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
许昌的变化日新月异
这份报纸将从现在开始发行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系列报道
与您一起重温许昌英雄事迹和先进典型
见证许昌的巨变
杨水才同志推车雕像
杨水才同志是许昌县桂村乡杨村村原党支部副书记,六七十年代全国先进典型和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
1966年12月4日,会议、劳动、调查、讨论——忙碌了一天的杨水才,穿着破棉袄坐在办公桌前,制定了进一步建设杨村的方案...第二天早上,人们发现他躺在桌子上,再也没有醒来。
无论时间如何流逝,英雄永远不会离去。杨水才同志今年虽然离开我们50多年了,但他的光辉事迹一直在许昌流传,他的不朽精神永垂不朽,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不同岗位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共同建设美好家园。
宋庆·柏翠捍卫英雄
在纪念馆回忆过去
从许昌市出发,沿天宝路经237省道到达建安区荆灵镇路口,然后向北行驶4公里到达桂村乡水路杨村杨水才纪念馆。
8月30日,阳光明媚,青松翠柏掩映着一座不高的坟墓。墓碑上的“杨水才墓”几个字非常醒目。
对于杨水才纪念馆的讲解员兰芳来说,虽然每天的工作都在重复,但却很有意义。据她介绍,杨水才纪念馆始建于1969年,当时是杨水才事迹陈列馆;2001年重建,更名为杨水才纪念馆;自2008年起对公众免费开放。博物馆占地面积20665平方米,主要包括事迹陈列馆、电车广场、核桃钓鱼井、杨水才同志陵园、幸福池等景区。每到假期,都会有各行各业的大量游客。针对职工、学生、党员、企事业单位干部等不同的参访群体,兰芳会用不同的方式向大家讲解,让大家更好地了解当年世界大战的岁月。
“水总想着群众,心里却没有一个人。”与杨水才并肩工作的83岁党员岳建之,对杨水才有着深厚的感情。现在,回想起和杨水才一起工作的日子,他不禁流下了眼泪。1963年,岳建之从部队回到水路杨村。时任水岛杨村党支部副书记的杨水才找到他,动员他当村干部。岳建之在村里工作了29年。
翻译兰芳正在给孩子们解释杨水才的事迹。
阳水彩墓
在军队里是“人民英雄”
复员后致力于乡村建设
杨水才,1925年出生,曾经参加过人民解放军,在历次解放大江南北的战斗中获得“人民英雄”称号。归乡后,他投身于杨村水道的建设。20世纪60年代以前,土地不均、水源匮乏是杨村贫困的主要原因。那时,这个村子很穷。为了改变贫穷落后的面貌,杨水才带领群众挖塘管理岗位,植树种田...杨水才患有肺结核等疾病,却说:“什么是病?”如果车没有倒,就推一下。只要有一口气,就要干革命。"
“最好向北张开嘴,这样可以防止雨水挡风……”水岛杨村77岁的党员杨永生还记得杨水才嫁接果树时的顺口溜。杨水才在工作中非常注重研究问题,总结经验,经常给大家进行劳动指导。
1966年12月4日深夜,杨水才积劳成疾仍在忙碌。第二天早上,当人们找到他时,桌上的煤油灯还亮着,毛主席的作品平平无奇,稿纸上的两行半字“学习毛主席著作,进一步建设水路杨村”清晰可见...
家乡人自发开展学习杨水才的精神活动。1969年,许昌县、许昌地区和河南省先后作出向杨水才学习的决定。1969年7月13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不怕苦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缅怀共产党员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的长篇通讯。随后,全国各省的报纸、电台纷纷转载播出。杨水才的事迹迅速传遍大江南北。
阳水彩纪念馆
红色精神代代相传
奋进的新篇章
杨水才同志是不怕苦不怕死的共产主义战士,是农村基层干部的杰出代表。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一生。杨水才同志死了,但是他的车不能倒,也没有倒!
1969年,岳建之接任水岛杨村党支部书记,继续带领村民改变贫困面貌。他一直工作到1992年。1990年,中共许昌县委向全县人民发出学习杨水才的号召,还出版了《学习杨水才资料选》一书。在接下来的不同年代,我市各级学习弘扬杨水才精神的活动一直在进行!
杨水才精神是“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岳建之说,杨水才体现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作为杨村村的党员,我们不能忘记群众的期望。要把杨水才同志的‘车’接过来,好好推,推出更好的成绩。”
“车不倒推”的精神激励着水岛杨村的人们。水道洋村党支部书记岳晓佳说,老书记杨水才曾提到,要把水道洋村建设成“桃花岗”“柿子沟”“焦赞村”“苹果园”。如今,这些想法正在逐渐成为现实。水路杨村党群服务中心北侧,一条废弃的水沟里种着柿子树,明年就要结果了。在后续的乡村振兴中,他们将依托杨水才纪念馆,打造杨水才乡村振兴经验示范基地,发展乡村旅游和果园采摘。
宋庆·柏翠隐藏着忠诚,这种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代。杨水才同志的光辉事迹深深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赞誉。如今,杨水才纪念馆已成为机关、企事业单位、部队、学校开展主题教育的学习阵地,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记者牛志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