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贸加工订单 拯救中国外贸加工企业 两头在外两头难 开拓内贸需时间

栏目:体育 2021-09-18 21:17:05
分享到:

文字|财经记者陈晓晓

编辑|谢

"工厂闲置,每天亏损5000元。"张华告诉《财经》记者。在东莞,张华经营着一家小型电子外贸加工厂,产品销往欧美、日韩。我以为它会持续到今年5月,有两年前的订单。但一个多星期前,客户突然取消订单,公司立即陷入了无米煮的局面。

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外贸加工制造企业的经验。3月中旬以后,虽然国内制造企业产能逐步恢复,但新增境外确诊病例数突然暴增,外贸订单开始集中取消。

即使不取消订单,海外客户的支付周期也明显延长。另一家生产小型音响设备的东莞外贸企业告诉《财经》记者,客户的付款周期从过去几天延长到100多天,资金压力瞬间增大。

4月10日,商务部部长助理任红彬在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与一般贸易模式相比,加工贸易具有“两头在外”的特点,是开放型经济和国际产业合作的有效形式。由于中国几乎所有贸易伙伴都出现疫情,海外需求持续萎缩,外贸企业新订单同比大幅下降。国际疫情严重冲击世界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加工贸易受疫情影响更快、更直接,面临需求侧和供给侧的“双向挤压”。

也就是说,外贸企业的主要困难已经从前期的供给不足转变为需求不足。

据海关统计,今年1月和2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4.12万亿元,比去年下降9.6%。其中,出口2.04万亿元,下降15.9%;进口2.08万亿元,下降2.4%。

为支持加工贸易发展,4月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及时发布四项重要措施:一是暂停征收国内税收递延利息,暂免至年底。二是将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扩大到所有综合保税区。三是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加快修改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四是减少违禁商品目录,将不属于“两高一资”的产品从目录中剔除。

任红彬表示,为帮助外贸企业解决订单短缺问题,未来将尽快搭建数字外贸服务平台,举办各类线上展会,方便企业接新订单。同时,将实施多项政策,促进外贸产品内销。

东莞一家中型电子元器件厂商对《财经》记者表示,有政策支持是好事,但国内市场需求仍在恢复,短期内消化产能仍是一大挑战。

两头都难。

商务部数据显示,截至4月初,我国76%以上重点外贸企业产能恢复率达到70%,生产进入正常轨道。但整体来看,产能利用率不高,新签订单明显减少。

尤其是在珠江三角洲地区。中国近60%的外贸加工业集中在珠三角。这些企业复工最快,但也最先受到影响。

今年2月,国内制造业短时间按下暂停键。但当时海外客户的生产还在继续,他们最关心的是供应商复工后的交货能力。据《财经》记者了解,为了保住订单,珠三角很多外贸企业在2月初就开始复工,工作人员几乎一直在回复客户的邮件。

深圳某金属结构件公司总经理黄奇告诉《财经》记者,不仅每个客户都会做复工调查,同一客户、不同部门都会打电话做所有调整,一个环节必须多次确认。

不过,虽然当时海外客户疯狂追货,但很多人还是早早嗅到了订单消失的迹象。

今年2月底,张华手里拿着去年12月份美国客户下的两批小型OEM汽车音响订单。这些订单的交付被推迟到第二季度,因为之前的产能跟不上。

张华当时发现,“虽然客户没有取消现有订单,但已经很难再下新订单了。”美国客户直接告诉他,疫情的后续发展是不可预测的,今年又有多少消费者能像去年一样正常消费,他们也无从得知。

由于没有下新的订单,年前下的订单最多支持工厂运营两个月。和大多数外贸工厂一样,张华的资金链非常紧。一方面,他拖着供应商付款,另一方面,他把租用的厂房从三层减为两层,节省了成本。

当时,没有人预料到订单会被集中取消。

但半个月后,也就是3月下旬,形势开始急转直下。国外疫情突然密集爆发。3月20日,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243602例,其中境外确诊162301例,占全球的66.6%。欧洲报道称,新冠肺炎的确诊和死亡病例已经超过了除中国以外的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总数。

据东莞当地多家行业媒体报道,在3月20日前后不到4天的时间里,芬达玩具和耳机的代工企业嘉禾电子,以及为美国服装巨头FOSSIL工作的东莞大型制造企业相继倒闭。原因是欧美客户取消订单,导致资金链困境。

芬达玩具成立于1992年,拥有1200名员工。客户取消订单后,公司于3月18日关闭。嘉禾电子3月20日表示,旗下4000名员工应全部降薪或退厂。

海外需求萎缩是订单取消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在华外资企业部分工厂迁往周边国家生产,也造成外贸工厂订单流失。

前述金属结构件公司总经理黄奇告诉《财经》记者,疫情导致许多位于珠三角的日本打印机公司将生产线转移到国外。黄奇公司生产的轴主要用于打印机等办公设备。这意味着如果你不和客户一起行动,订单很可能会丢失。

据了解,兄弟、京瓷、施乐等日本打印机巨头的生产线都在向越南转移,这些巨头来自国内配套厂商的订单严重减少。这些日本公司打算在越南完成生产,然后再把它们卖回中国。

这些外国公司转移的部分原因是供应方面的问题仍然突出。据《财经》记者了解,虽然截至4月,珠三角和长三角大部分地区的材料和零部件供应已经恢复到70%。然而,随着许多亚洲国家爆发疫情,这些地区的物资供应出现了明显的问题。尤其是核心部件。

我国加工贸易进口主要是中间产品,占加工贸易进口的80%以上,主要来自亚洲周边国家。受大流行影响,相关国家零部件供应能力明显下降。

全球制造业产出的50%以上来自亚洲。2019年,亚洲制造业GDP超过7.1万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近60%,其次是日本和韩国,分别占15%和6%左右。

根据第三方机构Resilinc的数据,3月初受疫情影响的零部件超过3.6万种,工厂超过9000家,供应链企业超过1500家。在日本和韩国,成千上万的零件和工厂受到影响。

多位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这是很多外企更换供应商的分水岭阶段。

求助国内销售自救,还要担心订单

4月,张华发现东莞大部分工厂的状态都是无事可做。“只有口罩忙。”他一算,

疫情导致订单延期退货,这两年赚的利润全亏了,只剩下张华不到2万。

订单取消后,张华制定了周计划、月计划,每天增加客户管理表格。“光是想想就会疯掉。”他想过从银行贷款,但问题是接下来会不会有生意。

根据多家券商研究报告的数据,从中国对欧美出口的结构来看,前十大类商品的出口值占比接近70%。也就是说,电子、机械、纺织、工业金属、玩具等品类受订单影响最大。

为了“自救”,不少外贸企业开始采用出口转内销、直播发货、微信销售的方式,并尝试接受国内订单。

为了进一步帮助外贸企业保证订单并转移到国内销售。4月10日,商务部提出四项措施。一、暂停征收国内税收递延利息,暂免征收至年底。二是将内销选择性征税试点扩大到所有综合保税区。三是优化加工贸易结构,加快修改鼓励外商投资产业目录。四是减少违禁商品目录,将不属于“两高一资”的产品从目录中剔除。

东莞很多外贸企业对《财经》记者表示,有政策支持是好事,但短期内消化这些产能的压力仍然很大。有些人呼吁每个人都转向自助。国家如何研究出台一些优惠政策,在转向自救方面加强产供销对接?

目前我国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但内需完全恢复还需要时间。此外,寻找国内客户需要时间。有人说几个月不可能切入新的国内客户,关键是能不能熬到那个时候。

另一方面,由于国内外产品定位不同,国内很多标准不适用,在价格上也没有优势。这是因为外贸工厂的标准比国内高,无论是软件还是硬件,成本都会相应高一些。

一位行业观察人士告诉《财经》记者,疫情暴露了中国制造业的系统性问题,中国需要转型为附加值更高的生产环节,未来底层制造业很难生存。只有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延伸产业链,从加工装配转向技术和品牌营销,才是未来更好的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