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概念 教育的概念

栏目:民生 2021-09-19 13:36:37
分享到:

教育是以知识为工具,教会他人思考的过程。思考如何利用自己所拥有的创造更高的社会财富,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进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的实践活动。那么,什么是教育?这是教育学要研究的重要理论问题,也是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的问题。在《江西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教育概念考试中心,还要求考生掌握教育的日常用法、词源和定义。为了方便考生备考,江西教师招聘考试网小编整理了一份关于教育理念的相关知识。具体内容如下:

教育 教育

一,日常使用教育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使用“教育”这个词。这些用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教育”作为一个过程,表现了一个深刻的思想变化过程,比如《我从这部电影中接受了深刻的教育》中的“教育”;一种是以“教育”为方法,比如《你的孩子真有出息,你怎么教育》中的“教育”;另一类是作为社会制度的“教育”,如“教育是振兴地方经济的基础”。对于未来的教育者来说,仅有一个感性的教育概念是远远不够的。

二、教育的词源

由于教育本身的不断发展,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也在不断加深,所以教育的意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教”和“学”这两个词一般被认为是教育的词源。在甲骨文和金文中,“教”的意思是“教”,下半部分表示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左下部分表示作为教学内容的占卜活动,右下部分表示手,右上部分表示鞭子或棍棒,是教学的过程和手段。整个词就像有人拿着鞭子督促孩子学习;“学”的意思是“学习”,左上右上表示两只手,中上表示占卜活动,中上表示学习的场所——房间,下半部分表示孩子,全字表示孩子在屋里学习相关知识。“教”和“学”从不同的角度描述教育。从字面上看,“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孟子》的“得天下之才而育之,得三乐”一句中。《说文解字》说:“教者,上之所为,下之所为”,以及“育子养子使之善”。但是在古代汉语中,人们很少把这两个词作为一个词来使用。先秦古籍中,大多只使用“教”字。比如《中庸》说“修道即教”,“荀子修身”说“对祖先好者即教”,“学志”,说“教者亦善者必救其失”。这里很多伴随着“教”的词,大多是“学”,经常用“学”来谈“教”或“教”。比如中国古代最早的教育描述的是“学志”,但实际上是“教志”或“教育论”,清末设立的“司”就是“教育部”。19世纪末20世纪初,汉语中“教育”一词取代了“教”和“学”。

对西方文化背景下教育的词源研究表明,英语、法语和德语中的教育一词是从拉丁语“educare”演变而来的,拉丁语“educare”的意思是“派生”。由此可见,西方语言中的“教育”一词,是指引导受教育者的内在事物。具体来说,教育是通过适当的方式、方法、途径和媒介,引导受教育者内在的天赋、禀赋、能力、智慧和美德的一种人类社会实践。

三、“教育”的定义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与其他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与人类其他社会活动相比,教育是有意识的,其直接目标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通常分为广义和狭义。

广义的教育是指一切有目的地提高人的知识技能,提高人的认知能力,影响人的思想道德,增强人的体质,完善人的人格的活动。教育的广义定义包括学校教育和各种校外教育,其形式包括有组织与无组织、有计划与无计划、系统与非系统、外部灌输与自我完善。比如课堂教学、阅读书刊、看电影电视剧、听报道、千里旅行。

狭义的教育特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在特定的教育场所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使其身心向社会期待的方向发展。学校教育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后出现的一种教育形式,涵盖了各个时代、各个国家的所有学校教育。与广义的教育相比,学校教育具有明显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特征。与“学校教育”并列的均等概念包括“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

中国有句话:十年树木,百年耕耘,彰显教育的根本价值,即为国家提供信仰崇高、道德高尚、诚实守法、技艺精湛、博学多才的人才,为国家、为家、为社会创造科学知识和物质财富,从而促进经济增长、国家繁荣和世界和平与人类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