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盼神飞 传神 台上木偶顾盼神飞 台下是守艺人的匠心传承

栏目:游戏 2021-09-18 08:31:18
分享到:

嫦娥有一双袖子,期待飞翔。木偶谢幕,全场掌声雷动。

“嫦娥”的光环不是因为偷了仙丹。舞台上木偶的每一分钟,舞台下的艺术家们都用匠心将它们“活灵活现”。

木偶戏,一种古老的戏剧表演形式,也叫木偶戏。在没有动漫的时代,一个形神兼备的木偶才是人们追逐的大IP。

扬州有“木偶之乡”的美誉,其棒头木偶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泉州的提线木偶、漳州的布袋木偶齐名。

△花美霞

木偶表演取决于演员给他们的“生动”

随着衣袖的升起、抛出和转动,一个“活生生”的嫦娥就在我们面前,优雅、灵动、深情。无棍木偶戏的国家级传承人华美霞,是让嫦娥“活”起来的人。她今年74岁了。

玩水袖,走马戏,翻筋斗...扬州的棒槌木偶,只用三根棍子,就能让木偶演一出戏。“木偶,靠演员赋予它‘表现力’。”华美霞告诉《现代快报》记者,木偶戏用木棍头表演时,演员在木偶戏下面,抱着木偶戏。练基本功,一个演员要从举功开始,保证木偶稳、正、直、平。第二步是练习扭转。两只手操作三根棍子,木偶的一举一动都掌握在演员的手心里。只有练好这个基本功,木偶才能移动。没有三年,我学不会。

△华美霞在指导年轻演员排练

操纵木偶的演员必须先学会表演,然后把自己的动作和情绪传达给木偶。他们不仅要手、眼、身到位,还要有真情实感。当木偶唱歌时,演员应该让木偶的嘴动起来。木偶跳的时候,演员也跳。木偶哭的时候,演员要用手捂住脸……这样才能表演得生动。不是真人,而是真人。

“木偶表演有时可能比现实生活中的表演更难。”华美霞感慨。

△戴荣华

做小木偶,得懂“十八般武艺”

与过去木刻木偶不同,现在的棍头木偶戏用的是旧报纸贴的木偶。从实心到空心,方便插入各种“器官”,让木偶的眼、口、耳、关节都能活动,让表演更敏捷,演员操作更轻松。

木偶是怎么诞生的?从设计稿,到泥塑、石膏翻模、糊报,再到脱胎、定型、打磨、整理……在扬州木偶剧团,每一个木偶都是手工制作。在扬州木偶梦工厂,泥塑是最初的“塑造”过程,由江苏省木偶剧团团长、扬州木偶研究所所长戴荣华完成。

扬州木偶给人的印象是精致生动。“虽然木偶中没有表情变化,但建模时可以确定它的一个定格表情。这种定格的表达是根据剧中的人物来决定的,得让观众喜欢。”戴荣华说。

54岁的戴荣华是江苏省不粘木偶省级传承人。自1981年以来,他从事木偶制作已有40年。因为父亲曾经是木偶剧团的演员,戴荣华从小就接触木偶,从小就来。

老一辈的木偶制作技艺,有赖于师徒的传承。“培养一个木偶制作人,要花三五年的时间专心学习,不注意十年是学不会的。”戴荣华说,一个小木偶看起来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你需要精通“十八般武艺”:美术、雕塑、机械、金工、钳工、木工,样样都要懂。“你得会刨木条,会做金属配件,能打通里面的各种器官。”

△木偶戏场景

找到合适的位置,传统木偶戏就“诞生”了

传统的棍头木偶戏主要以京剧的形式出现。嫦娥奔月是经典名作之一。

“上世纪70年代,剧团在剧场演出时,停留了一个多月没有宣传,很多人买了票。后来文化娱乐形式越来越丰富,影视的兴起对传统木偶戏市场产生了很大的冲击。”戴荣华告诉记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剧团处于萧条状态,条件很差。当时很多人转行,但他没有离开。

△木偶戏场景

在戴荣华看来,木偶戏的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只是不能只演传统剧,要创新。近年来,为了满足市场需求,木偶戏完成了自己的“诞生”,受众主要是儿童。《琼花仙子》《三僧新传》《白雪公主》等。,全是儿童木偶剧,惹得小粉丝们争相追逐。今年的新剧《铁路上的小飞虎》讲述了一群穷苦孩子在八路军飞虎的感召下,在抗日战争时期学会了与日军英勇作战的故事。

“事实证明,坚持下去是对的。在这一生中,人们可以做同样的事情,并把它做到极致。”戴荣华说。

现代快报+/ZAKER南京记者邱含刘景伟/王文广强张志刚/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