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诗意的名字 这是一个有诗意的名字……

栏目:美食 2021-09-16 21:25:09
分享到:

大青山前坡碉堡景观改造后的绿色公园。改造前,这里曾是一个叫“哈拉群坑”的露天采矿场。本报记者孙鹏程,

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呼和浩特有一个诗意的名字——青城。

在蒙古语中,呼和浩特的意思是蓝色的城市。

之所以取这个名字,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它位于大青山的前坡脚下,阴山山脉。此外,据说1581年,蒙古封建主阿拉坦汗用青砖在此筑城,遥望蓝天,故名青城。

这个名字一直延续到今天。但是“绿色”的含义已经改变了。

日前,内蒙古站记者团走进呼和浩特,以“新时代,幸福美好新边疆”为主题进行采访,发现呼和浩特的绿色不再是青砖绿瓦。由于生态保护的不断加强,城市赋予了青城新的内涵——青城的绿色现在代表着绿色。

青城的绿化可以用呼和浩特市园林绿化局提供的数字来解释。截至2017年底,呼和浩特市建成区绿地面积9586.7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974.25公顷;建成区绿地率为36.8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9.8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39平方米/人。目前,呼和浩特市共有公园、园林80个,广场绿地25个,路侧绿地169个。

青城山北:大青山下的绿色综合体

树木掩映,山峦连绵,林间小径舒适穿行,亭台楼阁俯瞰呼和浩特...在呼和浩特北部,大青山山麓南麓与G6高速公路之间,有一座城市后花园。

这里分布着乌苏图森林公园、内蒙古少数民族群众文化体育中心、雅马哈图森林公园等十余处精品景区。是呼和浩特北部集生态修复、环境保护、旅游观光、历史文化保护于一体的大型绿色郊野公园“综合体”。

然而,这个地方不是现在的绿色外观。在乌苏图国家森林公园的一个展示区,曾经在照片中,这里有一片罕见的植被,到处都是碉堡,到处都是厂矿,是呼和浩特著名的“尘源”

图片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网办“哈拉沁坑”建设改造前提供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到本世纪初,这里曾是远离呼和浩特建成区的郊区。另外,大青山的前坡有很多沙土,所以这里有很多采砂场,也是建筑垃圾。倾销集中度。”乌苏图国家森林公园负责人王文对包括《The Paper》记者在内的采访团表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张,这块裸露的砂石区域正在逐渐向城区靠近。

王文说,当时大青山前坡有31个采砂坑,需要治理的面积约124公顷。部分采砂坑极限高差达到40米。每年春天,都会有大量的灰尘被西北风吸入市区,严重影响了大气环境。不仅如此,雨季还存在安全隐患。

为有效改善自然资源无序开发利用带来的长期人为破坏、植被退化和生态破坏问题,2012年以来,呼和浩特市启动实施大青山前坡生态治理工程,先后推进大青山前坡碉堡景观整治和二环沿线山地公园建设,将昔日的废弃地变为城市新绿洲。

呼和浩特市园林建设服务中心绿地管理科科长雷岩说,项目区东西长120公里,南北平均宽3.3公里,总面积约400平方公里。本着科学规划、因地制宜、经济实用、顺势而为的原则,通过回填、平整土壤、植树种草、生态园林整治等多种手段,对27个采砂坑进行综合治理,完成废弃无主砂坑83%以上。

雷岩说,与此同时,呼和浩特还将分布在二环高速公路沿线的19座渣土山整合改造为7座山地公园。渣土山总面积约140公顷,但山面绿化面积可达224公顷,渣土土方总量约800万立方米。

如今,治理工程成效明显——昔日的碉堡变成了绿洲,扎土山改造的七座山地公园风格各异、主题鲜明,废弃地变废为宝,成为城市新的景观亮点和名片。大青山南麓的绿色生态屏障已初具规模,具有固碳释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精华空气的生态功能

王文说,在项目初期,植被的人工开发和种植痕迹还很明显,但现在,大青山的前坡已经开始逐渐自然恢复。“我们正在详细观察植物种类是否合适,是否能通过自然试验。下一步,我们会选择桉树、油松等植物物种进行自然恢复,然后从山上采集一些天然种子,让它们自然生长。”

青城山南:白沙坝上的绿里

从呼和浩特市区一路向南开。从一座现代化的花园城市,逐渐走进了林田宁静的乡村,采访团到达了和林格尔县。

和林格尔县林业局治沙站航拍。远处的一大片绿色是白叶儿沙巴的一部分。图片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提供

该县位于晋蒙边境腹地,辖8个乡镇和1个经济开发区,总人口20万。这里不仅有满山遍野的南天门森林公园,还有沙丘上绿色治理的奇迹——白沙坝。

和林格尔县位于黄河中游,总土地面积515.5万亩,其中丘陵地区占总面积的78%。特殊的位置和地形决定了当地植树造林的重要性。

位于县城南部的百二叶沙坝,属于黄河中游东侧向西北黄土高原过渡的丘陵沙区。根据和林格尔县委宣传部提供的资料,上世纪80年代以前,是和林格尔县沙尘暴灾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植被覆盖率不足15%。每年约有200万吨泥沙通过浑河输入黄河,并以每年3米左右的速度向东、向西扩展。周边一万多亩农田被流沙吞噬,五六个村的居民不得不背井离乡,迁移他乡,形成了沙人退守的恶性循环。

1982年,时任县长的云福祥带领一支120人的治沙队伍来到了百二叶沙坝,开启了一条与天地荒沙作斗争的漫漫长路。经过摸索,最终确定采用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乔灌草结合、树灌草前堵后拔、杨树深伐栽植、雨养柠条等一系列技术模式。

内蒙古电视台1990年8月拍摄的治沙队进入白鹅湖沙坝进行治沙工作的画面。图片由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提供

“当时,拜尔耶沙坝的环境非常恶劣。当时县里动员大家加入治沙队伍。没有人愿意来。终于,大家都来抓它了。抓住它的人上山种树,然后我们就被选中了。”曾经是治沙队成员的李俊,当时并不认为治沙已经成为这群人一辈子都在做的事情。

草和树一种植就经常被突如其来的风或冰雹摧毁;新挖的坑瞬间被流沙吞没了...烈日炎炎,风沙漫漫,还有那个戴月,日复一日,李俊在治沙队工作了18年。

在白的沙坝治沙队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群体——女子治沙队。这支队伍由56人组成,最大的26岁,最小的只有16岁。

53岁的马是治沙队女子支队的队长。回顾当年的治沙经历,马还是感慨良多。“当时,我们晚上住在附近的当地人家里,人多房少。晚上睡觉翻身的时候,一排人要一起翻身。”马说,白天在沙丘种树,感觉太累了,只好用两把铁锹撑起衣服遮阴,用两只鞋躺下。

53岁的马是治沙队女子支队的队长。她身后的森林是十多年前自己种的。她说:“这片森林就像你自己的孩子,看着他们一点点长大。”。本报记者孙鹏程

吃饭也是防砂队的难题。打开铝制饭盒,食物不仅已经干了,还浮上了一层沙子,蚂蚁不时爬出来。“每天晚上都特别想家,想放弃,但看着姐姐们坚持下去,又不想落后!”马说,那些年,在不眠之夜,她和姐姐们互相鼓励:“让我们受苦吧,下一代不再受风沙的折磨!”

这支女子治沙队就像一朵在沙漠中绽放的铿锵玫瑰,用青春和汗水浇灌着每一棵树苗。1982年以来,治沙队在沙漠植树种草12万亩,其中女子治沙队完成近4万亩。1984年,妇女支队还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集体”荣誉称号。

经过十几年的艰苦奋斗,过去广阔的沙海变成了一望无际的绿洲。截至2018年,百二叶沙坝8.5万亩流动、半流动沙丘和3.5万亩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治理,造林种草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乔木4.3万亩、灌木5.3万亩、人工及围封草场2.4万亩,植被覆盖率提高到75%以上。

不仅如此,在曾经荒芜的沙区,40多名治沙队员在这里安家落户,他们的身份也发生了变化——有的担任护林员,有的成为职业农民。

白在沙坝上的创业并没有停止。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开发了1万亩灌溉地,形成了以水产养殖为主的现代农业体系。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1万元以上。该项目投资610万元,产生了良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成为我国著名的治沙典范。

图片由拜尔叶沙坝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委网办治理后提供

“白的沙坝不忘初心,艰苦奋斗的治沙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玲儿人。”和林格尔县林草局局长王祯祥介绍,2000年以来,和林格尔县启动实施了和林格尔乐圣经济开发区公园绿化工程、城关北山生态工程、大南山生态旅游建设。现在,全县造林总面积达到220万亩,森林面积增长17个百分点。

“生态美也带动了人民致富。”王祯祥说,如今,蒙牛、蒙阳等食品加工企业已将绿色生态全产业链带入和林格尔,草蜢、舒梦等一批致力于生态修复和良种繁育的企业也进驻这里。

2017年,何灵儿被国家林业局授予“全国防沙治沙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18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全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先进集体”。

本期来源:论文

关注“活力呼和浩特”微信矩阵

讲好草原的故事,传播青城的热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