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生意 好生意与坏生意

栏目:生活 2021-09-19 14:57:14
分享到:

原文:陈格

微信官方账号:陈胜金融

在投资创业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行业赛道。一条优秀的赛道可以让你事半功倍,而一条前景一般的赛道只能让你事半功倍,往往很大概率你什么都不会做。

巴菲特曾经说过,我们应该识别和拥抱“好生意”,拒绝“坏生意”。

那巴菲特的“坏生意”是什么?

其实所谓的不好的生意不一定是那种乍一看各方面都不好的生意。主要讲的是一些看似不错的业务,有很多空的差距和故事可讲,但仔细研究分析行业未来后,却有很多痛点。

为了让大家对好生意和坏生意有更清晰的认识,我们通过一个案例分析一个相对热门的赛道,看看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说起这条赛道,大家应该都很熟悉。连王思聪都参加了讨论。

他当时的原话是“共享充电宝可以让我吃,我会贴出来作为证据。”

没错,今天要分析的赛道是共享充电宝行业。

2011年5月,阿里巴巴投资的街电应运而生。看到现代社会大家对手机的依赖,开始在各大商业区和店铺投放共享充电宝,这也是当时遇到“共享经济”热潮的一个领域。

所谓“共享经济”本身就很残酷。共享充电宝走的是当年单车共享的老路。最疯狂的时候,40天内做了11笔融资,近35家机构陆续涌入,融资总额12亿元。

在各路资本抨击“百团大战”、“烧钱”争夺市场,尾部企业相继倒闭后,头部共享充电宝企业的市场格局逐渐明朗,直到今年,“共享充电宝”行业终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2020年“三电一兽”营收已占据83.1%的市场,怪兽充电以34.4%的市场份额排名第一,行业格局基本确立。

2021年4月1日,怪兽充电正式登陆纳斯达克,成为“共享充电第一股”;同一天,街电和搜店正式合并,份额超越怪兽充电成为行业第一;小店在香港出来上市,美团宣布正式重金入市...

行业头部越来越集中,格局越来越清晰。似乎一切都在向好的方向发展,但危机却在隐秘的角落发酵。

首先,这个行业的企业对于上游的议价能力非常差。

共享充电宝必须放在人流密集的区域,如餐厅、夜店、酒店、景区、商场等。,但流量始终掌握在上游手中,所以他们选择与哪家共享充电宝公司合作是可以的,而且最终肯定会落在“盈利”二字上。

例如,从怪兽充电提交的招股书中可以看到,2020年怪兽充电实现营收28.094亿元,较19年增长38.9%,但净利润却从19年的1.66亿元下滑至20年的7540万元。

背后的原因是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进入热门商圈的销售成本大幅增加,包括入场费和佣金在内的费用约占设备收入的50%至70%。

比如2020年3月美团成立共享充电宝事业部,商家只需提供场所,无需支付任何押金,即可获得美团充电宝60%的收入份额。同时,消费者每使用一次,商家对美团点评的真实点击量就会增加一次。

可想而知,这对于工业企业来说是一种可怕的议价能力。

其次,这个行业的客户粘性特别弱。共享充电宝的公司大多将自己定位为“消费互联网科技”企业。

对于一个消费企业来说,客户粘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虑因素,最简单的就是回购率。

你会发现共享充电宝行业的客户基本没有回购的欲望。你无法控制他们的手机什么时候没电,也无法控制他们什么时候去哪里。就像等兔子一样,当客户的手机没电了,当他有这个需求的时候,就会想到在附近找一个共享充电宝。其实充电宝的区别不大。人们只是想在“刚好需要”的时候,在“附近”充一会儿电。

这里的延伸是这个行业没有品牌效应。

在极其相似的标准化透明机制中,客户几乎可以忽略细微的差距,人总是懒惰的。他不会找美团充电宝,也不会主动找怪兽充电宝,只要附近有能用的就行。

没有品牌优势,对下游就没有议价能力。

再一次,这个行业缺乏网络效应。

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说,网络效应是他们继续传播和成长的利器。

以淘宝为例,更多的客户会吸引更多的商家,更多的商家反过来也会吸引更多的客户,从而实现平台用户的指数级爆发。

但是这种效果在共享充电宝领域并不明显,因为没有品牌优势,而且是一次性出售。同时充电需求太少,两个人一起用一个充电宝就可以了,客户很难给平台带来新客户。

也就是说,这个行业的客户不会主动扩张,需要一个个积累...

最终行业意识到困难,天花板太低。

资本最终会回归利益,播种后完成“收获”是资本最关心的话题。

你会发现很难分享充电宝,收获流量。

目前共享充电宝已经遍布一二线城市,最近21年的4家企业几乎垄断了整个市场。没有蓝海拓宽增量空,剩下的就是红海里的相互厮杀,行业趋于饱和。

对于共享充电宝的公司来说,只有两种实现方式。第一种方式是为客户提价。比如西湖风景区的10元/小时最近就被热议,普通商场涨到3~4元/小时就屡遭投诉。很多人说他们将不再使用他们的充电宝。对于议价能力弱的公司来说,得罪消费者并不是合适的生意。

那么只能寻求流量转化为广告的突破口。

但并不是所有的流量都有转化为利润的价值。

核心问题是,对于一个手机没电着急的人来说,他扫码拿充电宝几秒钟,心里只有手机没电的事实,不会觉得我会买东西。

这个行业的客户群体太大,无法描绘,导致广告离客户太远,难以产生精准营销。

就像大概15年前刚出现的快递柜,大家都觉得不错,可以放很多广告。

其实快递柜并没有成为一个优秀的广告点,因为它离客户太远,“流量”和“商业价值”往往不成正比。

最终你会发现这个行业的利润空极其有限,未来的增长率也不会太高。

美股怪兽充电的趋势也反映了这一点。

综上所述,作为一条刚刚火了几年的赛道,其逻辑其实有点像滴滴,行业壁垒极低,客户粘性弱,上游议价能力低,下游碎片化,变现之路遥遥无期。

滴滴的好处是,人们在市场上实现了近90%的纯垄断,依靠绝对垄断,他们至少有一定的规模效应,然后他们有品牌优势。但是,如果你看滴滴连年亏损,你就能明白,没有技术壁垒,这个更糟糕的行业会发生什么。

在残酷的竞争中赚了大钱。

无法转化为持续贡献利润的又深又宽的护城河。

在我们的投资考虑中,这不是一个“好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