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尽如人意 蒋介石的军事改革 为什么总是不尽如人意

栏目:游戏 2021-09-19 16:22:21
分享到:

蒋介石领导的国民政府经历了军阀混战时期、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四个阶段。在国民政府执政过程中,为了实现国民党的政治目标,扩大和巩固自己的执政权力,蒋介石进行了三次军事改革,以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军阀混战期间,蒋介石以苏联为师,进行军事改革;这一军事改革使国民政府北伐战争在短时间内取得巨大成功,最终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进入土地革命战争后,蒋介石又开始向德国学习。这一改革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的前半段支持了国民党军队。珍珠港事件后,美国开始援助中国,这是蒋介石最后一次军事改革。

苏联、德国和美国是世界近代史上最强大的三个国家。如果蒋介石能向别人学习,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以改正,国民党军队的战斗力应该直线上升,但遗憾的是,蒋介石只学到了一点点,而外国军队的本质却很少涉及。

半真半假向苏联学习

1924年,在苏联的帮助下,孙中山在广东黄埔创办了以蒋介石为校长的“中国国民党陆军军事学院”,即黄埔军校。1925年,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基础上,组建了一支与旧军阀完全不同的国民革命军,告别了“一军之众”的时代。1926年,蒋介石率领这支军队从中国南方开始北伐,出人意料地取得了成功,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了全国;这使得蒋介石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从南到北统一中国的统治者。

这是蒋介石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之一,但离不开苏联顾问和共产党的帮助。

从1923年夏天开始,第一批苏联顾问来到广州。到1927年,100多名苏联军事顾问已经到达广州。因此,蒋介石在黄埔军校的军事改革深深地打上了苏联的烙印。

1.党代表制度

这一制度的具体内容是:党代表控制军队,监督军官。蒋介石也同意这个制度。他曾说:“如果中国军队不能由党指挥,不能以党的社会主义为中心,那么无论什么军队都只能利国利民,只能害国害民。”

黄埔军校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党代表”的角色和职能,与苏联的“政委制度”非常相似。

黄埔军校的第一党代表是廖仲恺同志,与他的权力相对应的制度是“会签制度”,即蒋介石总统的一切命令和指示,都必须由廖仲恺会签。黄埔军校各级都有党代表,大部分是共产党员。

2.政治部

黄埔军校成立之初,就设立了政治部,管理军队的政治教育。蒋介石认为,政治部是黄埔军校最大的特色。

黄埔军校有七个政治部主任。我们最熟悉的是穿军装的周恩来总理,但他不是第一任政治部主任,而是最好的一位。周总理来之前,政治部是虚幻的,只是偶尔邀请老师来上课;周总理上任后,立即抽调20名共产党员充实政治部,使政治部焕然一新。

3.政治工作

在黄埔军校,政治工作和军事训练并驾齐驱;与欧洲和日本的军校相比,这是黄埔军校的特色。

冯玉祥在军队里也派政治干部,但他派自己的亲信;黄埔军校的蒋介石不一样。他不是密友,也不是国民党成员,而是共产党员。苏联首任驻华大使加拉罕也称赞蒋介石。而蒋介石似乎是真心实意地执行这个制度。为此,他专门发布了《关于鼓励长期在校学生学习政治的命令》,指出:“党和军队与其他部队的区别,在于战士们对信仰主义的一致热情和贯彻主义的决心...放弃主义不要紧,放弃政治训练。

此外,蒋介石还参照苏联军队在军事制度上进行了创新,改变了中国军队学习德国和日本的“四四”编制,采用了更加精干灵活的“三三”编制。

黄埔军校的蒋介石几乎照搬苏联的军事制度;但是为什么几乎所有这些系统都被放弃了呢?

1923年,蒋介石受孙中山委托到苏联视察两个月。虽然他觉得苏联军队遵守纪律,不扰民,完全为人民服务,非常团结,是中国军队学习的榜样;但是蒋介石对苏联的整体印象并不好。

首先,苏联答应了孙中山的“西北军事计划”,但后来违背了诺言。其次,十月革命成功后,苏联一方面宣布放弃与外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另一方面又将蒙古从中国分裂出去;蒋介石觉得苏联虚伪,和英法等西方列强一样。

1924年,蒋介石向孙中山报告了他的调查结果,最后得出结论,他不能与苏联合作。但在当时的情况下,国民党是孤军奋战,孙中山最终决定与之合作。有鉴于此,蒋介石虽然不喜欢苏联,但也不得不亲近苏联,向苏联学习。

1925年3月孙中山逝世后,蒋介石把胡、、汪精卫一一赶走,掌握着党、政、军大权的蒋介石迅速翻脸。

向德国学习一半

1927年,蒋介石赶走了苏联的师长,但军事改革还在路上,于是打算另寻高手,最后看中了一战的战败国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英法两国大大削弱了德国的表现,给了蒋介石强烈的德国感。

同时,正在治疗一战创伤的德国急需原材料和市场,而中国原材料丰富,市场广阔;于是,两人一拍即合,蒋介石正式开始向德国学习。红军“围剿”、中原大战、淞沪会战、台儿庄会战、花园口决口、庐山军官训练团等。,这一切都在德国人的后面。

从1928年到1938年的十年间,前后来中国的德国顾问约有135人,其中5人担任团长,分别是:鲍尔、克里贝尔、福泽尔、赛克特和法尔肯豪森。

赛克特是德国国防军前总司令。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被称为“最杰出的参谋长”;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军队转型,被称为“国防军之父”。为了让塞凯特来中国,蒋介石使出浑身解数,甚至威胁德国:如果塞凯特不来,就把德国在中国的顾问全部遣返,然后从法国聘请教官;日本也用各种手段阻止塞凯特来中国。经过慎重考虑,德国同意了蒋介石的要求。

1934年4月,塞克特正式上任。蒋介石也给了塞克特超标准的待遇,月薪2000美元,大约是蒋介石本人的三倍;而且蒋介石给了塞克特很大的权力,连塞克特本人都有些惊讶。“蒋介石元帅给我的权力简直出乎我的意料”;此外,蒋介石听了塞克特的话。在蒋介石眼里,塞克特是一个睿智的导师,是最卑微的学生。

然而,赛克特年纪大了,由于身体原因,他在中国工作了10个月后不得不返回德国。他被法尔肯豪森取代。

法尔肯豪森1900年随八国联盟赴华,后在日本担任武官,军衔与赛克特相同,两人都是将军。

蒋介石在德国学习并改革军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组建教学团队。

也就是组建模范部队,让其他部队据此建设。教学团队是德国一战后重建国防力量的经验;不参加战斗,负责其他部队的训练,使之达到教导队的水平。

88师,所有德国装备,甚至军乐队的鼓都是“德国制造”,是蒋介石教导队打造的最具代表性的部队;随后又组建了87师和36师两个教官,后来发展成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第五军的骨干。

然而,德国军队的严谨和规范所造就的教学团队,在推广时往往会打折扣。结果其他部队的水平几乎达不到教学团队的标准线。

2.建立军校,培养军官。

在德国军事顾问的建议下,蒋介石不仅提高了现有军事学校的办学质量,还创办了一批特殊学校,如炮兵学校、坦克学校和无线电学校;并向德国输送优秀人才,包括蒋介石的儿子蒋纬国。

除了长期的军校训练,还有短期速成班;最具代表性的是“庐山军官训练团”,陈诚将其比作“黄埔军校”。1937年7月18日至9月18日,在庐山接受训练的有三批7600余人,几乎都是蒋介石自己部队的中低级军官。

蒋介石也接受了德国顾问“包围红军”的“碉堡战术”;还计划建立独立完整的国防工业体系。然而,这并不是急功近利。经过不懈的努力,蒋介石只能实现轻武器弹药的自给自足。

1938年,蒋介石如火如荼的军事改革戛然而止。希特勒权衡中国和日本之后,决定撤回在中国的军事顾问。代表团团长法肯豪森想“以私人名义”留在中国,遭到德国政府强烈拒绝,并以“叛国”和家人相威胁。僵持了四个月后,法尔肯豪森回到了德国,但仍有五名德国顾问留了下来,丝毫不担心受到威胁。

虽然德国顾问走了,但军事改革还是取得了巨大的胜利——原计划整编的30万中国军队,已经完成了五分之四。而在英美等西方国家眼睁睁看着日本侵华的同时,德国的武器装备还在源源不断地运往中国。即使在中日全面战争之后,这种情况持续了一年,已经非常罕见了。

不学习美国,形式就是上帝

德国老师走后,苏联老师回来了;但是1941年,苏联被德国突袭,苏联老师回去了。也是在1941年,日本袭击珍珠港,骑在山姆大叔的脖子上,让美国恶心。

接到消息的蒋介石非常激动。他觉得美国会帮他打败日本鬼子。于是经过四年的中日全面战争,蒋介石对日宣战;但是美国人先去了欧洲,这让蒋介石非常失望。即便如此,为了让蒋介石拖住日本军队,罗斯福给蒋介石送去了武器、美元和顾问。

罗斯福派史迪威到中国,随行的有35名军官、5名士兵和400多名教官和技术人员。蒋介石的美国军事改革开始了。

改革之初,美国人想帮助蒋介石组建空军队,以缓解中国军队遇到日本飞机只能钻入防御空洞的尴尬局面;但是当时中国太穷了,没有飞行员的训练场,只好把飞行员送到美国和印度训练。两年后的1943年11月,中国空军队出现在自己的空中。

鉴于空军队改革过于昂贵,蒋介石将主要精力投入到军队中,因为这不仅成本低,而且见效快。当时,改革主要是由中国驻印度和云南的军队进行的。前后13军39个师接受美式装备和训练,其中新1军和新6军也发展成为蒋介石五大主力中的第二个。

此外,美国还提出了一项提升中国军队士气和战斗力的措施,即美国人出钱改善军队待遇,每月给予500万军费和500万军饷;工资分配如下:连续四年每月给100万中国军队的每个士兵5美元。

时任财政部长的宋子文认为这是一件好事,但蒋介石拒绝了。蒋介石想,“牛奶是妈妈”,中国军队将来会付给美国人钱,听美国人的话吗?还是听自己的?

蒋介石允许史迪威对中国军队进行改革和训练,但在控制权上没有谈判的余地。比如史迪威曾计划撤换一些未被革职的官员,但这些人很多是蒋介石的人,蒋介石不同意史迪威的做法;宁愿拥有一些无能的人,也要保持对军队的忠诚;这是蒋介石的一贯原则。

虽然史迪威的改革力度有限,但经过训练和装扮的中国军队依然展现出强大的战斗力。1943年底,史迪威无视蒋介石的命令,原地不动,发动了缅甸北部著名的进攻。第一次战役在邦国取得胜利,日军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惨败。

在缅北反攻节节胜利的同时,豫湘桂国内战役惨败,再次暴露了蒋介石的军事无能;罗斯福还三次致电蒋介石,要他把指挥权交给史迪威。

蒋介石访问苏联时,得出的结论是:

“不管是为了个人还是为了国家,还不如自己要求自己。无论是多么亲密的朋友、亲戚、盟友,都不能超越自己的利益。而它自身的传承,无论它的大小、成败,都不能轻视它。要想成功,必须从自己做起,外力才是最尴尬的。”但讽刺的是,蒋介石一生都依赖外力。

国家又穷又弱,向外军学习,进行军事改革是正确的做法。苏联、德国和美国都是一流国家。俗话说:“不怕千招,就怕一招。”如果蒋介石能够安心学习一个国家,学习其中的精髓,也可以算是一条强军之路;或者向别人学习,根据自己的情况进行调整,也许可以强军兴国。

蒋介石的军事改革有的是自己中断的,有的是被迫中断的;无论是否被打断,他的改革都非常不彻底,保留了许多不适合的东西,极大地限制了军队战斗力的发挥。也许这是他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