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格律检校 杜甫的《登高》 被誉为古今七律之冠 真是无法超越的格律样板

栏目:游戏 2021-09-19 13:35:25
分享到:

杜甫是中国古代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之一,被称为“诗圣”!他一生留下一千四百多首诗,经典无数,是中唐“新乐府诗”的引路人。唐代白居易一生推崇和实践杜甫的“现实主义”命题。诗人张借杜甫的诗和蜂蜜水喝,希望提高自己的诗歌修养;宋代,黄庭坚专攻杜甫诗歌,成为“江西诗派”;南宋宰相文天祥在狱中写了200集杜甫的《五言》。他说他想说的都是杜甫说的!

杜甫精通各种诗风,在绝句、律诗、古诗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对“五·七古”和“五·七律诗”的创作和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登高》这首诗是杜甫晚年写的。因其“炼字”与“对质”的高度,在景物中的情致,叠字的运用与略带夸张,以及强烈的个人感情而受到后世的高度赞扬。清代诗人杨伦称其为“杜集七言律诗之首”,明代诗评家胡应麟则认为其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

一、《登高》的创作背景

杜甫是湖北襄阳人,身世十分坎坷。虽然从小努力,但曾经“读万卷书”,最终得到了“文笔如神”的结果。然而,他连进士都没考上。直到四十三岁,杜甫才得到一个小官职,“曹参军率右后卫。”于是,同年爆发了“安史之乱”。

唐肃宗继位后,杜甫离开妻儿,前往王琴,却在半路被叛军俘虏。用了七八个月的时间才逃出来,找到了被封了“左拾遗”的唐肃宗,也就是劝他的“言官”。但长期得不到幸福,又因为尚书代人求情,被贬。于是他干脆辞掉工作,跑到成都,在朋友的帮助下建起了“草堂”。

杜甫在成都生活了五六年,他的朋友严武推荐他为“校部袁外郎”,所以世人称他为“杜工部”。然而,两年后,严武因病去世,杜甫在蜀中没有亲戚朋友。本来想带着家人回老家,结果赶上了洪水,最后变得又穷又病。公元770年冬天,我死在一艘船上。

《登高》写于大理二年,当时杜甫住在长江岸边。这时候,杜甫登上高台,听到疾风呼啸,猿猴怒吼送葬;再看落叶,不归之河的景象;想到贫穷、疾病和孤独,我忍不住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诗。

二、“攀登”精炼的词语与对抗

上行是一首有规律的诗。中国的常规诗更注重押韵和对仗。格律的限制,就像无形的枷锁,给诗人的诗歌带来了很大的限制。一首正规的诗写得好,不仅要有恰当的描写和抒情,还要符合格律的要求。

从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自由”来看,古代诗歌创作的“自由”大于绝句,而绝句创作的“自由”大于常规诗歌;两者都是律诗,五言律诗创作的“自由度”略大于七言律诗。所以杜甫的《登高》恰好是“最不自由”的七言诗。下面,我们将从这首诗的“对仗”来考察它,我们会发现它为什么敢被称为第一。

"在从广阔天空传来的狂风中,猿猴在呜咽,青青沙地的白鸟飞回来了。"全诗第一联,第一句第一个字“风”与第三个字“天”相对。第二句的第一个字“朱”与第三个字“沙”相对,然后第一句的“猿啸”与第二句的“鸟飞”相对。对峙整齐,细腻,世间罕见。而且表达的意思自然是连贯的。

看第二副对联的第三和第四句,“树叶像瀑布的浪花一样落下来”对“而我看着长河总是滚滚向前”。“没完没了”对“没完没了”,“沙沙”对“滚滚”。“我来三千里”中的“千里”和“百年”二字。悲伤的现在与秋天”和“与我百年的悲哀,我独自攀登这个高度”在接下来的第五和第六句中呼应了第三和第四句中的“无边无际”和“取之不尽”的话语。

从对仗的角度来审视杜甫的《七律》,我们可以看到,不仅句与句相对,而且句与句相对,对联与项链相对。和普通的常规诗,能够对质就很好了。

《登高》不仅对仗巧妙,押韵也下大功夫,充满了旋律之美。此外,图像宽阔,场景融合。就格律和诗性而言,它们配得上七律之首。

三、《登高》的悲剧美

《登高》的前四句都是山水,描绘了一幅长江秋景图的画卷。图中,风在吹,野猿在哭;沙鸥在江新的小岛上徘徊,不知道该呆在哪里。在萧索的孤独中,作者看到一条河流无情地向东流去,造成了天地的浩瀚和人生的悲凉。

至于杜甫写这首诗时的心情,我们可以参考他去年在国外写的一个夜晚。杜甫在诗中,月夜泛舟,是独自一人在高桅上。当时夜风凛冽,他却还在欣赏“群星垂叶萍”“明月奔涌大江”的波澜壮阔。然后,他终于明白了“名字是写出来的”这个道理。

他发现自己已经努力了半辈子,但他的才华仍然得不到世人的关注。仅此而已。老弱病残,你是什么样的军官?所以,他在结尾写道:“飞来飞去,飞来飞去,我像什么,不过是广阔天地里的一只沙鹬!."你看,我住在大江上,住在孤舟里,像欧一样不知何处落脚。

《登高》是《睡在夜里》的续集。杜甫当时就意识到,自己这辈子不可能再以文章出名了。你不能当官,因为衰老和疾病。再看到河上的景象,就不会像以前那样平和温柔了。因此,诗中的场景由“星辰落尽”“明月奔涌”变成了“风急”“天高”,情形也是“滚滚”“沙沙”的。因为他的病越来越严重,而且他自己也预感到时间不多了。

《登高》最后四句,从天地到长江,终于写回“一杯浊酒”,由大变小。最感性的其实是“千里”和“百年”。英里是距离,一百年是时间。万历和百年不是实际的距离和时间,而是一个统称,是一个更大的概念。

所以在这首诗中,“万历”其实相当于无限的“禹”,而“百年”则相当无限。这样,诗人在全诗中的“悲”“病”意象在时间上空上得到了极大的延展。这种强烈的情感,除了杜甫的诗之外,再也无法用其他语言准确描述了。

结论

杜甫《登高》之所以被称为古今七律之首,是因为他在对仗和押韵上远远超过了普通的七律,使每一句都正确,甚至每一个字都正确。这样一首七律诗,不仅是七律之冠,也是格律的典范。从这首诗的内涵来看,前半部分是关于风景的,后半部分是关于爱情的,使得场景交融。最后,一个小玻璃杯从壮丽的自然景色中写了回来。杜甫不仅是“诗圣”,也是写爱情的“情圣”。他诗中丰富的情感,除了杜甫的诗之外,再也无法用别的句子表达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