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深圳,在香港上学是什么体验?20万对非儿童的真实经历给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
凌晨5点,还没等整个深圳醒过来,吴燕玲的家就亮了。她准备了早餐,5点半左右叫醒了10岁的女儿圆圆。圆圆洗了脸,睡眼惺忪地刷了牙,穿好衣服,坐在小板凳上等妈妈梳辫子。
6点20分,圆圆拿起书包准备去校车站。她想通过深圳的出境口岸之一文锦渡口岸,去香港上学。出门前,吴燕玲提醒女儿:
“别忘了带证件,忘了就出不来!”
在深圳,大约有20万“双非子女”,这意味着他们的父母不是香港人,但他们出生在香港,拥有香港身份。这些家长有的是想让孩子享受香港的优质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有的则是想逃避生孩子的惩罚。
袁媛出生于2010年,这是赴港生子的高峰期。因为吴燕玲和她的丈夫已经有了一个儿子,如果他们生下袁媛,他们将面临高达20万的罚款,但是这对夫妇不愿意放弃自己的骨肉。当他们无助的时候,身边的朋友建议他们去香港生二胎。我的朋友说:
“孩子出生都持香港护照,150多个国家免签,香港的教育资源也很好。最普通的学校都比mainland China的名校好,而且费用还低。孩子毕业后申请国外大学很容易。”
吴燕玲和她的丈夫被感动了。他们让朋友找中介,去香港生了女儿圆圆。在最初的三年里,吴燕玲一家非常高兴,觉得他们利用了这一点。然而,当孩子们到了上学的年龄,她意识到自己做了一个错误的决定。
妈妈,为什么我一定要成为香港公民?
看到女儿快3岁了,吴燕玲和丈夫开始给女儿找幼儿园。本来她以为女儿有香港身份,应该很容易找到幼儿园。然而,她连续申请了10所幼儿园,都被拒绝了。直到那时,她才意识到自己在香港因为“双非”身份而遭受歧视。
当她申请第20幼儿园时,她终于拿到了面试通知。在香港,很多幼儿园需要通过面试才能被录取。面试内容包括算术、英语、粤语、认知能力、礼貌等。孩子们还将被要求在幼儿园“试用”。庭审过程中,面试官会观看孩子们的表演。他们会争夺玩具吗?你喜欢哭吗?她是否懂得谦虚,她是否能拖延满足,等等。尽管吴燕玲强烈反对对3岁孩子的评估,但她只能为了女儿上学而妥协。她在家和女儿排练了很多次如何待人接物。努力是有回报的,她的女儿通过了面试。
但是刚上了一天幼儿园,女儿就哭着说再也不去了。吴燕玲问她在幼儿园有没有被欺负。女儿说幼儿园的同学都骂她,说她是“小蝗虫”,没人陪她玩。
吴燕玲听后非常生气,但她仍然建议女儿不要和那些人争论,因为他们没有教养。
我女儿哭着问吴燕玲。
“妈,为什么我一定要做香港人?为什么我要去香港上学?”
吴燕玲把女儿抱在怀里,泪流满面。她不知道如何回答女儿的问题。
从3岁上幼儿园开始,圆圆就在香港过着6对6的学校生活。因为在路上大约需要3个小时,她不得不早起。多年来,圆圆已经习惯了这种生活。
爸爸妈妈吵架是因为我吗?
为了按时送女儿上下学,吴燕玲辞去了月薪8000元的工作,成为了一名全职妈妈。刚开始,因为丈夫的公司盈利,一家人过得很舒服,但从2016年开始,丈夫的公司开始走下坡路。由于管理不善,公司损失了30万元。
当时圆圆上小学一年级,还时不时受到同学的歧视。更重要的是,为了赶上每天下午回家的校车,她不能参加学校的很多课后活动,没有很多和同学相处的机会,很难交到朋友。然而,袁媛没有机会参加香港本地儿童经常参加的社区活动。虽然她每天都在香港上学,但她从未真正融入香港。
没有朋友,圆圆的性格开始变得有些孤僻。吴燕玲匆忙地看着女儿的状态。她想把女儿调回深圳读书,但经过询问,她知道女儿的情况无法在深圳享受公立教育。如果她想去深圳上学,她只去香港的儿童学校或其他私立学校。经过仔细询问,吴燕玲知道这些学校的费用低至一学期7000元,昂贵的近2万元,目前他们负担不起。
因为孩子上学的问题,吴燕玲和丈夫经常发生争执。老公说:“那么多非家庭都能过,你为什么过不去?”
当吴燕玲着急的时候,她回到丈夫身边:“这不全是你的错。有能力就养不起来!”
有一次,夫妻俩为了孩子的教育问题发生了争执。老公气呼呼的打了吴燕玲一巴掌,正好被路过的圆圆看到了。圆圆吓哭了,推开父母说:
“爸妈,你们是不是因为我吵架了?别吵了,我一定要在香港好好学习。”
那时候圆圆才8岁。看着女儿虚弱无助的身影,吴燕玲的丈夫转过头,狠狠地扇了自己一巴掌。
2013年,香港中文大学进行了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居住在深圳的跨境家庭中,超过40%的家庭因情感或子女教育问题而产生矛盾,其中1/4的家庭曾考虑离婚。
我进不了香港,但回不了深圳
丈夫的公司遭遇危机后,吴燕玲开始想办法赚钱补贴家用。送走女儿后,她去香港各大商场扫货,做起了采购生意,在香港人口中,这种生意常被称为“水客”。有一次,她带着女儿在街上,一手拿着那箱货物,一手拿着那箱货物,遇到了几个香港的年轻人,对着他们喊口号。女儿圆圆吓得当场哭了。吴燕玲试图向对方解释女儿有香港身份,但听到解释后,路人指责她利用女儿赚钱,不做母亲。吴燕玲迫不及待地想找个地方消失。
之后,她不再做采购,而是在深圳找了一家小公司上班,但这也意味着她的生活更加疲惫和忙碌。
如果可以重来,我绝对不会在香港生孩子。吴燕玲说,我宁愿交20万元的罚款。当我决定要孩子的时候,我真的没有想太多。结果女儿要承担我当时犯的错。
吴燕玲还和深圳的一些朋友聊了双非儿童的情况。她希望深圳能让这些孩子享受一些社会福利,但她的朋友说,这些孩子是香港人,没有权利享受深圳孩子一样的社会资源。吴燕玲听了之后感到无助。
我问渊源:“你以为你是哪里人?”渊源低头看着我,用几乎听不见的小声音说:“我有香港身份。”
最后,吴燕玲呼吁全社会给予孩子们更多的理解和宽容,给他们和同龄人一样健康的成长环境。因为孩子是无辜的,他们真的没有能力为父母的错误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