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曾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独立自由二等勋章、解放二等勋章、独立功勋荣誉勋章。
一个
张蕴钰将军有一个大脑袋,一张黑脸和一把胡子。他身材高挑,声音像洪钟,晚年额头上有豆角一样的黑斑。将军学识渊博,国内外知名,熟读《孙子兵法》,善于思考和心机,说话慢,勤学苦练,含蓄豁达,喜写好文,写有题字的诗,颇有儒家风范。
第一次见到张蕴钰将军的人都认为卑微的贝奥武夫真的错了。
吴东峰采访“核司令”——张蕴钰将军
2003年11月1日,笔者在北京西钓鱼台将军府首次拜访了张蕴钰将军,并称赞他:“首长是一位无名英雄。”将军回答:“未知,但不是英雄。”三言两语,他们自觉豁达。
采访笔记中有一个难以想象的场景:科学家蒋继宗,留学德国。有一天,将军和蒋坐在沙漠里,折着红柳聊天。江淹至今未婚,张蕴钰将军对他说:“恋爱要勇敢,不要怕碰钉子。”接着,张蕴钰随口背诵了《浮士德》中的诗句:
漂亮的女孩,
我能握着你的手吗,
带你回家?
我不是女孩,
并不美丽,
回家的路!
我自己也知道。
蒋继宗看着长得像“黑李悝jy”的张蕴钰,大为惊讶。他反复说:“没想到首长会背诵歌德的杰作。没想到吧。没想到吧!”
二
张蕴钰将军是河北省赞皇县人。他很小就失去了父母,毕业于赞皇县第一高级小学,后就读于赞皇师范学校。1937年参加八路军。作为第一任游击队长,他受过教育,思想缜密,工作勤奋,以前的职务大多是司令部的长官,比如团参谋长、师参谋长、军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甚至国防科委参谋长。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参加淮海,渡江,两广,挺进西南。将军指挥作战能足智多谋,一丝不苟,在第15军有“孔明先生”的绰号。
1940年3月,晋冀豫边区游击纵队第七团在黑水河上设伏,歼灭前来抢粮的日军100余人和伪军200余人。日本人立即前来报复。时任七团副团长的张蕴钰和团政委指挥七团抗敌,活捉日军,夺取山炮,大获全胜回国。与此同时,当敌机来袭时,将军冷静地指挥机枪射手,在最近的地方英勇反击,击落了一架日本飞机。张蕴钰的智慧和勇气已经显现。
三
河北省香河县安平镇位于平金公路旁,是平金重要的陆路交通要冲。
1946年7月29日,约10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乘坐12辆卡车和1辆指挥车从天津开往北平,到达安平镇,突然遭遇300名身穿制服的中国士兵。双方战斗了四个小时,一名美国军官死亡,两名士兵死亡,十三名士兵受伤。在中国,第53团有7人受伤,1人死亡。
据云,中国军队在战斗中发现美军后,立即撤出安平。这就是当时媒体报道的震惊中国人民的“安平事件”。
1946年夏,时任太行军区第一师参谋长的张蕴钰将军作为北平军事调整部第二十五团代表参加了“安平事变”的调解。在“安平事件”的调解中,张蕴钰将军与美军代表发生冲突,口才犀利,令人瞩目。
将军回忆说,“安平事变”在当时影响很大,毛泽东、蒋介石、马歇尔、李宗仁、周恩来、叶剑英等高层人物都很关注。事件调解的结果是“走开”。
为何如此?张蕴钰将军笑了笑,但没有回答,又问道。将军笑着说:“国共战争来了,你为什么关心安平?”
“安平事件”在当时影响很大
张蕴钰将军没想到自己曾经在谈判桌上与美军并肩作战,五年后又在上甘岭战场上与美军并肩作战。
“安平事变”后,张蕴钰将军随叶剑英赴南京参加中共代表团,被安排在参谋团。将军回忆,9月3日是反法西斯胜利纪念日,代表团租了一部美国电影《女勇士》,在梅园新村30号院上映。影片中有美军向日本广岛、长崎投掷原子弹的新闻纪录片画面。这位将军没想到12年后还能从事中国的核武器试验工作。
挥霍
“忙碌的思绪”是张蕴钰将军最常用的口头禅。
1946年,张蕴钰将军调任太行军区第一师33团副团长,引起了时任太行军区司令员秦基伟的注意。秦基伟在会议报告中多次称赞“余云同志比较专心,注意考虑研究问题。”
淮海战役进攻史蒂文·黄兵团,中野平原战役一度受阻。时任攻击部队第27旅旅长的崔给第15军参谋长讲了一个故事。
一天下午,27旅的一名班长和两名战士在60米前袭击了敌人的防线,被敌人猛烈的炮火覆盖。他们进不去,也没有退路的希望。班长灵机一动,拔出工程师铁锹,先挖躺着的地堡,再挖站着的地堡。与此同时,这两名士兵开始在敌前挖战壕。那天晚上,他打通了身后部队的战壕,顺利逃脱。
时任第15集团军参谋长的张蕴钰将军被告知此事。经过几天的思考,他及时提出了在第27旅进行近逼作战,利用战壕迎敌,攻克敌人前沿阵地的完整构想:
堑壕和交通壕的布局应呈金字塔形结构,第一道堑壕应为突击阵地,与敌战场的距离以敌手榴弹为准。第二个要比第一个长,作为预备队,重机枪和炮兵阵地。第三种方式比较长,应该可以设置平射炮。第四条路最长,用来设置曲炮阵地和养老院。纵向连接有几条交通沟,其宽度应便于运动部队、担架和架设电线。有了这样的位置,进攻可以逼近并发起冲锋;守,可以抗击敌人,防止敌人反扑、突围。我认为消灭史蒂文·黄是不可能的。"
崔回忆说,淮海战争最后阶段,第27旅以挖沟的方式一举攻占了小张庄。战争期间,中野一个接一个地去第27旅学习即将到来的作战。
公司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张蕴钰将军历任陆军参谋长、兵团副参谋长、兵团参谋长等职。,并参与了西南抗美援朝。在震惊中外的上甘岭战役中,张蕴钰将军勤勉谨慎,被秦基伟将军称为“最让人放心的参谋长”。
秦基伟晚年回忆说,15军在上甘岭打得好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在上甘岭战役前,15军在守备阵地上修建了一座地下“地道城”。这是秦基伟的指挥官顶住不同意见的干扰,坚持自己的意见,一意孤行的结果。
秦基伟回忆说:“我与张蕴钰和老师们交换了意见。他们也认同这一观点。”当时反对挖地道的论点很多,但张蕴钰真正理解了秦基伟准备打一场大战的思路,推陈出新,坚定支持,完善了这个庞大设防工程的实践。
修建隧道
在上甘岭战争最关键的时刻,秦基伟派张蕴钰到上甘岭前线了解战斗情况,提供决策依据。
10月20日晚,上甘岭战争的第五天,张蕴钰带着几名参谋冒着敌人的炮火赶到第45师了解情况。四十五师司令部在武胜山后四公里处。当45师师长崔向报告时,大吃一惊。
部队伤亡已经超过3500人,134团和135团只剩下两三百人,21个步兵连伤亡过半。第45师没有完整的建制连。部队打得很艰苦,但他们很顽强。一个公司上上下下只剩下几个人。
第45师的科长宋新安在谈到士兵的伤亡时,忍不住哭了。张蕴钰马上提醒:“现在不是哭的时候。”他还说:“我们不能只看到伤亡,还要看到伤亡的意义;我们不仅要看到我们的伤亡,还要看到敌人付出了比我们更大的代价。就算这‘一百多公斤’报销了,你也要对着酒泉笑。”
张蕴钰批评得很严重:“作为一个指挥员和参谋,在战场上不能老是讲这个,老是听这个,不然怎么打仗?”我们现在要考虑的是怎么打。"
李回忆说,秦基伟非常赞成参谋长张的观点,即“十五军人民流血不流泪”,这是秦基伟根据报告提出的鼓舞十五军官兵士气的重要口号。
上甘岭战役中,志愿军第15军45师坚守阵地,依靠坑道工事顽强抵抗敌人的冲击
陆地
李天恩回忆说,在上甘岭炮火最猛烈的时候,张蕴钰参谋长第三天就去了上甘岭,这对15军在上甘岭作战的决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冒着枪林弹雨,和师里的指挥官一起看地形,选择了运动和进攻的道路;与政府官员合作,研究如何支持隧道斗争;与炮兵部队讨论确定炮兵火力的配置。尤其是喀秋莎位置的选择,可谓煞费苦心。
在上甘岭,每当张蕴钰将军问边防官兵:“你们连有多少人?”
答案总是:“首长,只管下命令,我们保证夺回阵地!”
张蕴钰对这个回答不满意。面对前所未有的伤亡,他和副司令员赵法田向秦基伟提议,要他及时放弃水面阵地,转入坑道作战。张蕴钰的提案内容如下:
我们打不起消耗战,因为运动中伤亡惨重,在表面阵地上伤亡更大。最好的办法就是暂时转到隧道里奋斗。这样可以避敌之长,扬我之长。白天打洞,晚上作战,用小分队攻击占据我浅阵地的敌人,消耗和消耗敌人,为反击和收复浅阵地创造条件。在如此激烈的重复竞争中,我们不仅要与敌人的野心作斗争,更要与敌人的法律作斗争。
秦基伟非常欣赏张蕴钰的建议,当场做出了最后的决定:“看来这场战役已经发展成了战役规模。上甘岭之战是一场特殊的战斗,我们必须学会在小山丘上打大仗。”
因此,秦基伟特意连夜打电话给张蕴钰向兵团汇报。三兵团副司令员王近山、副政委、参谋长王、政治部主任刘有光集体听取了的汇报,并现场批准了十五军作战计划。
后来,张蕴钰被分配到德山角负责统一指挥。有军史专家认为,张蕴钰的建议是上甘岭战争中15军由战术反击向战役反击转变的指导思想,也是战役由被动挨打向主动进攻转变的关键环节。
上甘岭战役期间,张蕴钰作为参谋长,始终与“司令员”秦基伟“保持绝对和谐”。秦基伟说,他在战争期间遇到了两位优秀的参谋长,一位是前参谋长贺,另一位是现任参谋长。
七
1964年10月16日,中国在新疆罗布泊核试验场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58年8月,张蕴钰被任命为核武器试验场主任,1961年他被重新命名为基地指挥官。这位将军将自己的名字埋在沙漠荒野中,震惊沙海,远离戈壁滩,有着13年的苦核基地,因此被称为“核司令”。
张蕴钰将军和作者说,原子弹基地最初位于后坑,距离甘肃敦煌100多公里。当年秋天,在张蕴钰实地考察后发现,当地土壤为大孔土,工程建设难以展示。随即向上级建议另选新址,得到批准。12月中旬,带领张、石国华、总参谋部测绘局朱处长等。,又带了四辆吉普车和四辆生活车,载着十天的饮用水和油、帐篷、粮食、蔬菜、罐头、柴火和一个电台,又向西穿过玉门关到了罗布泊选举现场。
1959年2月,张蕴钰、陈士驹、万依等将领联名上书国防部,建议将核试验场设在罗布泊西北部。3月13日,国防部正式批准该报告。
作者问将军为什么把试验场设在罗布泊西北,将军兴奋地说:“布罗!爆炸中心向东,400多英里内没有人。南边其实是戈壁沙漠,那里有一个罗布泊湖。西边是铁克利克,有村民,大约200公里远。是顺风,没什么不好。核试验、导弹和地下核试验都在那里。”
张蕴钰将军是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的最后签字人。1964年10月16日上午10: 00,新疆罗布泊,美得发青空如洗。张蕴钰和两个同事一起,驱车前往携带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的铁塔进行爆炸前的最后检查。检查完毕,他取下墙上的操作说明表,签上:“1964年10月16日,张蕴钰”;之后,他把起爆核装置的钥匙交给张振环将军,张振环将军在主控室指挥。
多年后,张蕴钰将军清晰地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觉得“笔重,命重”。
元、、刘白洛、、张爱萍、毕庆堂
八
张蕴钰将军喜欢唱歌、作词和弹琴。将军说他的诗是在多事之年“抓住”的。或沙漠战场,或山路马背,或咸咸的斋月,当自然风光在望,心血倾注于文字,实时笔记记录,歌词享受。昨天“抓”了一首歌,现在“抓”了一句话,然后《张蕴钰诗集》出版了。
核武器试验基地指挥官张蕴钰经历了第一次原子弹试验、第一次导弹核试验和第一次氢弹试验。他们有自己的诗。
还记得第一次核试验的情景吗:
光线很亮,
声音很大,
浩荡的戈壁升起形成了一条龙,
笑着触摸山体滑坡。
记录第一次导弹核试验的现场;
东莱火箭空裂纹长度,
当核弹的声音消失时,
洛水巫山女神,
西风吹来了红色、橙色、黄色和紫色。
还记得第一个轻弹测试场景吗:
蘑菇云又高又重,
地球上出现了一条爪龙,
被天空拾起的霹雳手,
狂热分子被风惊呆了。
从1983年到1985年,张蕴钰将军曾三次写信给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长张爱萍,要求退休。得到心愿后,我很开心。1月14日,这位将军用“长相思”来庆祝他的68岁生日。词云:
花一次,
一度,
越来越多的花和水果对树不满意。
第一医院又凉又瘦。
想不活了,
不记得了,
光秃秃的钢笔和旧砚台模糊不清。
就像第一条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