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观园平面图 看点分享:国博馆藏《大观园图》解读

栏目:娱乐 2021-09-16 21:28:55
分享到:

佚名《大观园图》横置,纸色,纵137厘米,横362厘米,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大观园是一幅规模最大、人物最多的单幅画。是对难得一见的“红楼瑰宝”《红楼梦》的精彩视觉解读,也是正在国博展出的“只立千古——红楼梦文化展”展览的亮点之一。宝玉穿了这三米长的横斗篷,也不止一次出现。多少次?请看郭伯钧今天的分享文章。

日前,《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报》第四期出版,其中专题《红楼梦》出版,《中国国家博物馆藏考证》是专题之一。走近郭波收藏的大观园,了解它,阅读它,看到它丰富的文化内涵。然后走进郭波,来到展厅,近距离欣赏。

《大观园图》横向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观园考

文字|徐俊杰

执行摘要:

中国国家博物馆大观园是规模最大、人物数量最多的一幅以《红楼梦》为主题的单幅画。2019年12月20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举办了“红楼梦”文化展,展出了这批绘画藏品,使其首次进入公众视野,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大观园图像的历史,然后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大观园的画面内容解读、艺术特征、绘制时间、归属主体、损毁原因、原貌和文物价值等进行了探讨,认为该画是吸收了西方焦点透视、明暗等技法,具有代表性的晚清民间绘画杰作。,用于研究《红楼梦》在晚清的传播、接受状况及西画

关键词:

大观园画的聚焦视角《红楼梦》民间画家的坚守

《大观园图》横向

下面的摘录邀请你先睹为快

参见文章末尾的全文链接

大观园地图概述

国家博物馆的大观园是清代无名氏画的。这张纸充满了色彩,没有铭文或印章。它的水平宽度为362厘米,垂直高度为137厘米。该画取材于《红楼梦》第三十七回“秋日双斋偶结海棠社,菊花主题画于夜深人静”和第三十八回“林小祥夔胜菊诗,吴讽刺而螃蟹吟”。它描绘了宝玉、黛玉、宝钗等人聚在一起吟诗,贾的母亲用人蟹宴饮,黛玉的诗会酒会夺冠,然后穿插

《大观园图》横向

大观园地图的流通过程

这幅大观园图是中国历史博物馆于1955年在北京宣武门门内街范文斋书画店购买的。据说是北京解放初期从德胜门小城里获得的,以前的“打鼓”小贩是从附近宫殿收集的废纸中挑选出来的。从以上信息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分析出这幅画的流通过程:德胜门小城里附近一座宫殿的原始藏品——从宫殿废纸中挑选出来的小贩——北京宣武门内大街范文斋书画店——中国历史博物馆。

《大观园图》横向

大观园地图内容的识别

德国艺术史学家帕诺夫斯基在研究图像学时指出:“图像学是以内容分析为出发点,根据传统历史的知识背景来解释艺术作品的象征意义的方法。”他还把作品的解读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艺术作品自然主题的构成;第二个层次是形象故事和寓言世界的程式化主题;第三个层次是象征世界的内在意义。因此,准确识别绘画是重要的基础和必要条件。针对前人在这个问题上的诸多不同观点、疏漏甚至错误,本文在专节中介绍了笔者自己的看法。

《大观园图》充分运用焦点透视手法,从广度、高度、深度都极其广阔的立体视角,展现大观园中诗、酒、娱、月、渔等日常休闲娱乐活动场景。气势恢宏,体现了画家高超的绘画技巧。整个画面以辽凤轩、秋双寨为中心,两侧建筑隔池相望,亭台相连,雕梁画栋,美不胜收。从牌匾上,我们可以看到左边的建筑是牡丹亭、莲藕香榭、紫菱岛等。,而右边的建筑是吴恒院、凹晶堂、山上的塔比山庄等。在建筑的中间还是点缀着参天的老树和高大的松树,它显示了花园的宏伟和深度。需要指出的是,图中建筑与树木的相对比例非常接近现实,树木的画法更接近西方山水画,与中国传统工笔画有明显区别。

蜿蜒的溪流流经牡丹亭、凹晶亭、轩、秋双斋等。从吴迪庭院,最后蜿蜒到遥远的画面,有无尽的亭台楼阁和桥梁。作者认为这里画的小溪应该是秦方河。正如周先生在《北京大观园概论》中所评论的:“大观园的一切主脉和‘魂’,都是一条游龙般蜿蜒的‘秦方河’。亭、桥、泉、门都是以这两个字命名的,可以证明。所有的风景都以溪流为基础。”大观园内所有的水池、梯田、亭台楼阁、泉水、石头、森林、池塘,都以秦方河为主脉呈圆形排列。“图中的曲溪水也有同样的功能,巧妙地将两岸的建筑、岩石和树木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花园。

首先,看图片中的活动主体。全图173人,除了贾宝玉都是女的。其中有白发苍苍、面容姣好的贾奶奶,有清丽端庄的宫女,有站立或行走、穿梭侍奉的丫鬟。女主多,画工似乎不称职,很难一一区分和描述人物。除了贾母、鱼宝、湘云三位有明显的鉴别特征外,其他人的脸型和服饰基本一致。当然,这也是由于古代人物画家缺乏面部筋骨的理论知识,造成创作过程中“千人千面”的程式化语言。然而,我们可以准确地判断出小姐和女仆完全不同的群体形象。为什么呢?首先,他们的发型有严格的区分,这是由他们的地位水平造成的。在图中,女士们头上有一个小发髻,用珍珠和珍珠装饰,背上有燕尾或垂发。丫鬟们的发型是只有一面的双髻或单髻,饰以大红色头巾和少量发饰。统一的是额头上有下垂的头发,俗称“刘海儿”。“在清朝中期之前,中国女性成年后不会留多余的头发。但是到了晚清,特别是光绪以后,年轻女子普遍喜欢在额上留一绺头发,修剪成各种样式。”这种特殊的发型特征为我们判断绘画年代提供了重要依据;其次,少女和丫鬟的身份不同,画家们把少女当作一个略小的形象,所以我们也能感受到她们之间明显的区别。这种技巧在古代人物画中也很常见,它旨在突出主题,使观众能够集中注意力。比如在唐代,张轩的《从图看唐后》描绘了在前呼后拥中穿行、遮天蔽日的武则天,身材异常高大,与太公不同。

大观园不同发型的仕女和丫鬟的正面和背面都列为仕女,以下是丫鬟

宝玉在画中多次出现。他头上戴着一顶嵌在发束里的紫金色王冠,头上挂着一个深红色的发夹,一件宽袖的紫色衬衫,一件蓝色的外套,脖子上戴着一个红金色的花环和花环,还有一条系着通灵宝玉的五色丝绸腰带。画家用他把画面的情节部分串联起来,每一部分都有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表情,并一个一个地精心描绘,力求符合形势,所以他无疑是绘画中的核心人物。至于宝玉出场的次数,前人已经说过六七次了。作者仔细辨认原画后,发现宝玉在原画中反复出现了八次!武威尚维评价说,他“一次能干两处”。对于这种特殊现象,我们暂时按“否”,后面再详细介绍。

贾宝玉在大观园的八次露面

让我们从图片中心仔细看看这些角色在做什么。

位于图片中间的是辽凤轩,周围是玉栏杆,灰色的瓷砖和绿色的柱子。它的建筑形式是在山顶上休息的重檐和滚动棚。虽然处于中心位置,但并不是画家刻画得最起劲的地方,因为整个画面的透视消失点被当作中间场景,近大远小的规则还是要遵循的。辽凤轩和秋双寨前后平行并列一座建筑。它们都是四面开放,围绕着水建造的。中间有石桥和平台。秋双寨又通过周围设置的游廊与最后一栋单体建筑相连。就这样,这组建筑形成了一个像“中国人”一样的布局平面,秋双寨和最后一栋单体建筑是两个交汇点。平行透视结合一点点透视,让这组建筑“一个个深入,直到到达遥远的地方,耗尽了视力的极限”。空之间的层次极其丰富,深度感很强。到了秋凉快,大家分成两张桌子坐在绣墩上,正在举行宴会。对比原著,这里所描绘的应该是第三十七次探春,因为“风亭月亭,惜未宴诗人;幕杏溪桃,或醉飞唱一灯”邀请众姐妹组成海棠诗社,大家互称姓名,以有限的韵脚写诗。此后,大观园女儿的一系列诗歌征集活动开始了。

而在廖的下面,有一个年轻的女子带着年幼的孩子在台阶上朝我们走来。以前的人以为这两个人是李纨和贾兰。但是,看小孩子的发型和服饰,基本上和丫鬟一样,说明是女孩而不是男孩。因此,笔者认为这个年幼的孩子也可能是冯杰的女儿巧姐,所以这个年轻的女子很可能就是平儿。四十一回,刘奶奶进大观园时,也出现在大观园,但她还年轻,还在和争着玩胸前的佛手。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稚嫩的孩子两次出现在最有希望的牡丹亭前和吴恒大院的玄关下。三个地方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张力很大的三角形,也与透视线重合。这一点前人没有注意到,也不知道是画家有意安排还是无意形成的。

顺着这个少妇和幼童的路线,走过一座青槛竹板木桥,我们来到了图中最左边的建筑——莲藕香榭和牡丹亭,地上长满了绿草,廊下的老奶奶们都在举行宴会。只见白发苍苍、慈眉善目的贾母端着一杯酒,送到嘴边;女士们坐在不同形状的玫瑰椅上,或听着歌,或举杯畅饮,或猜着动作;丫鬟穿梭而过,端着满满一盘螃蟹给他们吃。大厅里到处都是红色的飞花和绿色的舞蹈,玉珠在颤抖。多么欢乐活泼的一幕啊!这应该描绘了第三十八届湘云在莲藕香榭设宴请人吃螃蟹的场景。牡丹亭外,牡丹花盛开,中间有一个石凳。一个年轻的女子双手枕在她甜美的脸颊上,一个小丫环透过身后的太湖石注视着她。自然,这是湘云第六十三次在牡丹花间醉香如梦。

在侧台阶前,四个女人正和年幼的孩子边走边聊,手里都拿着万凡。又有宝玉和一个女人并肩站在白玉石桥上,窃窃私语。这个女人应该就是黛玉。石桥上连接着一座雕刻精美的空木折桥,通向画外。经过这组建筑后,宝玉又出现了,和一群女人站在通往紫灵洲的石阶上。在紫菱岛后面,有一座建在高台上的三合院,通向南院墙中央,两侧有楼梯供上下通行。特别的一点是它的院门是一个朱红色的拱形门,它的形状与佛教建筑中的寺庙一致。因此,笔者认为这个三合院可能就是妙玉的住所,也就是曲翠寺。

两朵花盛开,每张桌子一朵。让我们把注意力转向图片右侧的建筑。在最有希望的吴恒庭院,另一首诗将方兴未艾。我看到了吴恒花园,它有三个宽阔的房间,大厅明亮,周围是回廊。庭院外,芭蕉叶舒展,拳石挺立,雕花架上摆放着盆栽兰花。明代有一个紫檀案,背后有一幅山水书画折叠屏;左右梢间两边有几排书函,上面放着古琴、锦盒等物;室内古董如铜鼎、甄、汝窑瓷瓶等都点缀其中。三个房间的四面墙顶上都挂着书法横幅,充满了书卷气息。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围坐在院子里,看着一个女人坐在书桌前,心平气和地写作。这应该是黛玉。女仆要么拿着盒子,要么拿着袖手旁观。以前的人认为这里描绘的是“林小祥赢菊花诗”的原景,笔者基本认同。但仔细考虑后,觉得第37次的这段更适合作为注解。

大家看了之后,宝玉说探春好,李纨最后推宝钗:“此诗有身份。”因为再次催促黛玉。黛玉道:“你们都有吗?”说着用笔一划,全扔了。李纨等。读他写道:

半卷香帘半掩门,地冰如玉盆。

宝玉看完这句话,先是喝了彩票,只说:“你想从哪里来!”然后冲着下面道:

盗梨三分白,梅花一缕魂。

大家看完都忍不住鼓掌,说:“和别人一样的心。”然后冲着下面道:

月亮洞的神仙缝在一起,而秋天总在我心中的女人擦着乌鸦的痕迹。谁害羞,和谁一起默默抱怨?倦倚西风,夜已昏。

当他们看到它时,他们都说这是第一个。

当然,海棠诗社的同一个情节在《吴恒大院》和《秋双斋》中是不会描绘的。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戴宇虽然获得了菊花诗歌会的冠军,但书中的这种描述比较笼统,没有详细描述诗歌过程;然而,戴宇在《海棠诗》中名列第二。画家构思前图时,受到后图情节的启发,进行了移植。正如项石所说——天然现成,岂不妙哉?因此,作者认为这一场景照顾到了前后两个情节,可以视为两者之间的一种混合互文。

凹进的水晶厅位于吴恒庭院后面,清澈的溪流和白雪,盛开的莲花和白色的石头作为柱子,围绕着水池的边缘。栏杆上刻有狮子雕像,栏杆上刻有卷云图案。两株古松下来,宝玉闷闷不乐地走着,几个人在篱笆边钓鱼。中间一个女人双手拿着鱼竿,身体前倾;左边一个人拢袖子看着,右边两个人仰卧着,旁边还有另外三个小丫鬟。每个人都聚精会神地看着池面。在这里,宝玉因抄检大观园芳官被驱逐、晴雯去世、迎春误嫁等而烦恼。,又在园中闲逛,偶然看到探春、岫岩、文立、李奇等姐妹钓鱼的情节。

凹入水晶亭后,出亭过池,粉墙,内有数间房屋,上覆千根竹竿,院墙上有各种漏水的窗户。八角院门口虽然没有牌匾,但却是黛玉的住处——潇湘馆。门前,宝玉和一个女人并肩站着说话,那女人的手摊开耳朵,仿佛在听。以前的人以为这个女人是黛玉,表现了“潇湘馆春感寂寞”的内容,但作者认为不合适。照片中的女人穿着一条漂亮的毛巾,手里拿着灰尘。她显然是大观园唯一修行的女子——妙玉,毫无疑问,对岸的崔琦寺此时也收到了补考证书。我想这是宝玉和妙玉第87次在潇湘馆外听黛玉弹琴了。

它上了潇湘馆外的石山路,峰脊上有一座古松环绕的大殿,牌匾上的楷书是“塔壁山庄”。大厅外,一个女人坐在石径旁的岩石上吹笛子。贾母领着大家围坐在桌前,默默地吹笛子。整个场面令人肃然起敬。这自然是贾府第76届中秋宴的场景,那是“塔滨塘吹笛子的感觉”。

……

中国国家博物馆学报

2020年4期目录

专题:《红楼梦》研究

云南图书馆藏程一本《红楼梦》考——兼论程一本的版本标记/蔡芷瑜

“君宪”与“不可射律”探微——兼论《红楼梦》/董雪梅最后四十回作为“续书”的自我意识

中国/徐俊杰国家博物馆大观园考证

清代大观园图与视觉文化的影像体验/闫妍

考古研究

河南荥阳官庄汉代窖藏/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郑州文物考古研究所荥阳市文物保护管理中心

南京林业大学/南京考古研究所四座十三陵发掘简报

班诺瓦和考山科:泰国两处史前遗址的调查及相关问题的讨论/白云乡杨勇

书画研究

张羽《诗经》后记考辨——兼论元明时期吴中士人与李的交往

唐学山·蒲圻/郝长宁序跋考

李清照画像研究/陈昌洪

现代人物研究

1918年北京政府第二次副总统选举/卫诗研究

对现代博物馆概念的再思考——兼论中国博物馆学先驱徐秀娟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