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装者之铁血特工 真实版《伪装者》:我党历史上唯一一个五重身份特工

栏目:国际 2021-09-19 12:38:23
分享到:

在电视剧《伪装者》中,男主角明楼不仅是汪伪政府的重要官员、军统特务,还是中共地下党的成员,这一具有三重身份的特务角色也成为这部电视剧最大的亮点。明楼的原型人物更厉害。他是一个多面的红色特工,有五个身份,分别是中共中央、军统、青帮、日伪和中共中央科特。这个人就是袁殊!

一个

进入中央特科

袁殊出生于湖北蕲春县一个没落的家庭,父亲袁小兰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年仅14岁的袁殊参加了上海轰轰烈烈的大罢工、大罢工、大游行。两年后,袁殊投身北伐。然而,蒋介石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进步青年遭到迫害。此时,袁殊对国民政府极为失望,立即退出国民党,返回上海。之后,袁殊移居日本学习新闻,在此期间他接触到一些进步思想。

1931年,年仅20岁的袁殊回到上海,主持创办《文学新闻》周刊,并担任“中国左翼文化总同盟”常委,积极向共产党靠拢。在此期间,袁殊不顾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政策和胁迫,率先在《文艺报》上披露了左联五君子被国民党杀害的消息。年纪轻轻,袁殊就有这样的勇气和气魄,这引起了潘汉年的注意。

潘汉年欣赏袁殊的足智多谋、胆识过人,因此希望将袁殊吸收进“中央特科”,成为一名情报官。潘汉年也承认,一旦加盟科特,他将“褪去一切色彩,成为一个灰色的人物。”这意味着袁殊应该停止苦心创办的《文学新闻》,退居二线,开始秘密工作。然而,袁殊没有犹豫。他只对潘汉年说了三个字:“我明白”。

潘汉年告诉袁殊,王子春以后会是他的单线联系人,遇到困难选择可以咨询王子春。随后,潘汉年向袁殊下达了“打入国民党高层,获取情报”的第一个任务

潘汉年

怎样才能打入国民党高层?想起了自己的表妹贾。正是在父亲的推荐下,贾进入黄埔军校,成为黄埔一期毕业生,后进入国民党,担任要职。于是,袁殊决定利用这段关系联系他许久未见的表弟,让他给他找份工作。在贾的撮合下,结识了上海市社会局局长、中央特务头子吴兴亚。

吴兴亚,湖北黄梅人,早年从湖北来到上海,得益于袁殊的父亲。正是在袁殊父亲的带领下,吴兴亚前往广州投奔陈立夫,事业蒸蒸日上。因此,吴兴亚非常感激袁殊的父亲。就这样,袁殊成功地踏进了中央委员会的大门。但是,光凭关系闯进中央是没有用的,要凭实力站稳脚跟。那么如何才能得到吴兴雅的重用呢?袁殊想,吴兴亚不是在打击学生运动和工潮吗?然后写一个关于这个的“工作意见”给他。

在这份“工作意见”中,袁殊没有提出任何具体的行动方案,但对质工整,文采横溢,遣词造句都很合吴兴雅的心意,这让吴兴雅很高兴,直接拿着这篇文章向上级汇报邀功。不久,吴兴亚让袁殊加入他的秘密情报组织“甘社”。

为了方便涉外工作,他还安排袁殊在新声通讯社当记者。此外,袁殊有在日本留学的经历,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因此受到高度重视,经常有机会出席南京政府和日本领事馆的新闻发布会。在这些会议上,袁殊得到有价值的内幕消息后,总是尽快发回中央特科。

2

兼职“三重代理”

1938年4月,日本在中国成立了一个专门的间谍情报机构,由驻上海总领事馆副总领事岩井英一领导,名为“岩井大厦”。燕京府的活动可以概括为政治、情报、文化、武装四个方面。四个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岩井大厦”的四栋楼里工作,相互交流。

此时的袁殊,在中学时代就风生水起,他的身份和才华被岩井坊的掌门人岩井英看到了。岩井英一多年来一直从事情报工作。在他看来,在收集中国情报方面,他认为中国人比日本人有独特的优势。于是,他把注意力转向了在华中地区很受欢迎的袁殊。

在岩井英一的有意接近下,袁殊慢慢地了解了他。不久后,岩井英一向袁殊提议,每月给他200元的“通讯费”,但这笔钱实际上是“通讯费”,这实际上是日本人与袁殊“购买情报”的钱。袁殊立即向他在科特中部的联络人报告了这件事。由于这是一个打入日本特务机关的绝佳机会,科特中央立即同意进行交易。

然后,他象征性地向他在中通的老板吴兴亚汇报了这件事。一想到可以在岩井府摆“棋子”,他就高兴,满口答应下来。就这样,红色特工袁殊成了在国共两党特务机关兼职的“三重间谍”。

此后,袁殊不断向中央特科提供国共两党情报。而且他还选择性地把日本情报的一部分告诉了吴兴亚。由于这些消息的准确来源和及时传递,袁殊在中央委员会中的地位也有所上升。一时之间,袁殊成了上海的红人,甚至青帮也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青帮

加入青帮

1934年5月,一个叫袁殊的特殊朋友。这个人叫,是上海青帮老大黄的徒弟。他告诉袁殊,曹公公要收他的徒弟,就请袁殊来了。电话里提到的“曹牢头”是“大世代”中资历比青帮黄、杜高的老曹。

也就是说,如果你能成为曹的关门弟子,那就意味着你在青帮的资历相当于黄了。仪式当天,袁殊和其他新学徒一样,穿长衫,翻白袖口,踩白绿帮布鞋,进入曹的香堂。

拜曹为师后,与黄、杜平起平坐,是青帮众多弟子面前的“前辈班底”。在这之后,袁殊的身上被蒙上了黑帮的保护色,这使得获取情报更加有利。

身份暴露

正当袁殊的工作如鱼得水的时候,意外发生了。原来,不久前,戴笠的军事湖北站逮捕了一个名叫关的共产党员。面对军统的威逼利诱,关叛变投党,带领军统人民诱捕海陆空交通警察。根据陆海防务的供述,军统迅速抓获共产国际中国总支部负责人沃尔顿。

但是这个沃尔顿在受审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一句话,甚至没有回答他的名字、年龄和国籍。军统见他不说话,就打算从其他方面找出路。然而,在繁忙的工作后,他们发现这名外国人没有携带任何文件或信息来证明他的身份。这是军统局从未遇到过的怪事!因为“西方人”的意思是“外国人”,这个外国人被军事系统称为“奇怪的西方人”。

这个让戴阿利头疼的“奇怪的西方人”,名叫约瑟夫·沃尔顿,本名劳伦斯,隶属苏联红军情报部。而袁殊属于科特中部,他的身份是高度机密。那么,这个陌生的外国人是如何涉足袁殊的呢?原来沃顿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有东西。经过仔细查找,军统局的特工在这个笔记本里找到了袁殊的联系方式!

因此,军事间谍立即派人逮捕了袁殊。但袁殊此时也对张耳和尚感到不解。因为他根本不了解沃顿。原来,不久前,袁殊与潘汉年安排的联络人失联后,请夏衍与中共联络,夏衍则将袁殊的亲笔信交给当时在沪的科特首长蔡书厚。

这时,蔡书厚已经去共产国际远东情报局工作了。他认为远东情报局需要像袁殊这样的人才,于是为袁殊安排了一个新的在线连接器。就这样,袁殊成为了共产国际远东局的一名情报官员,陆海防务就是他的新情报组织。

但是陆海防御已经投奔了敌人。为了保护自己,他把知道的都告诉了。无奈之下,袁殊不得不承认自己为共产党工作。但他在交代材料中只写了这么两句话:“希望蒋先生正视抗日事实,把国家正义放在第一位。”除此之外,没有其他的话。

线索在袁殊这里断了,戴笠只好结案。袁殊被判处两年半监禁,并被送往他的家乡湖北服刑。袁殊的父亲袁小兰当时在国民党上海办事处担任要职。袁小兰得知袁殊被拘留的消息后,不顾陈立夫的重病,去找他求情。因为陈立夫的面子,戴笠只把袁殊留在自省医院住了8个月,然后保释了他。

1935年8月,袁殊因“神秘西方人案”被监禁。八个月后,尽管袁殊从监狱中被释放,他还是被军事人员包围了。在这种情况下,袁殊决定以留学的名义逃往日本。去日本后,袁殊进入早稻田大学学习历史。然而,如果他想安静地阅读,他还是洗不干净。因为,日本特务头子岩井英一此时也回国了。当他得知袁殊在日本时,他主动约他出去。

在岩井眼里,虽然袁殊与“奇怪的西方人”案有关,但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所以他提议支持袁殊学习,并为他提供各种照顾。在此期间,袁殊把他在日本的所见所闻写成小册子,把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一张日本军事地图撕成几页,夹在旧书旧报之中。就等机会回国,交给党组织发挥作用。

戴笠再次任命

1937年,日本掀起排华高潮,袁殊和大批留日学生被遣送回国。4月,袁殊乘坐日本客轮朝日丸号从横滨抵达上海。一回国,袁殊就找到了领导中共上海临时工作的中共中央特委,并表达了恢复组织关系的愿望。

此时,潘汉年已经回到上海,担任中共上海办事处主任。两人见面后,潘汉年表示,未来会是袁殊的单线联系人。组织关系恢复后,袁殊又开始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做新闻工作。一方面,他为郭沫若和夏衍的《王久日报》工作,另一方面,他以英国人的名义创办了《翻译报》,以便从外国通讯社获得有价值的消息。

不久,卢沟桥事变爆发,抗日战争全面打响。就在这个时候,一位重量级人物突然来拜访袁殊。这个人就是军统特务头子,也是袁殊的宿敌——戴笠。戴笠的访问不超过三分钟,没有透露任何细节。他说:“明天早上9点来找我。”。

虽然这很短,但袁殊知道这很重要,他立即向潘汉年汇报。潘汉年分析,戴笠希望袁殊为他工作。他认为这个机会非常难得,便要求袁殊借此机会打入军统。与此同时,潘汉年还告诉袁殊借此机会向戴笠提出释放沃尔顿的“奇怪的西方人”案。

接到指示后,袁殊第二天如约去见戴笠。见到袁殊,戴笠直接问道:“你现在靠什么生活?”袁殊回答说:“我靠妻子生活。”这是袁殊一大早的想法,相当于变相告诉戴笠他要找工作。果然,戴笠马上说:“那你就给我干活。一个月给你300块够吗?”

袁殊立即回答,并提出释放沃尔顿。戴笠毫不犹豫地立即同意了。戴笠还承诺,只要袁殊答应自己两个要求,一个是收集日本情报,另一个是不管未来时局如何变化都要留在上海。只要袁殊答应,戴笠就可以让袁殊成为国民党军统的少将。这两个条件对袁殊来说当然不难,于是袁殊进入军统,被任命为上海国际情报局少将处处长。

然而,戴笠早在“奇怪的西方人案”中就知道袁殊与共产党有联系。他为什么敢请袁殊为自己工作?原来,戴笠对袁殊的真实身份不是很清楚。由于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袁殊是共产党员,戴笠觉得袁殊只是一个靠打探情报为生的情报贩子。所以我才敢这么重用他。

作为一名前记者、编辑、戏剧、报纸和杂志的作者,袁殊向戴笠申请资金,以组织出版物,为封面活动提供便利。不久,《国际编译学会》和《杂志》两本刊物在上海出版。《杂志》不谈政治,只谈文化,成为张爱玲、周作人等当时上海许多学者的主要刊物,而“国际编译社”则追求“纯客观”的报道,多翻译、编辑外国新闻。袁殊是经营这两种出版物的出版社的社长。在国际翻译服务机构的帮助下,袁殊经常与驻上海的领事馆联系,驻上海的日本主要报纸的记者也经常为该出版物撰稿。

袁殊将把在日本收集到的情报经过挑选后传递给军事系统。因此,袁殊获得了戴笠更多的信任,在军统中站稳了脚跟。与此同时,袁殊还通过潘汉年将有关日本和军事制度的情报送到延安。通过这些渠道,袁殊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信息,而且越来越准确。

炸毁日本兵工厂

1937年底,中日战争形势更加紧张。12月中旬,潘汉年撤离香港,戴笠准备离开。临走前,他向袁殊解释了一项新任务。戴笠要求袁殊在上海成立一个秘密的特别行动小组。这个特别行动小组的任务是打击汉奸,骚扰日军后方。

直接参与抗日行动对袁殊来说当然是一件受欢迎的事情,但是在他被复活之后,他犯了一个错误,因为这个行动小组从事爆破和暗杀,而他从来没有这样做过。专业的事情还是得由专业的人来做,所以袁殊找到了一个非常合适的人选。

此人叫王亚樵,是当时铁血反奸团的团长,素有“刺杀大王”之称。在他的指挥下,有一个叫王铁民的人,他一直跟随王亚樵,参与了许多震惊中外的暗杀行动。通过王铁民,袁殊迅速组织了抗日专项行动队。

1937年12月13日,日军攻占南京后,残酷的大屠杀开始了。消息传到上海,大怒,袁殊决心给日军增色。经过几次讨论,袁殊和王铁民决定炸毁当时位于虹口的日本海军军火仓库。

日本海军武器仓库位于本田纱厂的后院。袁殊和王铁民伪装成棉纺厂的工人,潜入棉纺厂侦察地形。他们发现棉纺厂和兵工厂之间有一堵高墙,墙上有电网。唯一的入口和出口由警卫看守,进出必须出示特别通行证。我怎么进去?袁殊派人侦察后,发现只有一个中国人是厨师,可以自由出入。于是袁殊派王铁民去扮黄包车夫,以帮买菜为名,上前和伙夫搭讪。从长远来看,王铁民认识了厨师。

经过半年的准备,袁殊决定采取行动。他把准备好的定时炸药递给王铁民。王铁民把炸药藏在伙夫的菜篮里,伙夫带进仓库。为了防止事件发生后无辜的厨师受到牵连,他们还告诉厨师们“晚上出去相亲”。直到深夜,一声巨响引爆了日本海军仓库,熊熊大火划破夜空空。看到军火库被成功炸毁后,袁殊立即要求王铁民把厨师们送回家乡。

这一行动给日寇的嚣张气焰以沉重打击,上海人民无不拍手称快。事后,日本人始终无法查明真相,只好宣称:“这起不幸事件是内部人员不小心引燃汽油造成的。”远在重庆的戴笠听说后,重赏袁术,甚至叫袁殊去参加军统局的骨干会议。1939年5月,国民党军统局骨干会议在香港召开。袁殊趁机在香港见到了潘汉年,并向潘汉年汇报了自己的工作。

反强奸行动

离开香港前,戴笠还单独召见了袁殊,布置了新的任务。这个新任务甚至比炸毁日本海军军火库还要危险!那就是刺杀汪伪特工总部负责人。

李士群,1905年出生,浙江遂昌人。李士群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就读于上海美术学院和上海大学。1927年,李士群从上海大学毕业后,前往苏联留学。第二年,李士群从东方大学回国,在文淑通讯社当记者。在此期间,李士群利用职务之便从事地下活动。

1932年,李士群被国民党中央特工逮捕,因不堪忍受严刑拷打,成为国民党情报局的一员。李士群被中央释放后,一直在为中央收集情报,因为地下党员不知道李士群已经叛变,李士群也试图隐瞒与他有联系的地下党员。

抗战爆发后,一直潜伏在南京,与日本间谍勾结成立臭名昭著的“76号”,为汪伪政府效力。在“76号”上,李士群残酷迫害抗日军民,也摧残了国共两党在沪宁的特务组织。当时的军事首领戴笠非常恨他,以至于他叫袁殊除掉他!

接到任务后,袁殊开始计划除掉李士群。这一次,他决定像炸掉日本兵工厂一样炸掉汪伪76号特工总部。由于袁殊和李士群之前有交情,所以他特意找了个理由去李士群游玩,在游玩中偷偷记下了76号的地形,回家后画了一张详细的图纸。

这一次,袁殊计划安排王铁民从76号后面的菜地里挖一条隧道,然后用烈性炸药埋起来,这样只要炸药一引爆,就能把“76号魔窟”炸个底朝天。然而,就在隧道被挖好准备埋炸药后,时任上海军区首长的王天木叛逃并讲述了袁殊计划的全部经过。李士群立即带人去逮捕袁殊。

被带到76号后,王的傀儡特务丁默村主张杀了他,想留使用。然而,无论李士群对袁殊有多恐吓,袁殊都坚决拒绝了。所以李士群不得不想出一个杀手——日本人威胁他。但是当袁殊听到李士群说日本人不害怕,而是相当放松的时候,甚至提出要见一个日本人——岩井英一。

这让李士群很震惊,他当然知道岩井英一是日本外务省在上海的特务头子。在袁殊和岩井关系不清的情况下,李士群不得不安排他洗澡、斟酒,并派人通知袁殊的妻子马景星去换衣服。在妻子送衣服的时候,袁殊暗示她会去找潘汉年。得知情况后,潘汉年告诉马景星:叫岩井去救人。

岩井英一得知情况后,立即致电李士群释放,并派人将袁殊从76号接回家中,岩井英一为什么要救袁殊?岩井英一领导的“岩井大厦”是当时日本在上海的情报机构。当“岩井大厦”刚刚建立时,岩井英一急需招募中国人来充当自己的情报人员。因为袁殊懂日语,在中国有广泛的人脉,岩井英一提议袁殊领导这个组织,所以袁殊自然成了“日本人”。然而,这样一来,袁殊不是公开承认自己是“叛徒”吗?为什么中央特科和军统对这件事视而不见?

原来,早在岩井的邀请下,袁殊就问过潘汉年。反复权衡后,潘汉年决定从军,让袁殊“配合”岩井作为“军事指挥官”打入傀儡当局获取情报。而戴笠恰恰有着同样的需求,所以袁殊在科特中央和军统的“默许”下为日本人“办事”。

起初,岩井英一还对袁殊心存戒心,所以当袁殊外出时,总有日本特工跟着他。为了安全,袁殊经常去福州路的“红灯区”上班。在了解了袁殊的“浪漫”态度后,岩井英一终于打消了他的顾虑。

不用公文包传递信息

自从红色特工袁殊进入日本人在中国建立的情报机构岩井大厦后,袁殊直接接触到了许多日本机密信息。为了不引起怀疑,袁殊从不把公文包带进带出。所有的信息内容和日本人、特种兵的名字都是靠他超人的记忆力写在脑子里,回国后分别抄给潘汉年和戴笠。

1939年11月,一篇由闫军光署名的文章在上海和东京的主要报刊上发表,题为《论亚洲的发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文章中“中日友好”被广泛宣传,这个闫军光就是袁殊。岩井英一对这篇文章非常满意。他任命袁殊发起“兴亚建国运动”,甚至让袁殊主持岩井府的情报工作。袁殊有机会主持岩井大厦后,应潘汉年的要求,他作为中间派民主党人被介绍给岩井英一,潘汉年也是科特中央,成为岩井大厦的高级顾问。

之后,在袁殊和潘汉年的安排下,除了少数无足轻重的职位外,燕京大厦的其他职位都被中共地下党组织成员掌握。表面上看,袁殊还在大张旗鼓地为日本人服务,但私下里,他却在岩井大厦设立了一个秘密电台,经常在深夜将获得的信息发送到延安。这些电报为党中央了解国际战略形势、作出战略部署提供了重要帮助。

由于他们的出色表现,袁殊等人作为“建筑运动”的代表,被外务省安排访问日本,期间还受到了裕仁天皇的接见和表彰。然而,“兴亚郭健运动”发起不到一年,汪精卫就认为这一运动对自己构成威胁,向日方提出抗议。最后,岩井同意解散“兴亚建国运动”,条件是等人加入汪伪政权担任要职。

这样,虽然“兴亚建国运动”结束了,但袁殊成功地加入了汪精卫政府的中央委员会,担任执行委员,还担任了中宣部副部长,因此可以参加中央政治委员会。加入汪伪政府担任要职,为获取情报提供了更大的便利。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战争爆发。25日,1万多名驻香港英军在日军的进攻和炮击下升起白旗,香港沦陷。与此同时,袁殊得到消息称,汪伪政府的几个关键人物已经飞往香港,引诱和争取滞留在香港的知名人士与南京的汪伪政府合作。潘汉年还接到周恩来的紧急电报,要求他紧急转移滞留在港的进步人士。袁殊和潘汉年找到了岩井英一,理由是他们想把在香港的同事调回来,以增强上海的实力。

当然,岩井英一没有怀疑他,并立即发放了大量通行证。袁殊和潘汉年利用这些通行证撤退和疏散了800多名各界人士,包括宋庆龄、何香凝、刘亚子等爱国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

1945年8月14日,日本天皇发布停战诏书,宣布无条件投降。16日,南京中央伪政府垮台。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的国民党官员开始争夺敌人的生产,赚“胜利的钱”。袁殊迅速和翁刘聪等人聚集了10余个单位价值近1000万元的属于岩井府的财产,避过国民党接管人的侦察,交给了地下党。而岩井大厦的一栋房子,以及印刷厂的厂房、机器和设备,都交给了《新华日报》使用。

处理完这些事情,袁殊立即按照组织的指示秘密撤离到解放区。之后,袁殊改名为曾大斋,在中共“特工之王”李克农的带领下,继续为党和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虽然袁殊一生没有扛过枪上马,他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但十几年来,他每天都生活在刀剑的阴影下。随着身份的变迁和时代的变迁,袁殊在乱世中坚守本心,将自己的一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和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