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空气 悼念童秉纲院士:45岁开始科研 永远要在同龄人中具有竞争力

栏目:旅游 2021-09-16 22:21:01
分享到:

7月9日,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童炳刚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3岁。

童炳刚

中国著名力学家童炳刚在非定常流动和涡旋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空气动力学和气动热力学等领域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他45岁开始从事科学研究。他曾说:“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的方向。”

童炳刚从教60余年,是全国首批博士生导师。在教学生涯中,他始终坚持“给学生一勺水,必须先有一箱水”。

对于童炳刚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有一个看似平凡的追求:永远在同龄人中争强好胜。

85岁时,尚未退休的童炳刚接受了《中国科学技术杂志》的采访,讲述了自己在科研和教学中的经历和感悟。以下是全文:

童炳刚:活着总要做点什么

作者|郝军苏菲

前不久,童炳刚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做了一场讲座,题目是“谈研究生教育与生命感悟”。

他讲完后,发现学生们告诉他的关于如何培养科研能力,如何做人的“老东西”似乎很难听到。

“接着,一位光学专家谈到了如何创业。学生们似乎特别感兴趣。”

童炳刚为自己的“意外”找到了笑点。“也许真的是不同的时代。”

对于童炳刚来说,无论时代如何变迁,他始终有一个看似平凡的追求:永远在同龄人中争强好胜。

而这句话或许可以作为他85岁还未退休的最好注解。

25岁时,他登上了大学讲台

童炳刚,1927年生于江苏张家港。11岁时,父亲不幸去世。那时,他最小的弟弟刚刚出生。

抚养五个孩子长大的重担就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

看到一家人过得很辛苦,邻居们都来劝母亲,可以把大一点的童炳刚和大哥送去当学徒,让他们尽快挣钱养家。

“但我妈妈咬紧牙关,坚决不同意。不管怎样,她都会送我们去上学。”童炳刚对母亲的坚韧充满了敬佩和感激。

家境贫寒,却赶上了国难。1937年,日军发动侵华战争,童炳刚的家乡很快沦陷。

他的整个中学时代都在抗日战争的战火中度过。幸运的是,我的学习没有被战争打断。

等到童炳刚高中毕业的时候,抗日战争已经胜利,抗战时期被撤到大陆的大学也逐渐搬回来开始招生。

1946年,童炳刚考入国立中央大学工学院机械工程系,进入力学领域。

到1950年我大学毕业时,学校已经改名为南京大学,童炳刚和他的同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实行统一分配的大学毕业生。

与众所周知的研究生入学方式不同,童炳刚被分配到哈尔滨工业大学读研究生。

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作为国家指定学习苏联先进教育模式的专科院校,急需人才加入学校建设和人才培养。

“读研第二年,让我们出来讲学。”25岁的童炳刚走上大学的讲台,被任命为新成立的理论力学教研室代理主任。

“当时一切都是徒劳,教学是第一位的。”童炳刚知道教研室有几个老师比他年纪大。让他在年轻的时候领导和管理教学。学校给他的信任,其实是一份很重的责任。

都说初生牛犊不怕虎,一心扑在事业上的童炳刚,也没想到自己会年轻有活力,换来了12年人生的逆境。

因为不喜欢一个老板的工作作风,童炳刚直言不讳地向他提出意见,从来没有想到这件事会成为他在一系列政治运动中批评的“把柄”。

“被批评后,没人敢理你,把你当另类。”

自此,教研室主任童炳刚“名存实亡”,重要工作不得不“靠边站”。

“当你活着的时候,你总是要做一些事情,你总是有一些价值。”逆境中,童炳刚从未消沉过,仍能专心工作。

在“靠边站”的几年里,他专心编辑了一篇《理论力学》讲座,1961年在一次全国会议上被选为试用教材,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

这本教科书已经成为一部具有巨大生命力的经典教科书。以此为基础的修订版已经是第七版,年发行量20万册,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

让学生享受知识的乐趣

完成教材《理论力学》的编写出版后,童炳刚受邀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现代力学系,后担任高速空空气动力学教研室副主任,协助系主任钱学森、系主任林同基安排实施专业教学计划。

当时正巧中国科技大学的第一批学生已经入学三年,即将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付出巨大努力的钱学森找到童炳刚,说觉得这些学生的基础不够扎实,准备给学校系统增加一个学期来补充数学和力学的基础,并要求童炳刚主持力学的补习工作。

"这项任务将很难完成。"在刚到中国科技大学的童炳刚看来,这相当于“炒生饭”,因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它很深,相当多的学生可能不理解它;说话浅薄,会有学生觉得没有收获”。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在任何学科和研究中,都有一个方法论问题。教力学不能光靠书本,要让学生理解方法论。”

在哈工大教了多年理论力学,童炳刚自然是专家。他认为学生应该通过理论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灵活掌握研究方法,而不是死记硬背公式。

童炳刚教学方法的创新终于有了成效。

这些学生中有许多后来成为力学领域的知名学者,有些还保留着童炳刚的课堂笔记。

补课后,系里安排他给力学系60级、61级上课。童炳刚回忆,大教室里坐了300多人。他们没有麦克风,全靠声音喊。

但是学生们都觉得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

毫无疑问,他清晰的思维和简洁的语言让学生感受到了知识的快乐。

"那段时间,我的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学任务和管理上。"

从研究生毕业以来,童炳刚把所有的汗水都洒在了三尺讲台上,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

“不计一切向前”

然而,就在老师安顿下来的几年后,童炳刚不得不离开他心爱的平台。

“文革”以来,他被认为有“重大问题未说明”,被关在地下室隔离检查。

后来,他被戴上了“漏网之鱼的右翼分子”的帽子,成了“独裁的对象”。他被关了整整一年,劳动了两年半。

这些相遇,是哈工大留给他的“把柄”的不断发酵。

“那就是生与死的矛盾。”回忆起自己受苦的岁月,童炳刚说,他看到了人性的扭曲。“有些亲自教过的学生想杀我。”

他还看到,在那些艰难时期,有些人没有活下来。

"我下定决心要活着出去。"童炳刚说,他坚强的意志得益于童年的苦难——这些挫折变得不那么难以忍受。

直到1972年,大学开始招收工农兵学生,童炳刚的生活略有改善。

“帽子还在手上”,也就是说问题还在,只是“放出来,在工厂锻炼”。

童炳刚被派往沈阳一家航空空工厂的设计部门,协助他们进行空气动力学研究。“那是我科研工作的开始,已经45岁了。”

没有消极和不安,他把过去的痛苦抛在脑后,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任务中。同事告诉他,这也叫“阿q精神”。

童炳刚还记得沈阳的工厂刚进口了一台电脑,所以只能安排在后半夜去电脑。因为设备运行很不稳定,几个小时的计算数据不小心被破坏了,所以他每天晚上很长时间都睡不着。

长期过度劳累导致他新陈代谢紊乱,走路头重脚轻。而他心里想的是在走之前把事情做完。

就这样,童炳刚在空气动力学空领域闯出了自己的天地,后来还受邀参与了各种研究项目。

“1980年和1981年,我们的工程造价达到30万元,可以供应整个流体力学教研室的开支。”

1978年至1984年,童炳刚任现代力学系副主任、主任,同时兼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搬到合肥后,他在中国科技大学的崛起中发挥了作用。

他曾三次担任基层教学单位,共计16年。

虽然童炳刚说自己“创业晚,成就不大”,但他的科研依然年轻有活力。

1997年,佟炳刚70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时,在非定常空空气动力学、生物流体力学、非定常流动与涡旋运动、航天器热防护气动热力学等多个前沿领域进行了系统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

“做科研不能一成不变,要不断发现新方向。”童炳刚告诉记者,近十年来,他主要探索了两个领域,即鱼类游泳和昆虫飞行,以及近空架飞机的气动热力学。

这些都是本世纪初备受关注的研究前沿。

特别是他指导学生完成的论文《中小昆虫非定常扑翼空空气动力学》,被《流体力学年鉴》某篇文章列为该研究领域具有开拓性贡献的四篇文章之一。

著名流体力学家吴耀祖认为,中国学者在昆虫飞行研究领域真正走上了国际科学舞台。

“给学生一勺水,首先要有一箱水。”

在潜心科研的同时,童炳刚从未离开过自己心爱的平台。

1981年成为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童炳刚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并为学生授课至70岁。从那以后,他不时地讲课,给他的同学上课,消除疑虑。

现在,童炳刚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如果我现在教理论力学,我肯定会比以前教得更好。”

在他看来,科研和教学是可以相互促进的。“经过这么多年的研究,我可以把很多有血有肉、立体的东西投入到教学中。”

“要给学生一勺水,必须先有一箱水。”在童炳刚的教育理念中,教师应该告诉学生不同于教科书的知识。

教育是童炳刚一生热爱的事业。虽然他很少走上讲台,但他对教育的思考从未停止。

他在主持钱学森教育思想的讨论时,引用了吴耀祖教授介绍的加州理工学院的教学科研原则,其中提到:一是要鼓励师生追求创新、创新的科研工作;第二,本科和研究生课程注重基础和灵活性。灵活性就是不断结合科研新成果,更新课程。

关于教学中的“灵活性”问题,童炳刚还致信吴耀祖,询问其含义。

吴耀祖回答说,加州理工学院的课堂讲稿两年以上不能更新,每个老师都必须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为案例,结合基础课进行教学。

近年来,童炳刚在教育上的苦心,更多地体现在他培养的博士生身上。

自1981年成为博士生导师以来,他培养的博士生不超过20人。在他本世纪以来培养的9名博士毕业生中,只有2人如期毕业,其余都被推迟了。

他的要求是否过于苛刻?童炳刚说,他只是按照医生应该有的标准来问。“毕业生应该是合格的,而不仅仅是凑合。”。

在童炳刚眼里,独立工作的能力是对医生的基本要求,所以要有丰富的思想和实践能力。

“做研究不能像做练习。应该有与时俱进的新思想。”他表示,博士生在科研中的“灵感副产品”很可能比原创产品更有创意。

除了科研,童炳刚还经常和学生们谈论人生和理想,希望他们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因为走向社会,就要看人文素质。”在他的观念中,科技工作者需要的第一素质是实事求是,“不求快而求快,但求老老实实做事”。

“一定要做点什么”就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话,这成为了童炳刚80多年来人生道路上永恒的追求。

回顾他的一生,他总是用这样的话来概括:努力学习,在民族困难中走在前列;我投身建筑多年;逆境很长,是被批判和抗争的;创业很晚,成就不大。每一组字的背后,都有一个长长的故事。

学术名片

童炳刚,1927年出生于江苏省张家港市,是一名水利技工和教育家。1950年毕业于南京大学机械工程系。1953年,他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留校任教。

1961年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历任流体力学教研室主任、现代力学系主任。

1981年受聘为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1986年在北京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任教。

199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他主要从事非定常流和涡旋运动、运动生物流体力学、空空气动力学和气动热力学的研究。

在非定常空空气动力学领域,结合国家航天工程需要,首创并发展了一套从低速到高超声速的动力导数计算方法,发展了以有限元法为主体的计算气动热力学。建立了模拟鱼类运动的三维波片理论,用流体力学解释了鱼类形态适应的内在机理,在钝尾涡运动机理、可压缩涡流结构和二维涡方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

编辑|宗华

排版|郭刚

请按下二维码3秒钟进行识别

不想错过《中国科学杂志》的推送?

关注并标记我们的明星!

方法如下

喜欢+观看和支持!

  • 友谊影视 耐人寻味的友情电影

    友谊 朋友,扎根在心底 在一段简短的对话中,展示了年轻的朋克查克和问题天才威尔之间的友谊。 电影介绍 麻省理工学院的数学教授蓝波宣布了一个难题,但这个难题被年轻的清洁工威尔解决了。但意志是少年的

    ·21-09-16

  • 湖北农业 湖北筹措6000亿元 高质量培育农业产业链

    昨天,湖北省农业产业领军人才培训班座谈会在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学术交流中心举行。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湖北农业农村部门将筹资6000亿元,培育高质量的农业产业链。 湖北省领军人才培训班学员座谈会 本次座谈会将企业与企业

    ·21-09-16

  • 董其采 李作鹏是海军副司令 他的女儿靠摆地摊起家 成大富豪 买大别墅

    开国元帅林有四个将军,即黄,吴,李和邱。 其中,李指的是李明将军。当然,“李明”是他的化名,原名叫“左鹏”。 李明16岁参加了红军。红军时期,他在军委机要部担任翻译、参谋、科长,参加过反围攻和长征。 长征时,过草地时,

    ·21-09-16

  • 长安铃木更名铃耀汽车 重磅事件 长安铃木更名铃耀汽车 这一次铃木真的走了

    对于国内汽车市场来说,日系车和德系车非常受欢迎。如果看大众、本田、丰田、日产的销量,就能看出这两款车的销量。然而,一家日本汽车公司出事了,而且是铃木! 说到铃木,首先会想到摩托车。毕竟铃木摩托车世界闻名,汽车也是

    ·21-09-16

  • 人类的祖先是谁 人类的祖先究竟是谁 不是南方古猿 至今争议不断

    今天,我想和大家讨论一个比较“科幻”的问题。人类的祖先是谁?我的问题一出来,很多人就开始从桌子上掉下来。人类的祖先是南方古猿。科幻和科幻有什么关系?如果你刚才真的想好了,你应该仔细阅读我想说的话,否则我们会很委屈

    ·21-09-16

  • 步兵战车 世界十大顶尖轮式步兵战车 各有特色 性能不弱于履带式步兵战车

    步兵战车是步兵机动作战的装甲战车,在火力、防护、机动性等方面都优于装甲运输车,拥有更强的火力体系。步兵战车一般装备中小口径加农炮和反坦克导弹。步兵战车主要用于协同坦克作战,其任务是快速移动步兵单位消灭敌方轻

    ·21-09-16

  • 大观园平面图 看点分享:国博馆藏《大观园图》解读

    佚名《大观园图》横置,纸色,纵137厘米,横36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观园是一幅规模最大、人物最多的单幅画。是对难得一见的“红楼瑰宝”《红楼梦》的精彩视觉解读,也是正在国博展出的“只立千古——红

    ·21-09-16

  • 颍州西湖 刚刚拍下 颍州西湖

    瀛洲西湖 “尘埃里,不知杭英是男是女。” 春天草长莺飞 瀛洲西湖迎来 一年中价值最高的季节 绿柳安迎 华牧富庶 一次一个场景 行进 春天

    ·21-0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