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马清运
9月3日,电影《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在正版视频平台上映。在这部由孔二狗制作的电影中,许君聪再次扮演刘海柱。早在2012年,许君聪就在网剧《东北往事20年》中饰演了这个刘海柱。这两部作品都是根据孔二狗的小说《东北黑道二十年》改编的。
网剧版最终因为血腥、暴力、真实的问题被平台撤下。当时的网剧风格犀利,将东北黑土地上的非法暴力人群题材开辟成了一个充满戾气的世界。很显然,这种暴力作品无法满足视频平台的正能量要求。最后,必然要下架。
另一方面,这部新上映的《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会失去很多戾气,增加很多温情。在电影故事中,刘海柱成了造船厂的司机。为了帮女工找自行车,她得罪了一群暴力鲁莽的游手好闲者。这群游手好闲的人反复寻衅滋事,一次又一次地向刘海柱施压。最后,刘海柱奋起反击,帮助警察叔叔将这群不法分子绳之以法。最终,刘海柱不得不离开造船厂,成为一名自行车修理工。
电影本身的视角是来自“老实人”刘海柱。主人公虽然喜欢打架,不欺负人,但是很勇敢。而电影本身的主题,也是勇者,最终被坏人一步步推向了死胡同,只能和他们拼个你死我活。就电影本身而言,显然不是当年的“黑道”,而是帮助警察叔叔抓坏人的内容。刘海柱,少了戾气,多了对厂里许多人的帮助。
从艺术创作的角度来看,这种以温情为主要调性的作品,与当年盛怒之下的作品相比,当然具有积极的社会价值。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说明孔二狗对自己的东北往事做了全新的改编。这是一种离现实有点远,但又接近正价值的艺术创作方式。为什么说离现实有点远?因为在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我们很难要求作为原型人物出现的刘海柱有和电影人物一样的思想意识。
这其实是创作者需要面对的艺术悖论。尊重原型人物的真实,你可能会面临艺术作品的过度愤怒。塑造人物的温情、忠诚和自觉,可能离真实的人物原型太远了。对于“黑道”这个题材,显然更符合当下影视剧的调性需求,即影视剧应该传递更多良性的社会正能量,而不是为了猎奇而战。
基于这种善意,《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肯定是积极可取的,应该受到赞扬。当然,也可能会有粉丝希望根据孔二狗的原著小说来追求小说中的真实和快乐。如果带着原著情结去看这部电影,显然会不满意。对于原著小说,孔二狗更像是用一种接近真实的笔法,用所谓的“黑道”点线,来分裂一个东北几十年。当然,孔二狗原著小说中的戏谑是一种典型的带有明显商业属性的文体,而不是传统的文学叙事语言。
对于电影《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编剧、导演、监制当然都知道,只有让人物有很大的真实感,粉丝才有代入感。所以电影中有大量带有年代感的道具。但这种年龄感停留在道具层面,故事内容和演员表演空仍有不少提升。
故事内容方面,虽然还算圆,但总给人一种可深可浅的视觉。显然,在这部电影中,刘海柱还是缺少一些可以抓地的钩子,不足以让观众相信他是80年代东北黑土地上的船厂工人。桥上比较好的是魏凡的《祝福的耳朵》和王千源的《钢琴曲》。
在演员的表演上,许君聪显然已经成长为《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中非常优秀的青年演员。但是,在很多力求真实的作品中,演员成长了,却失去了真实的味道,演技伤害了人物本身。回首这么多年,王在《盲井》里充满了青春。演技和真实,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我们很多现实主义电影都找不到合适的演员,这是整个电影市场的无奈。许君聪为达到这种状态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如果是这样的话,我认为孔二狗的《东北往事:我叫刘海柱》在现有的基础上取得了巨大的温暖。二狗之后的“东北往事”也注定有这样的风格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