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初冬,寒意越来越浓。
上周末,老婆孩子回萍乡老家看望父母。我进村的时候,看到村东的滏阳河缓缓流过。河的两岸,大大小小的菜畦里,大白菜绿油油喜人,像一条绿色的丝带,一路沿河而行。或铲,或搬,或运,村民们忙着在地里收菜。
由于靠近滏阳河,土地和水资源丰富,萍乡沿河的村庄一直有种植蔬菜的传统。
一片园地绿意盎然,我们村生动地把村东的大片田地称为“菜园”。花园里有很多菜,村民们根据自己的饮食喜好种植茄子、黄瓜、韭菜、西红柿、豆类和萝卜...土壤结实,光照充足,水分充足,每一道菜都铆足了劲。与此同时,这里充满了活力和美丽的风景。
产量高的蔬菜有很多种,但最著名的是大白菜。白嫩如脂,香甜酥脆,在锅里容易腐烂,是滏阳河边大白菜的主要特点。
据说萍乡出产的大白菜曾被选为贡品运往北京,故又被称为“贡菜”。在我的家乡,至今仍流传着几首顺口溜:“在滏阳河旁边,你不想吃,不想喝。吃了贡菜,不生病,不求人灾。”
游泳,抓鱼,挖泥鳅...滏阳河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沿河的大菜园常常回荡着我们儿时的欢笑。
立秋前,家家户户整理菜地、施肥、犁地、耙地、调床、扶沟。然后,他们满怀期待地撒上圆圆的白菜籽,再用一厘米左右厚的细土紧紧覆盖,让自己充分享受大地的温暖。
暖暖的太阳轻轻吹着,微风细雨,过几天,油菜籽开始发芽,被压榨着,看着守护着它们的农民。
小白菜只有玉一样绿。两三片叶子一长,就得一次又一次地养着种。一苗有窝,一苗有瓢水。这些最有潜力的配菜保持新鲜和可爱。这片白菜将是全家人过冬的希望。间作白菜鲜嫩。妈妈从不扔掉它。洗干净了。是一道美味的菜,是一锅回味无穷的白菜汤。
扎根、拥抱、成长,这些白菜就像勤劳朴实的农民。
清水浇在地下,营养肥施在根部。大白菜特别爱水,所以两头都得隔三天浇一次。因为离滏阳河很近,在浇水的时候,村民们会挑着扁担从河里取水,两桶水会让扁担嘎吱作响,很热很稳。
我有一次试着提水,但经常没走几步,心脏就剧烈地跳动,脸憋得通红,额头开始冒汗,肩膀也由酸变疼。渐渐地,我的腰不直了,脚不稳了,眼前的路好像晃了一下。如果我不注意,桶里的水就会溢出来。
几年后,村里安装了水泵,按下电开关,清岭河就到了田里。村民们再也不用挑水浇菜了。
不辜负秋日的阳光。折好的叶子折成球,变得越来越瓷。立冬后,气温随时可能骤降,在下雪前,大白菜一定要及时采收。
过去,收集的大白菜都储存在蔬菜坑里。菜窖是临时挖的,大约半米深,方方正正。进入地窖前,将大白菜放在阳光下,表面的叶子略显枯萎和柔软,然后小心翼翼地放入地窖,在那里根下的叶子流着活力,享受大地最后的温暖。
不知不觉,大白菜不再充当“主菜”,早已失去了它的突出地位和高贵价值。村里没有必要储存蔬菜,但和城里一样,你可以随时在市场上买到更多的蔬菜。“白菜价格”几乎成了某些商品廉价的代名词。至于种菜,村民们似乎失去了热情,沿河两岸种植大白菜的面积日益减少。
近年来,滏阳河沿岸的大白菜迎来了新的机遇。萍乡注册了第一个蔬菜品牌“蛟河红”,获得农业部颁发的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因品质优良进入京津市场,被授予“京津冀优秀食品供应商”称号。品种培育越来越多,种植面积越来越大,“老字号”又获得了新的辉煌。
老婆孩子回城的时候,爸妈坚持要在后备箱里放几颗新收的大白菜。在寒冷的冬天,有一点温暖的光。
过去的作品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你的朋友圈
转载公众号需要授权
微信微信官方账号:邢云
轮廓
散文随笔
评论分析
经典推荐阅读
行云|行云流水,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