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我国青少年网民约1650万人,其中“网瘾少年”比例高达13.2%,超过200万;
此外,在非网瘾群体中,约有13%的青少年有网瘾倾向。
因此,“网瘾”成了家长最头疼的问题。
“老师,我家孩子很喜欢玩游戏,麻烦您看着点”。
“手机还是放好,集中管理比较好。孩子拿着手机正在玩游戏……”
用类似的话来说,家长的焦虑是肉眼可见的,网络游戏似乎成了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头号公敌”。
在家长会和学习课上,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谈学习的时候,父母会两眼放光,谈游戏的时候,都咬牙切齿”。
相反,当谈论学习时,大多数孩子都不感兴趣,当谈论游戏时,他们都很开心。
因此,父母和孩子相互不理解,冲突频繁,孩子想尽一切办法逃避父母的管教。
家长大呼“游戏是世界上最糟糕的发明”,不仅影响孩子的学习,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父母无法理解为什么全心全意投入训练的孩子,宁愿沉迷于虚拟游戏,也不愿接近自己。
2
孩子说:在游戏里,我是被允许的人
在一次匿名调查中,发起者让孩子们用一句话说游戏有什么好处?
沉默甚至有点不开心的小A说:“游戏允许失败,现实不行”。
刚上一年级的小B说:“游戏让我放松。”。
高三女生小J也说:“在游戏里,很平等,我是老大,我说了算”。
孩子们争先恐后地呕吐。在孩子眼里,游戏几乎就是美的化身。
通过玩游戏,他们可以获得对生活的掌控感,并感到轻松自在。
“游戏里,我是被允许的”,这一点得到了其他孩子的认同。
这真是“痛彻心扉”。游戏真的能让孩子比父母更有被允许和被看见的感觉吗?
父母微弱的“不满”比外人千言万语的伤害更容易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很多孩子遇到事情很容易自责。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他们需要父母的关注和鼓励来重建信心。
没有这样的支持,他们会东张西望,游戏是接纳他们的最佳场所。
孩子常常觉得生活充满了条条框框,不被倾听,不被理解。他们做得越多,就越扎根于虚拟世界。
记得有一位家庭教育治疗师曾经说过这样一句看似伤人的话:也许我们应该感谢游戏,让很多“绝望”的孩子能够抓住这根可怜的稻草。
三
对游戏的强烈反对并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面对未来
一刀切地拒绝游戏,很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面对不玩游戏和学习好的双重选择,父母希望两者兼得。众所周知,这离让孩子学好的目标只能越来越远。
游戏是孩子们非常喜欢的东西。对他来说,这是一种寄托。
无论你用什么样的名字来阻止它,都会让TA产生敌意。一旦发生这种情况,TA会表现得像父母一样最不喜欢。
而且很多时候,家长最初担心的是孩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但他们做的是尽力控制孩子玩游戏。
“教育”不能有你的蛋糕也吃。不玩游戏可能是提高学习的好方法,但绝对不是唯一的方法。
四
游戏比父母更了解孩子的需求
作为家长,我们不得不承认,在研究孩子的真实需求和关心孩子的感受方面,游戏策划人做的要比家长多得多。
1.游戏中有及时的认可和鼓励。
生活中,背负着未来重担的父母会鼓励和认可孩子的成就,但往往会忍不住提醒孩子不要太骄傲,下次继续努力。
记住,只有享受过当下幸福的人,才能有动力去争取更好的未来。
2.游戏中会出现各种具有挑战性的角色,这些角色在现实生活中很难有相似的经历。
新奇可以激发孩子的创造力。如果孩子喜欢挑战什么,只要在可控的底线之内,父母做最能支持他的人会更有效。
3.游戏中的关卡非常吸引人。第一关往往很简单,然后难度一步步增加。这种喜悦会激发赢家效应,让孩子对触摸下面的游戏内容更感兴趣。
而在生活中,恰恰相反,父母总是以“别人家的孩子”为目标去要求、比较、评估TA,孩子在学习中失去了主观能动性,学习变成了“父母的事”,孩子在被动地往前推。
只有当孩子意识到学习是他们自己的事情时,他们才能享受学习并有所作为。
所以换个角度看问题:游戏大概不是父母的敌人,而是拉近与孩子距离,更好了解孩子的“纽带”。父母只有接受孩子喜欢的“游戏”,才能走进TA的心里。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中国强硬父母的传统教育往往只能起到反作用,除了助长逆反心理外,没有任何优势。
生气扔手机强行拔网线只会伤害关系,还是少用为好。如果一个孩子推开了,想拉得更近,他不可能买棒棒糖哄他们。
如果你的孩子宁愿靠近游戏也不愿靠近你,那不是TA的偏执,是TA的红色警告。父母需要真正走进TA的内心,滋养TA。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爱不是控制,而是跟风。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前提是你是他们最重要的朋友。
*
-东、北、东-
“睡吧,听着
让世界上没有担心学习的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