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工匠们以他们精湛的技艺,见证着平凡中的崇高和伟大。从郝剑秀到许振超,从皮金军到严观安,多年来,齐鲁大地涌现出一大批具有“工匠之魂”的典型代表。他们以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以孜孜不倦、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为时代发展贡献着自己的能量。从现在开始,齐鲁。com和闪电新闻将推出“齐鲁大匠”系列报道。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下上港莱芜分公司的轧钢厂工人李仁庄。
齐鲁。com闪电新闻6月13日讯尽管今年年初被评为山东省第二届“齐鲁大工匠”,但上港莱芜分公司轧钢工人李仁庄却很少跟自己勾上“大工匠”二字。6月,高温高噪音的轧钢车间,除了那台不停运转轰鸣的巨型轧机,其他一切都显得微不足道。然而,今年,轧机的作用已经伴随了李仁壮23年。什么是“大工匠”?脱离“微观位置”的李仁壮也在寻找自己的答案。
转型:从“低学历”技校毕业生到行业技术专家
早上8点,刚刚上完8小时夜班的李仁壮见到记者后露出了亲切的笑容,没有任何疲态。在他1.7米高的早期,他穿着旧的蓝色工装,过于接地气,很难将他与“伟大的工匠”这个词联系起来。
“你认为‘大工匠’是稀有的‘工作’吗?”采访一开始,李仁壮就被这个问题难住了。
1997年,不到20岁的李仁壮从企业附属技工学校毕业,进入钢厂当轧钢工人。时至今日,数字化、智能化改革的浪潮不断袭来,轧钢生产线一次次更新换代。虽然在生产一线,“教育是最不需要的”,但学历低的缺点却成了李仁壮最担心的事情。
“现在,干碾压的工人不仅仅是以前的挥汗如雨,他们能吃苦,能胜任。刚开始的时候,我并没有觉得随着轧钢生产技术的发展,只觉得原来的那点培训或者那点基础,已经不能满足现在科技发展进步的要求了。”李仁壮说。
不学习,跟不上变化,工作做不好,会影响工资。说大一点,就是不能适应快速迭代的生产线,成为掉队的“失败者”,更不用说对企业和社会能有什么“用处”了。李仁壮不甘心。
"学习几乎占据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为了理解一个问题,李仁壮反复翻课本、查材料,专门制定了“后学计划”。上班注意记录重点问题,一有空回家就分析整理。日积月累,李仁壮攒了一米多厚只是作为笔记本记录。
除了参加公司的各种基层培训、技术竞赛等岗位培训活动外,李仁壮还在业余时间自学了中专、大专的知识,最终拿到了大专文凭。经过多年的“厚积薄发”,李仁壮迎来了“稀发”。2016年,李仁壮代表企业参加全国钢铁行业大赛,一举荣获全国钢铁行业技术能手。
态度:看“微”,梦“远”
李仁壮在轧钢一线23年没换过岗。虽然做了很多年同样的工作,但李仁壮很少感到无聊。“我最早的小创新是在20年前。当时由于技术相对落后,碾压事故比现在多得多。废钢经常用气割处理,但气瓶在使用时经常被倾倒,耽误了生产时间。”李仁壮说,滚动过程中有大有小的问题,一个处理完就会出现新的问题,但他选择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解决问题上。
为了解决气瓶倾倒问题,保证气割不会耽误事,保证不进行临时换气和换表,李仁庄做了一个防止气瓶倾倒的小装置,一用一备。从那以后,李仁壮手术后,再也没有出现过瓶子掉了,压力表坏了的情况。“看似小事,却省时省力,既满足了岗位工作需要,又保证了用气安全。”创新的种子开始在李仁壮的心里萌芽。
后来,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轧制浪费,李仁壮根据日常操作要领,创新提炼了“三精作业法”,通过“精心安装、精准调整、精准操作”,保证了导轨和轧机安装调整时的100%精度。两年来,李仁庄班连续11次实现“万吨无滚废”,4次打破班产纪录。钢材综合成材率提高0.2个百分点,企业年效益增加400多万元。截至今年,李仁壮已经完成了200多项改革,每一项改革都是针对生产经营中的具体问题而设计的。
因为工作,李仁壮也养成了一个习惯。外出游玩或路过工地时,总是不由自主地看着钢筋的生产信息。“有时候我出去,不小心碰到一个建筑工地或者一栋楼。当我看到钢筋时,我想看看这是不是我生产的产品。是否适用于这个地方,尤其是更远的地方?当我看自己的产品时,我觉得我的作品非常有价值和意义。”
最让李仁壮自豪的是,他参与生产的高强度钢筋真的用得很远。2016年,李仁庄的轧制车间接到多项特殊生产任务,钢筋使用情况保密。“当时不知道这个产品要用在哪里,但是生产过程中的要求比较苛刻,生产调试难度也比较大。”在这个前提下,李仁壮和同事们多次尝试生产,最终完美交付了产品。
“后来听说这些产品用在我们海航空发射架的底座上。对于我们的一线工作者来说,他们可以为国家的科技发展做出贡献,为国家的航天技术建设做出贡献。我真的很开心。”李仁壮兴奋地说。
梦想:火花也发光
伟大的工匠是一份难得的工作吗?李仁壮跟着记者的问题问自己。被评为“齐鲁大匠”后,同事们偶尔会开玩笑地称他为“李丹娜”。但李仁壮只有看着自己,才觉得自己平凡又普通。“我的职位很普通。一个普通的轧钢工人是我身边的一个同事。”
“与同事相比,被评为大工匠有哪些优势?”这个问题也难倒了李仁壮。想了很久,李仁壮回答:“我在同一个岗位上干了23年,一直默默无闻。但我不是不甘心。我更喜欢在我原来的工作中发挥我的精力。唯一能说的是,我一直在努力让工作发挥到极致,不断改进,让产品精雕细琢。”
秉承工作中无差异的原则,李仁壮记录了自己经历的各种技术事故,反复总结分析,制定了《平纵交替轧机切分轧制操作方法》《十六规格三切分轧制操作方法》等教材规范,有效减少了过程中的轧制浪费。
即便如此,李仁壮依然不认为自己比身边的同事强多少。“如果我有一定的工匠精神,那么我明白工匠精神也在于为我们每个人做好工作。社会和国家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是少数工匠无法达到的。一定是一大群人,很多人努力工作,践行自己的价值观。即使看起来很普通。”
六月的轧机,热浪越来越压。正是在这样炎热的环境下,李仁壮和同事们回到工作岗位,开始视察。24小时运转的轧钢厂在轰鸣,轧钢工人们不得不用对讲机互相倾听。机器里的轧钢一直在摩擦大量的火星。李仁壮感觉自己就是这几千颗火星中的一颗。虽然它很小,但它也能照亮自己,发光。
"伟大的工匠是一种罕见的工作吗?"对于这个问题,李仁壮找到了自己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