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人口普查 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七次人口普查数据看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化

栏目:旅游 2021-09-21 15:56:10
分享到:

人口年龄组的数据分布可以很好地反映各个年龄组的人口数量。每个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但最终都会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有了人,就有了财富。不同年龄的人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低龄化的人一开始是单纯的消费者,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成长为生产者。以前的生产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最终回归到纯粹的消费者。一个社会要想保持良性发展,需要大量的生产者不断创造财富,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提供物质基础。为了保持社会经济发展的动态平衡,还需要不断创造大量的生产者,这样整个国家才能永垂不朽。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分别于1953年、1964年、1982年、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20年进行了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每次人口普查都是“家庭接触”。只有厘清家庭背景,才能制定相关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促进国家和社会的发展。

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1953年6月30日24时为标准时点。调查项目包括姓名、性别、年龄、国籍与户主的关系、家庭住所等六个项目。由于当时社会条件的限制,第一次人口普查采用了常住人口登记的方式,户主到登记站登记。虽然不太准确,但基本摸清了全国人口情况,为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提供了人口数据依据。1953年6月30日24时,全国总人口为601938035人。1953年,中国的年龄组分布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未成年人数量众多。尤其是0-4岁儿童的人口数量巨大。

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是1964年6月30日24时。普查项目除保留第一次普查的6项外,增加了受教育程度、个人构成、职业3项,后两项不做总结。人口普查的目的是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当时没有公布1964年的人口普查数字。到1981年第五期《统计》时,国家统计局提供的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的九个主要统计数据已经公布。显示1964年6月30日24时全国总人口为723,070,269人。各年龄组的人口结构如图所示。

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以1982年7月1日为标准时点。共有19个普查项目,第三次普查首次将计算机作为数据统计分析的技术工具。根据第三次人口普查,到1982年7月1日0时,全国人口为1,031,882,511人。各年龄组的人口结构如图所示

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以1990年7月1日为标准时点。第四次人口普查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是历史上宣传力度最大的一次人口普查,普查形式有21种。1990年7月1日,全国人口为1100173810人。各年龄组的人口结构如图所示

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时间为2000年11月1日0时。第五次人口普查首次采用光电记录技术,建立了人口地理信息系统。第五次人口普查表共有49项。根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中国总人口为12.9533亿。各年龄组的人口结构如图所示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10年11月1日0时为标准时间。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香港、澳门、台湾和居住在中国的外国人被纳入普查范围。普查内容包括: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流动、社会保障、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11月1日0时,全国人口为1,370,536,875人。其中,内地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现役军人133972.4852万人。各年龄组的人口结构如图所示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2020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间。普查内容包括:普查内容包括姓名、公民身份号码、性别、年龄、民族、受教育程度、行业、职业、迁移、婚姻生育、死亡、住房情况等。全国总人口为1443497378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