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逝水年华 《追忆逝水年华》揭示的心理现实:欲望的本质是无中生有

栏目:旅游 2021-10-11 09:15:53
分享到:

当我们听到他的名字时,我们不会感到身体上的疼痛,当我们看到他的笔迹时,我们也不会颤抖。我们不会为了在街上遇见他而改变行程。情感现实逐渐转变为心理现实,成为我们的精神现状:遗忘中的陌陌与跳浪。

——《追忆似水年华》

爱本身就是互相伤害,当伤害和焦虑停止,爱也会停止。

普鲁斯特

法国作家普鲁斯特的小说《追忆似水年华》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之一,也被誉为20世纪最重要的世界名著之一。它与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同名,被西方文学界称为20世纪最难读的书之一。

这部作品运用意识流的手法,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马塞尔的内心世界,展现了法国在世纪末“美好时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社会历史变迁。它还涉及文学、艺术、音乐、建筑等,包含非常复杂的内容。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本书,学习心理意识流的手法,对它为我们揭示的心理现实有一个深刻的洞察,今天就一起来讨论一下吧。

1、幻想空

哲学家齐泽克认为,我们通常认为的“现实”只是我们自己头脑中虚构出来的假象,真正的现实是现实世界的现实。我们认为的现实只是现实世界被符号化后的残余。“我们所谓的现实,只是幻想空填满现实世界的“黑洞”后的剩余。”也就是说,带给我们真实感的“现实”其实是一种“社会现实”,它不同于心理现实,也不同于文学作品中的现实。

普鲁斯特在《驳圣·博夫》中强烈反对以作家所面临的社会现实来解读和评价作品本身,认为作品是作者所面临的社会现实的机械反映。这种态度也延伸到文学创作。《追忆似水年华》并不排斥社会现实,小说本身就是当时各阶级社会生活的一幅画卷。但普鲁斯特反复强调心理现实,社会现实是幻想世界的剩余。

《追忆似水年华》的故事结构与普鲁斯特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这本书讲述了主人公马塞尔一生不同阶段对友谊、旅行、社交、爱情等的痴迷。这些欲望被一个接一个粉碎,直到主人公在追寻过去中找到生命的真谛。少年时期,普鲁斯特一度痴迷于社交,甚至被视为“贵族粉丝”。在生命的最后阶段,他远离家乡,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唯一的代表作的写作中,那就是写作自己。对于普鲁斯特来说,生活与写作的这种共同性证明了一个人的人生其实是由人生各个阶段的主观追求塑造的。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心理现实不同于以往的精神分析小说。以往的现实主义小说虽然有很多心理分析,但《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心理描写是比较特殊的。小说中的人物总是出入不同的社交圈。它们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和语法符号系统,比如语言。人们可以在这个圈子里如鱼得水,无意识地应用这些规律,这就是他们面对的现实。人物没有自然属性,而是由不同的环境决定的,由环境符号化。比如小说中的重要人物斯万先生,出入以盖尔芒特公爵夫人为中心的高级贵族组成的社交圈,和威尔士亲王一样是王储的密友。当他拜访马塞尔祖父的家庭时,只被认为是证券交易员老斯旺的儿子,而他自己也被认为是中产阶级的叛逆者,因为他娶了名媛奥黛特。斯旺先生本人似乎只是一个黑洞,一个在恶劣环境下可以赋予任何意义的白板。他是盖尔芒特公爵夫人的宠儿,也是夏鲁思男爵的好朋友。然而,在进入威尔第兰夫人家的小圈子追求奥黛特后,他惊讶地发现贵族圈子里的象征性语言在这里毫无意义。在上流社会地位很高的斯旺先生,在这个圈子里没有立足之地。《追忆似水年华》的现代性体现在小说人物的心理不一致性上,小说人物的心理现实是多重的。

普鲁斯特强调对象征的反抗。这就是为什么普鲁斯特多次强调非理性和梦想的重要性。普鲁斯特强调梦使习惯形成的现实变得脆弱,他还强调人们应该主观地而不是客观地看待现实。正如齐泽克所说:“如果你直接看一个东西,你只能看到扭曲和模糊的图像。只有从一定的角度,即以‘利益’观看,以欲望的支持、渗透和‘扭曲’观看,事物才能呈现出清晰可辨的形态”。普鲁斯特要求我们深入内心,深入梦境和非理性的感受,发现自己的艺术。

2、艺术表现手法

《追忆似水年华》中的心理真实是深不可测的,深不可测的心理真实总是以各种方式表现出来。

小说第一卷和第二卷《天鹅之恋》采用了前所未有的方式来描述天鹅先生的爱情故事。整个爱情故事都是从天鹅的角度来描述的,爱情的另一个主角并没有作为主体出现。奥黛特是名媛,积极追求斯旺先生,邀请他进入威尔第兰夫人的社交圈。花花公子天鹅认为奥黛特的长相不符合他的审美,所以整个过程都很敷衍。直到他在咖啡店找不到奥黛特,突然被强烈的焦虑所控制,仿佛有了一个全新的自己,他才发现自己深深地爱着她,想和她生活在一起。然而,幸福总是短暂的。奥黛特厌倦了他,甚至秘密背叛了他。他也被威尔第兰夫人赶出了小圈子,但他依然深爱着奥黛特,无法从她身上自拔。即使他发现对方背叛他的真相,他也不能痛苦地放弃。直到很多年后,他才梦见哭泣的奥黛特,当他醒来时,他突然意识到奥黛特一开始就不是适合他的女人,他的感情完全是徒劳的。

普鲁斯特通过斯万的故事分析了欲望的本质,使这个故事具有了普遍性。人在刚开始谈恋爱的时候,总是过度美化恋爱的对象,因为欲望的本质只是无中生有。奥黛特之所以成为斯旺欲望的对象,并不是因为她有着特殊的客观属性,她的长相甚至不符合斯旺的审美,而是她恰好处于欲望对象的位置。普鲁斯特总是强调欲望不是预先给予的,而是事后像小说一样建构的,甚至是突然袭来的。当人们开始认真思考他们的关系时,其实他们已经恋爱了,人们总是说一见钟情。在普鲁斯特的作品中,因为爱情的存在,最初平淡无奇的相遇和爱情发展后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在人们心中拥有命运。

即使是斯旺在爱情中感受到的痛苦和焦虑,也不是对爱情的否定,这是欲望的积极属性。欲望本身总是得不到满足,欲望的过程就是不断追求剩余。寻找欲望而犹豫不决的行为就是欲望本身的实现,恋爱中的人总是处于匮乏的状态。正如普鲁斯特反复说的,爱本身会伤害对方,焦虑停止,所以爱也停止。

心理现实只能通过创伤经历来揭示。即便如此,因为人们无法承受“现实世界就是社会现实”,与心理现实的相遇总是通过误读呈现出来。在小说中,斯万先生和主人公马塞尔都了解到了自己的爱人背叛的事实,但由于巨大的痛苦,他们仍然无法相信这个事实。阿尔贝蒂娜意外去世后,主人公马塞尔非常痛苦,直到他结束威尼斯之旅回到家中,收到吉尔伯特发来的电报。电报的内容是吉尔伯特嫁给圣卢侯爵的消息。马塞尔看了电报,误以为是阿尔贝蒂娜发来的。她没有死,想回到他身边。这封电报让他非常不安,因为他不想让阿尔贝蒂娜回到他身边。正是因为这次意外的创伤经历,马塞尔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真实想法:他不再爱阿尔贝蒂娜了。

结论:

现代小说总是面临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方面,现实主义小说时期稳定的现实感已经崩塌,人们意识到现实的现实不能像小说那样井井有条、形式化;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文体,小说本身需要精致的形式。在《追忆似水年华》中,矛盾得到了解决。《追忆似水年华》是一个完美的整体,每一个细节、每一个人物在小说中都有不断的回应,体现了形式上的井然有序。原来心理世界深不可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