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又要开会准备了,会前感慨很深。
会议是每个职场人的必备项目,也是职场沟通的重要形式,但并不是最有效率的方式。更多的时候,形式大于内容,寻求内心的平静。彼得·德鲁克曾指出:如果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把25%以上的时间花在开会上,那就是一种“病态组织的表现”。
年初,老板觉得公司沟通有问题,信息反馈不及时,就要求高层每周开会,每个中心必须独立开周会。但是,我记得前年公司要求高管每月开一次会,结果不到三次,就没了;去年公司改为要求高管每季度开一次会,只开了一次,后来就丢了;相反,今年的周会是必须的。似乎经过几次,各中心的周会已经开始走散。但似乎每个中心的周会都会变成鸡肋般的正常状态。
之所以会不了了之,是因为大多数会议可能没有激情和效率,形式大于内容。而很多人都困惑和“开了会”?就像美国漫画家ScottAdams创作的卡通人物一样。
那我们怎么才能开一个高效的会议呢?
首先,有必要澄清为什么要召开会议。没有目的的见面就是耍流氓,消耗大家的生命。很多会议就是为了开会而开会,满足领导的控制欲。“议而不决,决而不行,行而无果”,这样的会议自然解决不了任何问题,与“高效率”无关。事实上,每一次会议要么是基于过去的情况,要么是基于当前的问题做出决策,要么是基于未来达成某种规划共识。
其次,我们应该明确如何召开会议。见面的过程是怎样的?无论什么样的会议,都需要一个标准化的流程。具体的会议流程可以分为四个部分,形成一个闭环。
1.任务结果的执行是对上一次会议行动计划执行结果和本次会议来源的回顾;
2.核心工作报告,根据上次任务完成情况形成本次会议的核心工作;
3.讨论重点问题,讨论核心工作中需要跨部门、跨岗位协调和领导决策的内容;
4.确认行动计划,并通过对相关问题的讨论形成行动计划,作为会议期间跟进和实施的依据。
第三,是对会议过程的合理控制。开会最怕有意见的人,什么都不说,不发表意见;有人说话,长篇大论,跑题千里,没人踩刹车。因此,在会议过程中,主持人的工作尤为重要,需要引导与会人员严格遵循会议流程。遗憾的是,很多会议的主持人不是老板就是中心负责人,而且往往不按套路出牌。其他参与者只能默默忍受,却敢怒不敢言。
最后,每次会议必须在会前准备,会后跟进。尤其是一些专题会议和重要会议,在会议下工作往往比主持会议更重要。很多议题在会议下已经充分沟通并达成共识,会议只是凝聚了形成决议的意愿。那么,会议形成的行动计划的实施过程,必须有专人跟进,才能真正有任务结果的输出。
都说“见面不是万能的,但不见面是万万不能的”。既然“绝对不可能”,每一次会议都会变得高效而踏实。珍爱生命,远离无效会议。
嘿!起草完这个标题,感觉自己被打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