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巢起义始于干复五年,止于中和四年。由于黄巢前期曾与王献之合作,也可视为王献之起义的后续,故又统称为“王献之黄巢起义”,是晚唐时期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影响最深远的一次农民起义。
黄巢的军队,以机动作战的手段,避实击虚,走遍了今天山东、河南、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陕西等省的广大地区。它曾经占领唐朝都城长安,创造了自己的政权,严重动摇了唐朝的统治,沉重打击了弱小的唐朝,导致了晚唐的直接灭亡。
表面上,黄巢和他的军队几乎打遍了中国。如此惊人的成就,似乎都要归功于他杰出的军事能力和部下的英勇战斗。但实际上,黄巢之所以能够穿越大半个中国,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唐朝朝廷已经被整个官僚阶级所抛弃。
如果你处在大唐官僚的位置,不难得出以下两个结论:
首先,政府极度混乱,皇帝无能,文武官员得不到朝廷的公平对待。给官员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成功镇压庞训兵变的正义使者康的性格。
咸通六年,派兵征南诏,下令在徐、泗地区征调二千人。
他去了永州,在那里派了800人守卫桂林,并同意在三年期满后回到原来的地方。许思的观察使崔一次又一次食言,守军在桂林守了六年,但仍然没有回家的希望。我们的士兵因服兵役而受苦,他们非常愤怒。他们由粮司判官庞勋率领,向北方叛变。庞勋率领数百人,历尽千辛万苦,从桂林、湖南、湖北、安徽、浙江、江苏,来到徐州并将其攻占,进而获得了周边百姓的支持。
咸通九年,朝廷派康为夷、所部,镇压庞勋起义军。次年,康集结大军,从吐谷浑、鞑靼、契丹、沙陀等部落招募了大批精锐骑兵。然后,以沙陀军为前锋,击败乱军,攻打并杀死了庞勋。
唐军都统康因功劳被任命为河东节度使,但很快就被朝廷以作战不力的罪名降职,流放到了偏远的岭南——做出巨大贡献的将领都遭受了这种待遇。官员如何保持忠诚?
结果,在镇压黄巢起义的几个关键点上,唐朝官员一致选择了有限范围的攻击和保护自己,而不是全力以赴。比如黄巢大军从广东一路北上,被荆门山南的主持人刘聚荣击败。黄巢的部队大部分被杀被俘,包括黄巢在内的残部被打散。有人建议刘句容追求胜利,彻底歼灭黄巢军。他说:“国家有很多消极的人,危机没有回报。如果事情是和平的,还不如得罪。”
刘句容的话可以用简单粗暴来形容,显示了地方实力派的鲜明立场:如果解决了黄巢,他必然会成为朝廷内部政治斗争的牺牲品;相反,如果黄巢担任将军的职位,唐朝灭亡,他不仅可以凭借自己的领土和军队称霸全国,还可以以此为条件加入新朝,换取高官的财富和繁荣。
其次,唐朝的统治已经千疮百孔,摇摇欲坠。
黄巢起义前后,民众起义、起义和军队哗变愈演愈烈,而负责镇压的官军大多不堪忍受,少数忠于王朝的军队只能疲于奔命,以至于朝廷不得不下诏,命令地方刺史和观察部就地招募和训练士卒。与此同时,所有村庄都被要求自带弓箭、刀、枪和鼓,以防备小偷。
人们纳税、服兵役、劳动,国家提供公共服务、保障安全,这是他们之间的契约。但当时的朝廷明显违反了契约,变相承认在盗贼的普遍威胁下无能为力。法律、秩序和正常的社会秩序只能在基层面临瓦解和崩溃。既然你不能保证我的安全,你为什么还要继续交税和支付食物?
综上所述,在官僚阶级的眼中,当时的唐朝已经病入膏肓,所以他选择“杀”它,也就是他认为王朝已经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