件被定性后,段对徐树铮的包庇更是被各方诟病。鲁之死对此后北洋政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鲁之死加剧了北洋的松散和各方对德的疏离。通过和平谈判统一北洋是不可能的。卢死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这次大会的目的是团结北洋军阀的力量,整合他们的意见,团结外界。然而,鲁之死震惊了所有军阀,北洋合作彻底失败。当时《天津报》说“所有的人都怕自己,死得匆忙,有悲凉之感”;《新京报》说“益健畏”,证明北洋军阀内部矛盾不可能完全解决,北洋军阀不可能通过和平谈判实现统一。

其次,加剧了安徽省的内部分裂。安徽系不是铁板一块。虽然许多皖系将领对鲁反段的行为颇有微词,但他们不愿在北洋时期同袍杀鲁。所以徐树铮在杀死卢之前没敢和任何人商量,就连段都不知道。徐树铮反其道而行之,震惊皖系内部。鲁去世的消息传来时,皖系内务还感叹说:“北洋系鲁系的老人...不得不死,所以不得不生不逢时”,而皖系的甚至直接给段发了一封电报“质问杀陆原因”。虽然皖系内部的分歧很快被段为了集体利益而消除,但仍然影响了皖系内部的凝聚力。

直皖战争 安徽与中国的战争

三是直接刺激了皖豫矛盾,为皖豫战争铺平了道路。鲁去世前,虽然有敌意,但安徽省与安徽省之间仍有合作。鲁之死直接激起了直系将领中的共同敌人。鲁死后,直系将领都写信给冯,请求鲁主持公道,讨伐徐树铮。冯痛心疾首地表示,作为总统,他不能改变内阁的决定,尽管他心里不同意徐树铮的行为,曹锟对此表示“愤慨”。这里应该说,当时北洋政府实行的是责任内阁制,总理掌握实权,总统只是一个象征,所以冯说,虽然他是总统,但不能改变内阁的决定。安徽两派的矛盾变成了敌我生死攸关的矛盾,埋下了安徽战争的种子。冯部作为旁观者,看到了皖系的残暴,与皖系的道德脱节。因此,他在1920年的直皖战争中加入了直系,帮助直系抗击安徽,直接导致了皖系的彻底溃败。

第四,徐树铮也埋下了自己死亡的种子。徐树铮绝对是北洋大侠。他收复了外蒙古,为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因为刺杀了鲁,他和他在的亲友有了死敌。在鲁的亲友中,鲁的侄子冯玉祥最有能力。鲁被害时,冯玉祥正在湘西与南军交战。7月10日,北京传言的冯玉祥联系南军,准备投诚。7月11日,段让军阀张、王占元率军封锁冯玉祥的后方,准备歼灭冯玉祥的部队。就这样,冯玉祥不敢妄动,而是宣示了自己对北京的忠诚,从而避免了灾难。之后,冯玉祥选择隐忍,保持沉默,直到第一次直接战争,直接称霸全国。1925年12月,冯玉祥抓获逃犯徐树铮并枪毙,一代名将陨落。

冯玉祥 冯玉祥

文说

在通常的印象中,北洋军阀是一群只能用武力解决问题的大老粗,但陆之死却意外地展现了一场复杂的北洋军阀博弈。当时徐树铮没有受到同类报复的待遇,也不是因为直系军阀有先进的法律观念。当时的情况是皖皖直接合作,但安徽占优势,直通车只能忍着等机会。鲁之死给了直系以巨大的道义支持,直系得到了许多军阀的理解和同情,这在1920年的对皖战争中得到了充分体现。鲁之死不是北洋军阀的简单死亡,而是对徐树铮和北洋军阀政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

谢本书,《北洋军阀》,北京出版社,1974年。

《宣言:鲁被害后军队中的舆论》,《宣言》,1918年6月21日。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编写:徐树铮电子手稿,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

本文为浩然传媒文史科普原创作品,严禁擅自转载!

除非另有说明,本文中使用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互联网搜索。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谢谢大家!

我们将每天为您呈现精彩的历史文章,请读者朋友们关注我们的账号!您的点赞、转发和评论是对我们最好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