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显 中国历史上取经第一人法显及其在南京的译经

栏目:国际 2021-09-17 07:27:28
分享到:

在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及其发展历史中,有许多忘记求法的汉代先行者,东晋时期的法显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他以西征佛法的经历写成了《佛国》,并与佛经融合,亲自参与佛经翻译。他的杰出贡献是有目共睹的,无论是在外国佛经向韩的传播上,还是在中外陆海交通和文化交流史上。

《佛国书》是中国古代在天竺求学的最早的僧人、旅行家、翻译家法显所著的一部旅游专著。书中记述了作者从金隆安三年到金七年,经西域到天竺,再回到中国,历时14年,在30多个国家游历的经历。这是一部反映异国风情和佛教宏伟的旅行记录。因为这本书以佛教文化为中心,所以也是一部非常重要的佛教经典。由于《佛教国书》所描述的地理范围包括了包括印度、阿富汗、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尼泊尔、巴基斯坦等国在内的中亚、南亚和东南亚的历史、地理和交通、宗教、文化、风俗、财产、社会和经济制度,成为当时研究亚洲国家最早的重要史料,在佛教、艺术、语言和自然等方面都有所研究

一个

法显,字公,平阳人,平阳舞阳人。3岁的米沙,20岁的和尚。法显所处的时代恰逢南方东晋统治集团之间的多次战争和北方十六国频繁的军事灾难。遭受多年军事灾难和现实苦难的人民希望或向往精神慰藉,甚至生活在上层社会的皇室贵族也感到政治动荡和恐慌,这为佛教在晋南北朝时期的迅速发展创造了机遇。虽然当时佛经在流通,但法律文本却非常缺乏。僧团在客观上也需要一套佛教戒律来维护自己的宗教制度。所以法显总觉得自己所读的藏法翻译严重不足,这成为他决心去天竺求戒的根本动机。

西晋隆安三年,法显的同窗惠晶、道正、慧英、卫慧从长安出发,西游沙河,过从岭到天竺求法。在河西走廊地区,少数民族被分割和建立,有严格的边界和交通障碍。此外,一路上,地上没有鸟,地下没有动物,它们环顾四周,变幻莫测。只有太阳才是标准,人骨才是标准。有热气邪灵,遇到就死。显而易见,你会被命运所指派,你会度过危险。一会儿,到绿岭。山上冬夏白雪皑皑,毒龙横行,风雨碎石,山路艰险。昨天,有人凿了石头通道,旁边是阶梯路,那里有700多架梯子。在几十个地方蹑手蹑脚地过河。还在穿越小雪山,当寒冷的暴风雨开始时,惠晶已经不能战斗了,语言显示出一片云彩:‘我死了!大清想走就走,不要失去一切。“言出必行。咸福的招牌哭着说,‘如果这幅画失败了,生活将是无助的!’如果你走自己的路,你会越过这座山。每个经历过30多个国家的人都去过北方天堂。”“都是汉朝的张骞,甘的父亲不来。“这说明未来是艰难而艰难的。作者走遍了天竺各地,获得了《摩诃僧唯法》、《萨伯多·钟超法》、《杂阿毘达磨新论》、《方边伊妮赋经》、《摩诃僧唯阿毘达磨》等。之后,他获得了《狮国》中的《昌阿汉》、《扎阿汉》、《扎赞》、《密山》等梵天书籍。关于在天竺求经的过程,《三国志·三国志》《新法书·四部第七录》来汉时,引用佛典说:

表现这个学科,而北方天竺国所有的都是口口相传的教,没有这个写。这是基于一个远行的规律,即使是在天竺中部,在摩诃乘僧宽。是“只限摩诃僧”,有复制律,可以是7000尺。这就是“萨伯多中法”,也就是秦的和尚们也是这么做的。我赢了《杂阿毘达磨心》,六千。另一本书《水之书》是2500英镑。还有一本《方等人泥流经》,5000。我赢了《只有阿毘达磨的摩诃和尚》。法显活了三年,学了梵文,学会了写字,就回来了。在狮子王国的第二年,我得到了婆罗门版本的米莎塞尔玛。

法显于艺兮七年秋经海路返回中国,次年夏经广州,用数月到达青州长光县崂山南岸。法显到了青州,敬重大发刺史李悝,鞠躬欢迎,请法显留任半年。第二年秋天,他回到金墩养生,在当时的佛教翻译中心道场寺,与巴拉、宝云等佛教高僧一起翻译了《大尼福经》、《摩诃僧独律》、《方尼福经》、《摩诃僧独比交响书》等百余万字的经典。其中著名的《佛国》是法显十四年在道场写的。元熙初年,法显离开建康到荆州,82年春秋死于新寺。

佛教国家,又称法显传,或法显传、法显行传、佛祐天竺记、佛祐天竺本记、礼祐天竺记传、释法显祐天竺记、释法明祐天竺记,以及过去从长安到天竺的法显。

本书记述了作者自后秦弘时元年,即东晋隆安三年,起十三年零四个月在天竺的海陆之旅,当时他想在天竺求戒,从长安出发,一直到金八年到达金墩建康。从该书的记载顺序和时间来看,先后经历了甘桂、谭坦、山山、宜颜、于阗、何姿、回宇、姬槎、托里、吴宓、苏合多、姬韦陀、朱砂实录、傅楼沙、姬娜等

东晋艺兮六年,法显漂洋过海十四昼夜,到达他生活了两年的狮子国,游历了释迦牟尼曾经生活过的历史遗迹和当时的佛教场所。《佛国》这样记载:

于是,他带着商人上了大船,在浔西西海岸向南航行,在立冬时得到了贸易风。他熬夜14天,去了狮子沟。别人有云,但差别可以推迟。

它的民族起源于欧洲大陆,从东到西有50个,从北到南有30个。有数百个左右小洲,它们之间的距离有10英里、20英里或200英里,都属于大陆。

有很多宝藏。只有当你离开摩尼族,你才能远离千里。国王让人看守,如果有一个人挑,他十拿三。

乡下没有人,但有鬼神龙栖息。各国商人共享市场,但市场容易的时候鬼神不露脸,但当宝物出来的时候,价格是直的,而商人买东西是直按价格。因为商人来来去去,生活在各个国家的人都闻到了自己的本土音乐,听到了就回来,于是就变成了大国。

它的乡村是和谐的,没有冬夏之分,植被茂盛,田地里种着人,没有季节之分。

关于无惧山僧伽蓝的记载;

有一个叫无惧山的和尚,塔旁边有5000个和尚。从一座佛寺开始,金和银被雕刻,所有的珍宝被收集。中学里有一座蓝宝石雕像,那是高二的时候。满身七宝,威望显而易见,溢于言表。右手掌心有一颗无价之宝。法显去汉朝居住多年,被交给外族人,山川草木,不看苍老,同行者四分五裂,要么留下,要么死去,自己照顾自己,心里总是难过。突然,当玉像看到晋代商人由一把白色扇子支撑时,他们感到悲伤,放声大哭。

这些记载无疑是中斯文化交流史上最珍贵的史料,也是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最好见证。

《佛国》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法显等人于隆安三年至五年间从长安出发到敦煌,穿越鄯善、伊彦、于阗、何姿、于慧、济岔等西域到达从岭。第二部分是从隆安6年到艺兮7年,从从岭到西天竺、北天竺托里、吴佳、苏合多、坎托维等10个国家,再到中天竺摩耶提、伽师、大牢、大卫等13个国家,再到东天竺多摩梨帝、狮国。第三部分是从艺兮七年回艺兮八年的经历,就是从狮国乘坐一艘大商船,被大风吹到南海耶波提,准备和另一艘商船去广州。商船在风暴中漂流到东海,遭受了三个多月鲸浪风险的法显终于随船抵达青州长光县崂山南岸。在书的最后,注意到从青州到金墩为建康。法显在《佛国》结尾总结天竺之行时感慨说:

法法显长安,六年到中国,停了六年,三年到青州。僧侣的尊严和立法之美无法详细描述,对于那些旅行过的人来说,从沙河以西的30个国家到天竺。只偷老师准备新闻,是建立在忽略微观生活的基础上,漂洋过海还回去,难度更大。幸运的是,三个人尊重威望的精神,他们在危险中受到祝福。所以,竹帛的体验就是让先贤们和他们一起闻一闻。

从长安出发,三年在隆安,三年在元兴,三年在桑卡素,四年在从他玛里帝归来,八年夏天到达青州,第二年在南方,前后约十五年。所谓“减少30个国家”,大概是指西域6个国家,天竺21个国家,包括狮国、耶波提共29个国家。

在法显之前,也有很多求法西游天竺的僧人,如三国末至西晋初的朱世兴、西晋的朱法虎、东晋的康法朗、于发兰、朱福年、惠昌、尚诚、边辉、惠弥、智发灵、法精、谭梦等人。他们是向西寻求法律的先驱。与法显同期的,除了同窗惠晶、道正、慧英、卫慧外,还有在旅途中相遇的阎志、慧剑、僧绍、宝云、僧景。事实上,最终到达天竺的人只有朱世兴、慧蜜、谭梦三人。法显无疑是第一个能把所有经典带回家的人。

唐朝以前,一些西游的僧人回国后确实写了日记,但没有流传下来。只有《佛国经》保存并影响了后世。唐代向西求法者所写的游记,多以此书为参考,如玄奘的记述、辩机的《大唐西域记》、易经的《南海归内法传》和《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等。北魏李道元《水经注》比法显晚约100年的《法显法显传》参考文献多达20篇,与《水谷传》并称为《法显兴传释》,其中引用了法显在天竺活动的事迹。其中一卷《江水》说:“法显从此往东南,回到巴伦甫城,沿恒水往西,得一所好房子,名为旷野,佛居。......法显曰:城东北十里,即罗古岩,此佛居住之地,野鹿常栖,故名。法显从此归来,住在巴伦甫城。它也沿着衡水向东走,南岸有一个大国。”

从唐朝开始,就有人把法显与玄奘在佛教史上的地位和影响放在同等的位置上。如唐代《易经》序言《大唐西域僧人传》中写道:

从中国自古以来的土地上看丈夫,自杀是达摩的客人,而贤大师创造了一条不毛之路,而纪大师是路的中间道路。在此期间,它可能在西方孤独,或在南方稍纵即逝。......然而,取胜有多难,宝藏虽长,苗绣虽满十但不止一个,但坚贞却难得而少。借着浩瀚的影像,长川吐出了太阳的光芒;巨大的鲸鱼波浪产生巨大的波浪。你独自在铁门里的地方,你会加入到大山里;在独浮铜柱之前,他渡过了千河,送了性命。

除此之外,历代著名作家、佛经、经典都包含了昭示法律的事迹,并记载了《佛国》一书,虽名有异,但都是一本书。如《大藏经》和《法经》、《历代三宝记》、《游天竺传》、《隋书记》、《经书》、《法显行传》、《中国三宝集》、《太平广记》等,汉代西域传李习安注有《法显游天竺记释》、《初学》第二十二卷、《通典》第一百七十四卷, 《法明游天竺记释》卷五、《李游天竺记传》卷五、《宋世义文志》宋代以后,历代藏经都以《法显传》的形式出版,只有金代藏文版《赵成》是长安至天竺的《法显传》,藏文版《高丽》是《高僧法显传》除外。 明代,除了《佛国》《法纪弦》等少数书籍外,大部分书籍都被命名为《法显传》。

近百年来,中外学者对该书的关注、整理、研究和翻译越来越多。除了中国学者之外,一些欧洲学者和日本学者对《法显传》也做了很好的研究,出现了近十个英、法、日版本。由此可见,《佛国经》的学术价值在于世界研究领域。

关于法显翻译经书的情况,根据桑友《三藏集》第十五传法显的记载,法显的“隋南作了一个大宗师,在道场寺翻译了《倪福》、《摩诃僧独律》、《邓芳倪福经》、《玉经》六卷。”《高僧传》卷三《法显传》中也说:“摩诃僧唯律,方等倪福敬,杂阿毘达磨新论,译自道场寺,数百万字。它既表现了“大倪福景”,传播了教育和咸知。”唐道宣的《大塘内殿录》卷三记载写道:

《僧才律》四十卷;“僧唯比丘尼戒书”;《方便心经》右边115卷,是北天竺国三藏禅师师、觉贤、于、庐山所撰,详沙门律、、等。据《高僧传》记载,15卷共117卷,包括《泥赋》和《修养》。按照包的唱法,《无限人生》和言传身教就足够了。虽然号满了,还是少了两卷。如果你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来卜哲了解一下。或者希望继续,希望弥补疏漏,并充分利用法律;《大泥书》;方等《泥报》二卷:杂藏经;“僧唯比丘尼戒书”;《杂论阿毘达磨心学》,13卷。

《陆游》第二卷总结了法显西游及其金陵道场翻译的佛经:

《大班霓环经》六卷

方等倪两卷

摩诃僧律四十卷

《杂阿毘达磨心学》卷十三

藏经杂卷

水之书

龙马

杂项agama

米沙定律

萨伯多吕副本

《佛游天竺》一卷。

《游录》也说:“从右十一书,六书皆定,而有六十三卷。晋安帝时期,沙面师法显在隆安游历西域三年,得到了中天竺和狮国的胡本,回到京都,住在道场寺。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翻译。他的《长扎阿尔汉》、《玉京》、《米沙赛律》和《萨伯多律抄》仍是梵文,尚未翻译。"

至于法显译经的具体内容,根据各种书籍的记载,有以下经典:

《摩诃僧律》四十卷。简称“僧才法”,意译“普法”,即印度佛教普法部广为流传的法律。这是法显和天竺禅师佛驮跋陀罗从11月12日到2月14日翻译的。《大藏经》卷三,《新汉律集四记》,第七句《罗敷律后记》说:“摩诃僧唯律”者,言众。沙曼讲解了佛法,并到西域一游。他在阿育王塔和天王经社写了《婆罗门书》,被送回京都。晋十二年,寿星十一月生,总天竺禅师在道场寺译经至十四年二月底。”三国魏家平前两年,谭克家老在洛阳白马寺翻译了一卷《僧才戒本》。东晋咸康年间,乐至国建僧,得“僧孽节莫”和“节本”,升平元年在洛阳译出。不幸的是,这些翻译都没有流传下来。这部法律是印度大众部的基本戒律,其中包含两种戒律:“佛教僧侣戒律”和“佛教僧侣戒律”。其中《比丘僧训》:卷一至卷四,《四婆罗依律》;第五卷至第七卷《僧环》;第七卷“两种不定方法”;从第8卷到第11卷《三十日尼萨伯夜公式化》;第12卷到第21卷,“单提92件事”;第21卷:“四提斯方法”;第21卷至第22卷,“公共学习方法”;第23卷至第33卷,“渠法杂诵”;第34卷至第35卷“尊严法”。其中,僧人戒律218条,杂念法113种,仪仗法50种。《比丘尼戒》:卷三十六《波罗的海八戒》;从第36卷到第37卷《十九僧残律》;卷三十七《三十物》;从第37卷到第40卷《一百四十一个浪夜》。有佛教寺院277座,杂渠律113条。这个法是大众部门持有的,它的很多内容倾向于大乘的旨趣,可能包含着大乘的萌芽。法律中的解释不仅引用了《本生经》的内容,还引用了《沙面郭靖》和《中阿韩晶》的内容,说明法律是后来整合的。不过,第二集,佛本生的故事等。,对研究印度早期佛教史有参考价值。

一本摩诃和尚的比琴尼戒书。这本书是一种关于比丘尼的特殊戒律,由法显和觉贤翻译。整本书以“为道而奋斗,所以勤而精进”的精神开篇,陈述“诸佛勤而精进,所以得道三菩提”,系统地规范了比丘尼修行诸多方面的言行,甚至对修法学法时的着装也有具体的规定。比如在Nijiben,比丘尼公开学习法律,整齐地打开内衣条。

《大义倪福经》六卷。金译自13年10月1日至14年1月。这是汉代大乘涅槃经的第一个译本。《经》共十八篇,分为前言、菩萨、纯陀为老、哀叹、长寿、金刚、主体、四法、四夷,分别为邪、四娣、四逆,如奇、写、鸟喻、月《经》中指出“凡佛之地,六趣众生,受光者,罪、鳞、烦恼必除”。“今天,泥泞不堪,想想就难过。比如日出时,树叶绿了,红脉清了,优秀的女性也是如此。”“来学定义,然后浑乐。”“没有我,所有的法律都是已知的。”然而,它也指出:“一代人一旦患病潜伏,如果王犯了罪,他将受到惩罚。佛祖也有一个不好的法人要以理治罪,让作恶的人看到自己的罪行。”至于流入汉地的典籍的来源和翻译过程,据《三藏集·第十八卷·尼夫经》第三卷记载:“妙女赛家罗,见金代道士石发远行于此地,深感法之理,即写此大尼夫经之秘。”愿此经晋朝,众生平等如来法身。金溪十三年十月一日,此《方大阁霓如经》在歇寺空十所里道场寺刊刻,十四年正月初一验证。禅师脱脱把胡本握在手里,宝云解读。当时有250人。"

一卷和尚的和尚的和尚的和尚的和尚。已经丢失,具体年龄无法测试。

藏经杂卷。此译本与汉末安世高译的《贵文目连经》和东晋佚名译的《饿鬼报应经》相同,文字和风格略有不同。但《法显》比汉末安世高译的《鬼问目连经》版本和东晋佚名译的《饿了么报应经》版本略长。

方等《泥书》三两卷。比如唐稚生写的《开元释简记》中说:“大潘涅槃经三卷,东晋平阳沙面译。”和六卷本《大泥经》不是同一个经文。《方等尼传经》原收于《大正藏·阿汗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一般认为,这部经所描述的内容属于小乘涅槃的范畴,与佛教《大泥经》有着根本的区别。从文本内容来看,应该是《龙大游行》的不同译本。经文主要讲释迦牟尼和阿难在灭世时的对话,以及灭世时劝世的嘲讽话和遗言,包括各种相关传说。此外,西晋白法祖对《如来似泥经》的翻译和东晋佚名对《如来似泥经》的翻译,也是对这部经的不同版本。

《杂论阿毘达磨心学》,13卷。传说是法显和佛驮跋陀罗翻译的,这本书已经失传了。此译本与南宋僧伽遗书等人翻译的《杂阿毘达磨新论》相同。

此外,法显还收藏了一卷《木叉十大朗诵乞丐》。本书分为说章;传授戒律;会坐上章;支持章节;和章节;清理所有章节。

由于法显去世,他打算翻译的其他几部佛经没有按预期完成。比如《米沙·卢瑟》《龙舌兰》《杂舌兰》《Ku经》《萨伯多禄抄》没有及时翻译,很可惜。幸运的是,有守法的人,他带回的《米沙经》是刘宋景平元年,律师释迦牟尼翻译的。《杂阿迦玛》是刘宋元嘉十二年秋娜·巴拉德翻译的。据说元嘉十年印度高僧僧伽跋摩布翻译的《杂心论》,也是法显从印度复制带回来的一本婆罗门书。抄本《龙传》既没有翻译,也没有传世。由艺兮八年在长安发现另一本书的木宾婆沙大师佛陀耶舍翻译。

众所周知,法显之前还有其他僧人翻译过一些戒律,比如:

三国志韦克佳罗译《僧才戒本》一卷;

西晋朱法虎译《比丘尼戒本》一卷;

一卷《比丘尼教授的两岁祭坛》,同上;

《比丘十乞丐》一卷,是东晋西域沙面檀末吟诵胡本时朱福年所译。

东晋时,沙门士纯在西域扣留彝国的胡本,前往关中,与朱福年、谭、惠长等一起翻译。

洪初姚琴、天竺沙蒙鸠摩罗什在长安寺或逍遥园译《十咏》六十一卷;

《十个背诵乞丐》一卷,同上。

基本上,上述所有戒律都属于每个戒律的简短版本或完整版本的一部分。当时,中国汉族还没有完整的佛教戒律。比如《三国志》魏可嘉略译的《僧才》卷,只是《摩诃僧才》戒律的一部分。西晋朱法虎翻译的《比丘尼戒书》只是《十咏》的一部分,它讲述了所有的戒律。于是,法显向天竺和狮国求教《摩诃僧独律》、《米沙赛律》、《萨伯多律》等戒律,并与天竺和汉僧一起翻译了《摩诃僧独律》、《摩诃僧独比丘尼戒本》、《僧独比丘尼戒本》等戒律。毫无疑问,应该说法显作为第一个西征达摩、带经归来的人,不仅为汉传佛教戒律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中国与包括印度、阿富汗、斯里兰卡、尼泊尔、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中亚、南亚、东南亚的交通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它的贡献是宏伟和非凡的。

法国之声:2016年第7期,第3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