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宏甲 王宏甲:乡村巨变的世纪回响

栏目:旅游 2021-10-10 00:35:12
分享到:

100年前,中华民族危难之时,中国农村蕴藏着拯救中国的巨大力量。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组织了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道路,成功地建立了新中国。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战胜贫困是减贫史上最辉煌的壮举。六年来,我走遍了中国很多省份和地区的几百个村庄,越来越觉得最重要的经验是党的领导,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组织农民,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有两个支部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一个是建在公司里的党支部,一个是建在村里的党支部。

“党支部建在村里”。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党支部在组织农民、参与革命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亿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但是,他们的耕作生产方式仍然是小农经济。中国共产党充分发挥农村党支部的作用,号召“组织起来搞生产”。劳动力少、生产资料缺乏的农民种田困难,贫困弱势的“互助小组”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农业合作社应运而生,直至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在全国确立。

“幸福来自奋斗”,社会主义来自挺身而出的中国人民的辛勤劳动。“十年九旱”曾经充斥着历代的历史记载。暴露在土地上的一个原因是,在“小农经济”状态下耕种的土地缺乏统一的灌溉设施。改造它是新中国几千年土地留给农民的历史性任务。

在党的领导下,亿万农民投入了水利、土地平整等基本农田建设。河南省临县红旗渠,始于1960年2月10日晚。临县引张入林总指挥部通过有线广播向全县人民发布了《引张入林动员令》。第二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县上第一批3.7万多农民一大早就带着自己的工具和行李来到了修渠现场。没有“组织”,这是不可能的。贵州毕节的“绝壁渠”是比红旗渠更早的悬崖水利工程,在高原上默默流淌了半个多世纪。从1956年到1980年,毕节县农民在绝壁上修建了40多条水渠,形成了一幅高原河流的画卷。没有党的领导和有组织的农民,就没有毕节天衢流淌至今。临县红旗渠、毕节天渠是新中国水利建设的典型范例。

宏伟的农业基础设施项目保证了农业的稳定收成,显著增加了产量,为发展大规模现代农业创造了必要条件,为支持国家工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经济基础。新中国农民的贡献是巨大的!

改革开放时代,深圳“像一座一夜之间从海底崛起的城市”。在这惊人的成就中,我们绝不能忘记“数百万工人下到深圳”。不仅是深圳,还有中国所有新兴城市的崛起和繁荣,包括所有城市的高楼和立交桥,通往全国各地的高速公路和高铁,其主要劳动力是农民工。当世界看到中国涌现出许多繁荣的城市时,绝不能忘记数亿农民工也在中国的光辉形象中。

同时,国家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民生活。以贵州为例,贵州是中国唯一没有平原的省份。如今,贵州省的高速公路通达每一个县,也就是说,每一个县都站起来了。每个县都有一条硬面的通村路和通祖路,贵州号称“进入平原时代”。正是中国城乡人民的共同发展,使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看新时代的扶贫。在“2015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引用了东汉史学家荀悦的一句话:“寒者伤民,寒者伤国”。多年来,我在农村调研采访中反复体会到,“精准扶贫”是在农村贫困人口最贫困的地方,用全国的力量温暖共和国的身体。

谁见过农民有几千年的档案?党的十八大后,扶贫精准开展。2014年,共认定贫困人口8962万人,全部立案。随后两年,精准扶贫后,贫困认定准确率提高,建档贫困人口达9899万人,比初次建档增加937万人。这是各地都能实事求是,做到“谁也不能落后”的局面。

我在海南岛,在内蒙古,在新疆,在甘肃,在那些穷乡僻壤,看到一个为贫困户建立的档案,里面记录了家庭人口、牲畜数量、年收入和平均收入、孩子的入学和辍学情况、家庭成员的患病和治疗情况,以及帮扶方案、实现方式和目标……用文字记录和照片,贫困状况和扶贫措施一目了然。光是翻看这些档案,我就震惊地想到,各级干部在城市生活期间,在农村做了这么多深入细致的工作!

贵州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省份,毕节是贵州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也是全国唯一的“开展扶贫和生态建设”试验区。党中央深切关注毕节试验区的工作。早在2014年5月15日,就对毕节试验区工作作出重要指示,称“毕节是西部贫困地区的典型”,并指出“把毕节试验区建设好,既是毕节和贵州发展的需要,也对我国其他贫困地区的发展具有重要示范作用”。

毕节最突出的做法,就是坚定贯彻新时代“大党建引领大扶贫”的方针。全市3704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党支部领导的村集体合作社”,村干部和党员带头加入合作社,贫困户100%加入集体合作社,以强弱团结农村社会。在此基础上,乡党委要牵头合作社,解决“一村独斗”问题,实现乡村互动发展。走出这一步,标志着毕节在合作的道路上走上了更大的平台。再往前走,毕节有一个由县委牵头的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合作经济、国有公司一体化的新型县域经济。这种新格局有助于县委书记充分发挥“一线总指挥”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这一切,最重要的是“党的领导”和“组织”,既组织广大农民群众,又组织生产要素,组织新时代统一战线中各种经济形态的经营者。村集体与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大农户并存,共同努力振兴乡村。

毕节位于贵州高原之巅,在这里我真正体会到了“偏远”意味着什么,“国家的尽头”意味着什么。越是偏远贫困的地方,扶贫干部就越多。毕节喀斯特地貌缺水,“峡谷中的村舍”“民宅上的云”饮水问题被扶贫干部彻底解决。2020年贵州省“七一”表彰大会表彰的6名优秀共产党员,全部在脱贫攻坚战中献出了生命,其中3人来自毕节。

今年5月14日,毕节市赫章县铁江乡公同村一批扶贫干部将轮岗,村民不愿放他们走。车子正要离开,扶贫干部的手被放在车窗上。一个女人跑到窗口。她不知道怎么握手,就把手放在扶贫干部的手上,眼泪夺眶而出。这一幕真的很感人。

普通村第一书记李健说:“我从一开始就期待着去,但现在不想去了。”这不是一个人的经历。那个遥远的村庄发生的事情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看到,脱贫攻坚的伟大成就,不仅仅是亿万人民摆脱了贫困,更是千千万万能够联系群众、艰苦奋斗的党员干部,是推动乡村振兴最宝贵的力量。

发布:中国经贸法制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