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家长眼里,“四校”无疑是一块著名的金字招牌。这块招牌背后的四所学校,上海中学、复旦高中、华二高中、交大高中,各具特色,打造高质量的办学风格,同时也承担着基础教育领域改革先锋的角色。
当这些学校以成功的公共教育经验进入国际教育的探索之路,会是怎样的一幅图景?
带着这样的问题,《守望教育》记者来到上海交通大学高中IB课程中心,与校长姚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上海交大附中IB课程中心校长:姚瑞丹 上海交通大学高中IB课程中心主任:姚
2011年,上海交通大学高中引进领先的IBDP国际课程,成立IB国际课程中心,开设IBDP国际课程实验班,为高中生提供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2014年,学校经上海市教委正式批准,开设了公办IBDP国际课程试点班。
校长姚是上海市第三期工程的成员,上海市第三期工程由一个校长和一个教师两个基地组成。他曾经是一所国际学校的执行副校长和英语工程主任。他是上海传统高中引入国际课程的开拓者,交大附中国际部、IB课程中心创始人之一,具有丰富的国际教育管理经验。
一方面是具有充足主场优势的公立名校,另一方面是含金量较高的国际课程。IB向中国转移的起点不高。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创始基因,姚主席在一开始就相当清晰地拆解了“中国本土国际教育”的命题。
我们的教育缺少什么?我们的教育擅长什么?我们如何相互学习,共同探索更好的教育?既然国际教育是探索素质教育的解决方案之一,我们应该如何取其精华内化?
*为了阅读方便,以下以第一人称描述。
著名的公立学校
为什么要成立IB课程中心?
交大附中是2014年上海市教委批准的“21所国际课程试点学校”之一。市教委之所以批准“21所学校”,就是希望一些引领基础教育行业的学校,比如交大附中,能够通过实施国际化教育,为国内课程改革提供新思路。
“21所”接受教委年度检查,承担相关课题和报告。教育部门需要通过这些国际课程实践案例来看各个学校是否提供了一些可借鉴的经验,可以为我国普通高中的课程改革和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新途径提供启发和拓宽思路。
事实上,我们无法感同身受纸上的东西,或者说我们无法深刻理解和吸收它们。只有通过实践,我们才能真正发现一些东西,从一些东西中学习,所以我们决定成为国际课程中心。
为什么是IBDP?
这是一门含金量高、学术能力强的国际课程,亮点很多。但交大附中在几门热门国际课程中选择设立IBDP,主要集中在两点:
首先是IBDP课程,要求文理兼备,选择性高。
六个学科组中至少选择一个,满足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接受综合、通识教育的要求。同时每个学科组都有高水平和标准水平,学生可以自由搭配,这就是个性化发展的空。因此,我们认为IBDP比其他国际课程更有可能培养文理科全才。
其次,是因为IBDP、ee、TOK、CAS三门核心课程。
这三门课程要求学生具备探究能力、批判性思维、关注社会、能够创新,正好弥补了我们传统语文课程缺失的部分。
肾结核
它是一门关于知识的性质、方法和领域的课程,旨在启发学生对课堂内外获得的知识或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判断力和综合归纳能力,防止主观臆断和思想偏见,增强学生理性分析和表达的能力。
电子工程师
要求学生进行独立研究,结合课程中的某一知识点写一篇4000字的论文。该课程通过研究过程和撰写论文,培养学生的独立学术研究能力、写作能力、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国际体育仲裁法庭
致力于发展学生的综合人格,让学生成为了解自身优劣势、设定目标和规划个人成长的自我思考者,成为持久团队活动的积极参与者,成为对他人和社会有贡献的负责任的社会公民,在一系列涉及智力和体力的创造性行动中充分发展自己。
此前,在我们国内的课程体系中,这些考虑非常薄弱,甚至出现了一些所谓的“高考工厂”,让我们的学生丢掉了高考之外其他方面的素养培养。
当然,也有一些好学校有余力,他们会意识到自己应该做素质教育。但是由于缺乏理论基础、好的方法、操作实力等问题,还是绰绰有余。
但是在IBDP的框架下,他们处于核心地位,也就是说如果这三门核心课程完成不了,他们连IBDP文凭都拿不到,而且他们还有“一票否决权”,所以这三门核心课程的重要性就在于此。这就需要教师重视起来,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扎实做好。
IB经验
如何将内化反哺为校本特色?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探索和思考,我们怀疑IBDP核心课程的精髓是否也能在交大附中的课程体系中得到借鉴。
借鉴IBDP,交大附中完善了校本科技课程。设计思路是:学生反思知识本质,完成自主研究,开展覆盖社区服务的项目。
2009年,上海交通大学设立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与上海部分顶尖高中合作,交大附中成为基地之一。
最早,这种合作采取的是“科技创新班”的形式。后来,它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实验中心”。学校整合实验资源,创新实验室管理模式,并在全校范围内共享。
2016年,交大附中又创立了RDC,它是一个课外学术活动中心,但也是一个以“科创交中”为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成为实施交中“三期制”科创课程的一片沃土。 2016年,RDC在交大附中成立。它是一个课外学术活动中心,也是一个以“让科技在中国起作用”为共同愿景的学习型组织,成为我国实施科技课程“三阶段制”的沃土。
为什么这么说?
我们在摸索、观察、变化中,逐步形成了交大附中科技创新课程体系的“三阶段体系”,分为兴趣发现、境界提升和自我发展三个层次。
我们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师生角色和师生关系似乎发生了变化。
在这个兴趣发现阶段,老师的作用非常大。可能需要思考题目,组织学生,引导设计,所以老师的影响力和存在感都很强;
第二阶段,境界提升。我们发现老师的影响力似乎变小了。学生开始扮演主角。选什么题目,怎么组队,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的自主性逐渐显现。;
从高级阶段到第三阶段,自我发展,基本上是学生影响学生,学生带动学生,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老师更像是旁观者。对于喜欢科技研究的同学来说,RDC就像是一个学习的天堂。
从学校的角度来看,科技课程体系的构建与IBDP课程的实践探索并存,相互启发。
早在科技课程中,我们也走过不少弯路。比如我们最早的题目基本都是老师自己设计的,这就导致了两个问题:老师还是被传统的教学理念所限制,过于注重知识;另一方面,由于学生根本不参与预设计,可能对预设计不感兴趣,只需多完成一项任务,没有办法培养创新能力。
此时,IBDP的TOK课程理念可以借鉴。导师和学习者的任务非常明确。例如,导师在此过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1.学生活动设计
2.学习支架设计
3.工具和资源的设计
4.学习评价设计
学完前面的课,我们把活动设计放在第一位,设计一定要以学生为基础。我们也尝试过由交大教授直接使用本科生和研究生的科目,但实际上可能不是高中生的合适身高。因此,经过几年的实践和反思,我们要求活动设计要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符合高中生的知识水平。
二是为学生搭建脚手架。学生还是要一步一步引导,不能指望他们一步一步登天。
第三,要给工具和资源。交大附中有很多工具和资源,都是学校的重点支出,都是为了学生尽可能的去尝试和探索。如果没有,可以借助外力去高校的实验室。
最后是评价。这当然不能像我们传统的国内课程那样用纸笔考试来评价。在我们学校的科技课程中,最终的评价必须是学生产生一个项目成果,它必须包括口头表达、分享和展示、讨论和回答问题,就像TOK课程中的展示和论文一样。
让我们谈谈整合,
更好的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老师所做的最终是对学习者产生影响。我们对科技创新体系中的学习者的期望是:
1.学习是一个建构的过程,而不是接受的过程;
2.动机和信念在认知过程中非常重要;
3.社会交往是认知发展的基础;
4.知识、策略和专业知识都是情境性的。
这些都是很专业的表达,但是我们可以在场景中理解。在交大附中RDC,学生不再说我是学生,老师是老师。会出现一些新的名字,如导师、讲师或首席讲师、研究员、独立研究员。
在RDC的科技创新活动中,科研人员需要相互配合,可能有同学、学长、学姐。一个课题组有资深导师、首席讲师、研究员,一些特别资深的也可以在RDC实验中心大楼有自己的办公室,我们称之为座位,桌子上有学生的名牌。
自然,学生已经逐渐从普通高中生转变为研究人员或科学家。
有一个学生被转到了IB。其实他刚进学校的时候并不是特别突出。然而,她在RDC做了很多项目。她对生物学非常感兴趣,对相关学科做了大量的研究,参加了许多校外比赛,在国际可持续项目奥林匹克竞赛中获得银牌,并获得了全国奥林匹克冠军。最后,她去了美国的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希望学生能够真正找到自己热爱做的事情,能够面对挑战,做一些有深度的事情,而不是努力学习。
当我们越过一座高山时,我们也越过了一个真实的自己。当一个学生能这样翻山越岭的时候,他的自我驱动力和潜力是无限的,这比他得到多少offer,得到多少分数更珍贵。
从交大附中IB经验中获得的精华,已经内化为校本课程的具体落地,从而形成了更具特色的课程实践案例。
另一方面,在IB中,我们欣喜地看到,IB课程理念与交大附中作为著名公办学校所积累的经验的融合更加深入。
同时,也可以看到国内教育与国际教育需求交流带来的挑战和启示。中国的一些教育教学实践也给国际教育的实施带来了积极的影响和借鉴意义。
比如中外老师的文化背景和职业习惯,都是老生常谈,永远值得一谈。IB的中外教师比例约为6: 4,外籍教师占60%,中国教师占40%。外教比例如此之高,主要是因为外教可以在教学方法和思维习惯上更好地帮助学习IBDP的学生。但是对于学校来说,肯定会有很多大大小小的问题,需要逐一处理。
我们的外教一周22节课,中国老师12-14节课,这在国际学校很常见,因为中国老师要承担很大一部分的教研和学生管理工作。但是后来我们开始思考,整合有没有可能走得更远?
目前外教基本不会命题,重要考试主要靠以往试卷或语文教育的命题能力。那我们可以讨论一下,为什么会这样?这是唯一的办法吗?
在国外教育中,很少有教研的概念。外教很难获得教师资格。可能需要一到两年才能获得准入资格。但入校后要求较少,外教没有教研意识。
然而,这恰恰是我们中国教育的强项,越来越多的外教开始注意到并认可它,希望得到这样的支持。上海PISA考试成绩优异的一个关键原因是上海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做得非常好,现在国外都知道了,也开始普及了。
因此,未来IB的重点任务之一是加强教学和研究。我们特别希望,取长补短是相互的。中国教师可以借鉴外教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外教可以和中国教师一起加强教研能力,参与评价等环节。
国际教育在我国发展了近20年,我们在探索中积累了很多经验。所以现在,我们不仅有选择地引进,而且输出成功的经验。
归根结底,教育没有优劣之分。我们培养学生的想法和目标是一样的,但采用的方法可能不同。然后我们应该互相学习,同时努力实现更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