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世同堂街 五世同堂街 从文坛中心到文创高地

栏目:美食 2021-10-05 08:02:02
分享到:

本期编辑|马红梅

成都老城区见证了金冠城的城市记忆和经济繁荣。从成都中国“和谐文化”的地标到成都的文学中心,再到现在的文创街区,焕然一新的五代人街道,是街区历史与现代交融的典范。

成都老城区东部有一条短街,在新华大道三花市树街以北。南起三花市树路,路口面向青云北街,北端止于玉皇观街与城隍庙街交叉口,延伸至武曌路。街道东侧是成都和平幼儿园,西侧是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整条街长180多米,宽6米。虽然它位于市中心,但没有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没有高层建筑。然而,它有一个温暖的名字——五代街。这条以一个五代同堂的家庭命名的街道,曾经是成都很多学生追逐梦想的起点,也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

一个

五代人分享着同样的和谐故事

据传说,这条街的名字是清朝乾隆年间,住着一个叫张的富裕家庭。张家五代同堂。五代人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但他们仍然吃同一个锅,玩得很开心。这件事传到北京,乾隆认为是民风淳朴的原因,也是长运庆忌的预兆。他特别祝贺诗歌。国家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董浩题写了“一家五代”的牌匾,因此整条街被称为“一家五代”。后来张家院换了主人。虽然是人情世故,但人们世代相传的和睦相处的美好愿望没有改变,所以“五代同堂”的街名得以保留。

2

学生追求梦想和学习的起点

据了解,清光绪年间,张氏家族衰落,原来的私房卖给政府,成为税务总局的办公场所。民国初年,四川法政学堂成立,后成为四川省成都中学。然而,在抗日战争时期,学校为了躲避日军的进攻,搬离了第五同塘街。1945年,学校迁回同塘五街。1951年解放初改为“川西成都中学”,后改为成都二中。现在北京师范大学成都实验中学由成都二中改制而来。刘沙河是二中的老校友,著名诗人、作家,在回忆文章中经常提到五代同堂。他回忆说,当时学校正门在五代街,现在正门改成了红星路。如今,北师大实验中学依然是学生们追逐梦想、学习的起点。

曾经的“文学中心”

1943年初,丁聪先生随“中国戏剧社”赴成都,与著名剧作家吴祖光先生同街同住,成为第五代。在这里,吴祖光先生精心修改了《夜风雪人归》的剧本,与丁聪先生一起升华了该剧的舞美。吴祖光先生还写过两部剧《林冲夜跑》和《青春之旅》。1943年秋,应陈先生的邀请,先生为《华西晚报》副刊精心创作了24幅鲁迅《阿q正传》系列插图。《阿q正传插画》获得好评,中国美术馆珍藏的经典作品在这里诞生。除了《阿q正传》,丁聪先生还在这里创作了《实景图》等艺术作品。去世的著名学者、报人车福先生,当时也在华西晚报工作。他的《车福念旧》记录了同塘街五代好友丁聪、吴祖光的琐碎生活。

虽然没有历史悠久的建筑,也没有高大的写字楼,但这样一条普通的街道却是文人墨客的聚集地。五代同堂街被誉为成都的“文艺中心”。

如今,有许多文化和创意商店

绿色灰色的街道,世俗的灰尘过滤;斑驳的青石诉说着沧桑...整面青石砖墙上的宣传栏,讲述着同一条街五代人的历史。

如今五代同堂的街道大多是八九十年代的建筑。虽然没有简单端庄的老建筑,也没有宏伟的现代高层建筑,但不变的是简约的生活氛围。旧房改造后,楼内街道干净整洁,两旁密密麻麻的榕树挡住了行人的视线,一股清新的凉意和隐隐的神秘感迎面扑来。社区庭院墙壁上茂盛的草藤和绿色藤蔓为钢筋混凝土建筑增添了一丝绿色。家住梧桐街院坝的张说:“我从小就住在梧桐街。街道过去破旧不堪,后来有了农贸市场。武曌路上有更多的摊位。街上很吵。后来政府改造了小区环境,现在街道干净整洁。"

从第五家庭街一直走到武曌路,这条路叫武曌路,因为它连接了南端的第五家庭街和北端的赵中祠街。如今,除了杂货店、理发店、茶馆之外,五代街和延伸的武曌路上还有很多文创店,都成了文创街区,店铺众多,依然繁荣。

“肩宽”的武曌路是连接五代同堂街和赵中祠街的便捷通道。青石铺成的路,安静不嘈杂。巷子里有很多文具店,包括各种花店和手工店,还有私房菜、咖啡馆和茶室。价格不贵,没有吃的喝的喝茶聊天空。"泡一杯咖啡,拿一本书."不同店铺入口处的装饰和店铺内的设计风格都体现了店主的艺术气质。如果你来五代街,一定不能错过这条文艺小巷。

藏在巷子里的深情和升起的烟火让人如痴如醉。五代同堂的情侣手牵手走在街上,老匠人磨剪刀菜刀,老机器街上看电视的街坊,处处充满生活魅力。

当岁月的长河进入21世纪的片段,张家大院易手,最终成为校园。然而,关于张氏家族的故事,关于这条街的传说却一直像树叶一样顺流而下。在今天的口碑中,它的轮廓还是那么清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