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门柳 “走出去”:广东文学为什么让海外读者感兴趣

栏目:体育 2021-09-18 19:54:03
分享到:

西班牙版柯岩的地球的两半苹果

刘思芬的白门柳三部曲

□文字/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孙蕾

近日,刘思芬小说《白门柳》第一部小说《夕阳草》中英文版版权转让及翻译合作正式签约,这是广东迄今为止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小说翻译出版作品。

近年来,包括郑小琼、杨可、柯胜、薛亦坤、鲍适等人在内的许多广东作家的优秀作品,相继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走向世界。由广东省作家协会牵头的“当代中国广东文学翻译”项目已出版俄文、日文、英文、匈牙利文和意大利文。

翻译和推广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作品的肯定。广东文学一直在不断“走出去”。西方读者喜欢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广东作品的翻译持续火热

近年来,除了经典的《白门柳》之外,广东作家的许多优秀作品也被翻译成不同的语言,流传到世界各地。

近年来,广东诗人郑小琼的诗歌在海外持续火热。她的作品被翻译成15种语言,包括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韩语、波兰语、印度语、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许多西方学者对“郑小琼现象”感兴趣。

2018年,郑小琼的七首诗入选法国孔子学院“诗歌之春”诗歌翻译大赛译本;2020年,郑小琼又发表了两首诗,一首英文,一首法文。

近日,广东诗人杨可的西班牙诗集《地球的两半》在西班牙出版。西班牙的美籍华人读者王小路说,诗集一上市就在西班牙畅销。

早在2016年,广东作家薛以豪的系列小说《深圳人》英译本正式进入英美图书市场,为英语创造了一个全新的词汇,以文学的方式将深圳人推上了国际舞台。

此外,作家鲍诗的许多短篇小说被翻译成日语,如《秋水故事》、《买房子》、《西关旧事》等短篇小说在日本流传;青年作家王威廉的《倾听盐成长的声音》被翻译成韩文,并在韩国举办工作研讨会;以诗集《纸上还乡》引起国际关注的广东诗人郭金牛,将自己的诗歌翻译成德语、英语、荷兰语、捷克语、俄语等多种语言,引发海外西方文坛对中国当代诗歌的反思。

众所周知,广东省作家作品对外翻译的规模和水平在全国范围内是比较高的。

“走出去”的选择标准

2017年,广东省作家协会启动广东文学“走出去”战略项目“中国当代广东文学翻译系列”,推出广东当代作家作品的系列不同语言译本,并在相应国家出版发行。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布了五种语言版本:俄语、日语、英语、匈牙利语和意大利语。

《中国当代广东文学翻译》收录了近50位广东当代作家的作品,包括诗歌、散文和短篇小说。王威廉负责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沟通和联络。他认为,入选翻译的作家作品的评选标准是,作家本人必须至少获得过广东省最高文学奖项——广东省鲁迅文学奖,作品必须是作家代表作品之一,必须经过专家评审确认。

为保证翻译质量,广东省作家协会采用母语翻译的方法,选择当地译者或出版机构组织翻译。“英国是由最专业、最有组织的剑桥何康出版社组织的两轮翻译,先翻译成英文,再由英国作家和诗人打磨”。为保证作品的传播效果,《中国当代广东文学译著》翻译出版后将在当地重要图书馆、书店上架。

2020年五一期间,诗集《这个城市属于我:广东农民工文学系列》英文版在英国出版,并在亚马逊国际图书平台上线,可在全球十多个国家在线订购。散文卷和小说卷也将陆续上市。

该系列图书是英文图书市场上唯一以中国农民工为主题的作品。部分诗卷曾多次在英国剑桥何康出版社举办的国际诗歌朗诵会和学术论坛上朗诵,受到英国和欧洲诗坛的广泛关注。

广东经验是中国的“窗口”

“十七岁的她就像一个简单的电子元件/插在生活的电路板上/未来就像一个未来未知的漩涡/充满诱惑和危险。”从《女工》、《黄马岭》到《玫瑰庄园》,郑小琼始终坚持从实业中寻求诗意。她在东莞的塑料厂、五金厂、家具厂工作,在流水线上工作,工业成为她诗歌创作的重要主题。

近年来,中国文学一直关注海外劳工文学,它讲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和感受。郑小琼诗歌在海外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她对工人的关注和写作。

农民工文学的作家以诗歌、散文、小说等不同的文体表达对农民工的体验和感受,向世界讲述这个时代劳动人民的生活。这些作品不仅呈现了广东农民工的生活和经历,也是海外透视中国改革开放40年来快速发展的一扇窗口。

一级作家、广东省作家协会诗歌创作委员会副主任周昉认为,海外对广东农民工文学的关注,源于这一群体所呈现的独特而异质的生命体验。

《这个城市属于我:广东农民工文学系列》主编露西·汉密尔顿认为,对中国农民工的关注,很可能被视为城市化、全球化、新技术时代,全世界人民所经历的不确定性的代表作。

《当代中国广东文学译介》俄卷序言中也指出了这一点。广东独特的文化地位,关于广东的发现一定是关于中国的发现,甚至是关于今天世界的发现。“我们关心的是广东作家如何在时代浪潮的冲击下,通过文学作品呈现和思考生活的现实,如何挖掘和探索精神世界。尤其是他们如何认识和发现广东这片生机勃勃的热土。”

焦点

《白门柳》的版权转让与英译

4月24日,广东文学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刘思芬的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白门柳》首个中英文版《暮草》版权转让及翻译合作正式签约。这部作品的译者是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教授褚东伟。

《夕阳草》是历史小说《白门柳》三部曲的第一部,聚焦明朝灭亡前的知识分子,再现了17世纪中叶中国尖锐复杂的社会矛盾,展现了一幅奢靡腐朽、孕育新生的末世图景。

在褚东伟看来,“白门柳”雄壮细腻,是根据真实人物和事件创作的。刘思芬用他合理的文学想象和细腻的表现手法,把枯燥的史实变成了有血有肉的故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主要描写了应该对社会负责的知识分子,深入文人知识分子的内心,挖掘他们灵魂中的文化和心理积淀。

“作为一部文化小说,《白门柳》有利于促进西方对中国文化的了解。”褚东伟说,这部小说反映的明清时期正好对应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横向阅读不同国家的文学作品,有助于人类文明的相互理解和借鉴。

钥匙

“小企业”需要支持

“翻译时,你必须有一个好的外国母语翻译。最好让外国汉学家翻译我们的作品。不能只让懂点外语的中国人把作品翻译成外语。”中国诗歌学会会长、广东诗人杨可说。

在褚东伟看来,走出广东文学不仅有赖于海外汉学家的主动作为,更有赖于国家的强大和政府政策的支持。“精通汉语的海外汉学家很少,对翻译更不感兴趣。而且,翻译是一个周期长、见效慢的小众业务,个人很难坚持下去。”他认为,广东文学有明显的地理优势,但也有很大的劣势:“北京有外文出版社,上海有译林和翻译出版社,广东没有专业的外文出版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