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汉江碧波荡漾,风光旖旎,古韵悠长。汉水发源于陕西汉中,一路向东奔流。一条134公里长的“玉带”在云阳流淌。
古往今来,汉江滋养着云阳和这里的人们。放眼地处汉江之滨的云阳市,它的起伏、生存和发展始终与汉江的利用和发展一脉相承。
辉煌70年,奋进新云阳。70年,虽然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却在云阳大地上书写了壮丽的发展诗篇,绘就了绚丽多彩的历史画卷。
城市:从河底打捞上来的城市
云阳府设立于明代成化十二年,云阳行署设立于1947年12月,云阳行署于1967年迁至十堰柳林沟。500多年来,云阳市一直是鄂西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然而,自1958年以来,随着汉江的不断治理和开发,她经历了两次洪水、三次搬迁、重生和回到云阳繁荣的艰难过程。1958年,丹江口水利枢纽正式开工建设。云阳古镇位于丹江口水库159米以下淹没区。1959年第一次搬迁,搬迁至老城北侧东西九里岗、二道岭、五阳岭、北门坡、土康坡。
1968年10月,丹江口水库正式蓄水发电,云阳老城被淹,全县移民11.6万人。已建成各类房屋1.2万余套,面积近33万平方米。全县总人口2万余人,面积3.5平方公里。在那个特定的时代,由于缺乏城市建设规划和勘探设计,新城70%的房屋都建在山脊窄、坡度陡的裂隙粘土上,大面积房屋开裂形成危房。经与省内多方汇报,决定县城第二次搬迁至新城北段,北靠黑石山,东西南北两侧有水,半岛状新规划面积1.23平方公里。
到1986年底,新区水、电、路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以东陵路、凌源路、星运路、西陵路、城北路、云阳路、大坝路为主的三横三纵城市道路骨架基本形成,各类机关、住宅、工商企业不断建设,城关镇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人口3450人
在解决危旧房搬迁遗留问题的同时,城市建设重心逐渐向配套基础设施和城市管理转移,先后开工建设云阳汉江大桥、城东大桥、博越公园、城北市场、东陵市场,将原2号仓库改造为云阳广场,极大改善了城市环境。
随着城市建设的不断扩大和刘辟三门区长岭开发区、茶店镇的建设,县委、政府及时提出了南渡河的发展战略,制定了以云阳汉江大桥为纽带的“一城三镇”城市发展规划。启动三门水厂建设,确定刘辟镇为十堰蔬菜基地和交流中心,加快青龙山白垩纪恐龙蛋群国家地质公园建设,通过完善基础设施、引导产业结构调整、加大城市关注度,引导城市向长江以南发展。
随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启动,丹江口大坝已经抬高,县城淹没面积近1平方公里,整个县城将减少六分之一,不得不进行第三次搬迁。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抓住南水北调机遇,开工建设汉江二桥、解放南路、长沙一路、县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长岭水厂等一大批项目。,实现了与十堰市的无缝衔接,形成了“一江两桥四区六镇”的城市发展格局,促成了2012年郧县撤县。
一方园区:从贫困到脱贫再到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纵观云阳工业经济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一穷二白到成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再到走向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艰难而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
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原名云阳经济开发区,2018年5月经省政府批准设立十堰云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9年2月更名为十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2018年9月,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采取“一区两园”“升级促建”的模式,规划总面积179.59平方公里,核心控制区面积50.69平方公里,其中云阳园区占地32.2平方公里。
区位资源优势明显。十堰高新区位于湖北西北部,秦巴山区汉水河谷。是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和国家重要生态功能示范区。丹江口水库大坝抬高后,境内水域面积达1022平方公里,蓄水量达290亿立方米。自2014年12月正式调水以来,已向北京、天津等省市输送200多亿立方米的水。十堰高新区地处鄂、渝、陕、豫四省交界处,交通优势明显。“三横两纵”五条高速公路、襄渝铁路、汉石高铁穿境而过。武当山机场通航城市有30多个,年旅客吞吐量达120万人次。
综合实力明显提升。十堰高新区经济规模持续增长,主要经济指标和增速位居全省园区前列。2018年,园区规模以上企业227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565亿元,分别占全市的25.6%和25.9%;园区高新技术企业81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92.9亿元,分别占全市的32.1%和30.7%。高新区已成为引领全市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板块。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重点培育新兴产业,形成以汽车产业为主导、生态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汽车行业整车、零部件、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均达到行业领先地位,集聚了东风汽车、东风勇士、湖北大运会、万润新能源、双星轮胎等一批龙头企业。它是中国商用车和关键零部件的创新产业集群。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入选湖北省重点成长型产业集群,获批十堰国家农业科技园区,集聚了天圣药业、长江之星药业、冰冰药业、人福药业等骨干企业。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体系,建设了十堰电商产业园、阿里巴巴十堰电商孵化基地等产业园区,拥有十堰长盛国际商贸城、十堰北方国际汽车商贸城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
平台建设加快。创新平台集聚,园区拥有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个,企业技术中心17个,校企共建研发中心6个,院士工作站5个。引进国家“万人计划”1项、高端人才11名、高水平创新创业团队6支。协同创新不断深化,50%以上规模企业与近百所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加快创业平台建设,建成国家级孵化器1个、省级孵化器9个、国家级众创空室2个、省级众创空室15个、国家级“兴创天地”1个,建成较为完整的“众创空室-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
产城融合是独特的。公园核心区位于美丽的云阳湖畔,环境优美,水质稳定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空天空气质量优良达到314天,形成山、水、城交融的绿色空房结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九通一平”,海绵城市试点建设加快推进,教育、医疗、文化、娱乐配套设施完善,高新区科技创新中心、外国语学校投入运营,国家南水北调博物馆、湖北医学院、高新区人民医院等重点项目稳步推进。
一幅画:从优秀到充满春色
上世纪90年代,当十堰只有武当山一个景区的时候,云阳区审时度势,将目光转向了绿色资源的开发。1996年,仙人洞、龙吟峡景区按照原生态理念开发建设。1998年,景区正式开放。1999年被确定为继武当山之后的第二个国内旅游定点单位,拉开了我区文化旅游发展的序幕。
2000年至2008年,云阳坚持以绿色为主导,注重自然资源保护,先后开发建设了虎啸潭、九龙瀑布、青龙山国家地质公园、沧浪山国家森林公园等生态旅游景区。
2009年至2014年,市县全面对接,十堰生态滨河新区建设启动,云阳进入十堰半小时经济圈。在十堰市民周末休闲旅游的巨大市场前景中,云阳文化旅游树立“绿色决定生死”的理念,实施“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战略,走“山水互动、文旅农融合”的发展道路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被淹,郧县正式更名为郧阳区。站在新的历史发展起点上,云阳规划建设汉江两岸生态旅游景观带、库岸绿化保护治理工程等“一江两岸”生态廊道板块,完善环湖生态站、生态步道、生态绿道、旅游厕所、自行车慢行系统等配套设施,加快生态环境修复,持续推进景区内涵式发展,新增以绿色为主的中国水上公园、滨河公园、东城生态体育公园
为进一步优化文化旅游产业空,近年来,云阳区提出“一区两带四园四线”全域旅游发展新格局,注重大生态保护,推进小生态治理,强化微生态布局,努力打造视觉襄阳、品味襄阳、感受襄阳,启动“好水”加快旅游精品板块、“一江两岸”生态廊道板块建设, 历史文化展示板块,以及健康养生度假区,积极推进水上旅游带、城郊游憩带建设,精心打造城郊游憩、生态人文、汉江水体、红色记忆四条精品旅游线路。
如今的云阳,青山依旧,绿水始终流淌,瓜果芬芳,花香四季,春意盎然,宛如一幅流动的山水画。
绿色:从土地复垦到国家生态建设保护示范区
近年来,从“盼温饱”到“盼环保”,从“求生存”到“求生态”,从山水林湖草的“命运共同体”到绿色发展理念融入生产生活,再到经济发展与生态改善的良性互动,担负起“一库清水、可持续北送”的政治使命,云阳一幅美丽的新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目前,城区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90%以上;县级以上地表水水质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达标率100%;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54.93%,建成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被誉为“中国好水源”和首都“水缸”。
2016年12月,云阳区丹江口水库蓄水282.7平方公里,围栏2.47万亩,网箱2.68万个,全部清理拆除。千百年来,数以万计靠水吃饭的渔民上岸,南水北调中线核心水源区禁止养鱼,宣告了多年来水库过度需求的历史终结,彰显了云阳区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境界。
近年来,特别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以来,我区坚定不移推进“生态立区”战略,大力实施退耕还林等6项生态治理工程,持续开展“绿色美丽云阳行动”,3年种植29.68万亩。坚持水土共治,治理石漠化土地203.6平方公里,治理水土流失2067平方公里,关停矿山124个,生态修复矿山41个,裸露山体520亩。全面清理生活垃圾25635立方米,工业固体废物57396立方米。继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在林库建设污水处理项目18个、垃圾填埋场项目6个、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站33个。关闭姜黄加工、造纸、钢铁等18家高污染企业,整顿取缔56家排污口。全面推进“河长制”,明确区级河长43条,镇级河长96条,村级河长357条,确保“一库清水永久北送”。
1981年9月,在云阳市城市建设委员会下设环保管理处,环保业务开始开展。1996年,环保局升格为司级单位。作为政府部门,环保工作进入快车道。2014年,云阳区环保委员会成立,形成了党委主管、政府牵头、各部门各负其责的大规模环保工作格局。全省首个6参数空燃气自动监测站建成,具备64项水质监测能力。清水作业、蓝天作业、垃圾清运作业、绿盾作业、秋风作业、渣土扬尘整治、散乱污染企业整治、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到2017年,全区燃煤锅炉、黄标车全部淘汰,油气回收和加油站整治全面完成,城区禁鞭成功实施。2017年,市区优良天数332天,提前三年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
争取进步,做出巨大改变。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云阳人民敢为人先,勇往直前,在经济社会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云阳发展的新成就、新变化、新经验,汇聚了“后发赶超、全面振兴”的不竭动力。
近期,云阳区将建成宜人宜居新城、绿色发展聚集区、城乡融合示范区、转型发展示范区。云阳湖周边的“三百”区域将建成适合居住、工作、旅游、养育的十堰城市客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