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古 我国唯一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体制:上千年传统 从5万人到今270万

栏目:生活 2021-10-10 03:53:53
分享到:

“选出常住的居民,使全家在田里劳作,并为此做好准备,使城市又高又深,用蔺石、布渠作答,它将是一座城与城之间有一百五十步的城市。”关键的一点,去四川的路,是为了周虎中部,建立不少于1000个城市。"

从西汉到现在,有着几千年的传统,270万人口从5万人的队伍演变而来,西北的蛮荒之地成为中国最大的耕地。属于新疆和新疆建设兵团的奇迹,今天还在上演。古今人民的智慧和劳动成果凝聚在“垦戍边”二字上。

新疆建设兵团的前身源于古代的“开荒戍边”制度。西汉初期,匈奴入侵疆域,汉政府派兵讨伐西方。但是匈奴作为游牧民族,非常擅长游击战,汉军军马先行,粮草难循。西征也以失败告终。

面对匈奴无休止的骚扰和挑衅,汉政府痛定思痛。晁错借此机会给汉武帝写了《守边劝农疏》,总结了“买校尉耕田”的对策。

边疆的土地供应给军队和人民,边防安全由驻扎在边疆的军队守卫。汉武帝采纳了他的想法,军队既是兵又是农,既解决了粮草问题,保证了军队的战斗力,又促进了边疆的繁荣发展。

直到西汉灭亡,汉、唐、明、清都遵循这一政策。从公元前105年开始,西域都护府50万亩的田野上,一直驻扎着两万汉军,史称顾迟屯田。

公元610年,隋唐在清理伊犁土地的基础上建立了义乌县。朝代更迭后,唐朝非常重视西域的大规模垦荒和边防。面对西域的混乱管理,唐政府加强了相应的管理,设立了分营大使的专门职务,再次促进了新疆屯田的繁荣。

新疆的土地开垦制度已经和平发展了几百年。中原的政治力量相互变化,相互平衡,但对西域的管理和政令的执行从未中断。

一直到元明时期,河山动荡,战乱频繁,家里的男人几乎都参军了。这支驻扎在边疆的一万人的军队是不会被忽视的。撤出新疆后,只留下了一些平民村庄。由于疏于管理,清守边关制度逐渐被废除和忽视。

历史证明,边防不能掉以轻心。西域军队转移后,弱小的新疆再次成为周边国家的目标。清朝时期,新疆大部分地区遭到阿骨打和沙俄的进攻。有一段时间,新疆的聚落与边防体系再次受到重视,聚落规模发展于空之前。

在炳良的支持下,左将军唐宗于1878年收复新疆,五年后,新疆省正式成立。定居和边境保护制度再次显示了对经济发展的刺激和对国家完整的保障。

劳兵结合,种田为先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了轰轰烈烈的全面反攻阶段。新疆地势平坦,易攻难守,国民政府失去了势头。解放军的攻势已经被摧毁,中国的内部已经改变了世界。面对来势汹汹的第一野战军第二、第六军,国民政府新疆警备总司令选择不抵抗,和平解放。

与内陆地区相比,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的新疆,生产水平和方式落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为了加快发展,巩固边防,新疆驻军致力于生产建设。当时新疆有17万士兵。在定居制度下,他们都在一年内实现了粮食自给自足。

1954年10月,在中央的指挥下,解放战争时期驻守新疆的第二军、第六军等部队脱离国防力量的编制,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改变了西北边防的战略形势,在古代屯垦戍边制度的基础上加以完善,由政府和新疆军区共同领导。

在大规模扩张下,新疆建设兵团国土面积从北纬35° 30′开始,到北纬48° 34′止,跨越东经75° 50′~ 95° 34′,面积超过7万平方公里,占新疆总面积的4.24%,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0%,堪比两岛,是全国最大的垦区。

由于新疆建设兵团分布跨度大,具有中温带干旱半干旱地区和暖温带干旱地区的气候。

垦区具有干燥少雨、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等自然条件。,以及大量便于农作物生长的山地和积雪。因此,植物的栽培周期短,在新疆可以种植条件适宜的作物。农用地面积419公顷,动植物资源丰富,矿产资源丰富,可谓遍地珍宝。

建设兵团,冲刺巅峰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经历了特殊时期的强烈冲击,但野火从来没有相当消耗过他们,他们在春风中再次高大起来,符合时代潮流的建设兵团,再次成立并正式更名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再次走上发展之路。由于兵团采用正规的国有农场管理模式,由自给自足转变为企业生产,并被纳入国家发展规划。

为了实现祖国的富强,许多有志青年投身新疆建设,为新疆带来了先进的科技和发展理念,稳步推进新疆各方面的发展,维护了当地的治安,增加了代耕代牧制度,建立了长达30公里的团场带,守护了边疆的安宁,大力平定了1962年的越境事件。

1986年,新疆建设兵团建立了1万多个家庭农场,沿用了当时的承包经营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三年前,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会议通过了授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行政执法权的决定。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组织,虽然不是直辖市、自治区,但享有省部级职权,实行党政军企一体制度。

截至目前,在新疆建设兵团的领导下,新疆的治安程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达到了新的高峰,新疆的建设从未停止。

文/颖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