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生产资料仍然匮乏,能够“补充营养、治愈疾病”的保健品开始流行。中华鳖精、红桃K、飞龙、太阳神、李昂一号、505沈工袁琪包、褪黑素等一大批品牌涌现。依靠低成本、高投入的营销投入,很多人赚到了第一桶金,也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新富人群。
其中最著名的两个人是吴炳新,他有三种口服液,另一个是史玉柱,他现在相当有名。
与史玉柱相比,吴炳新是最具传奇色彩的保健品企业家。短短三年,朱三集团年销售额高达80亿元,员工近16万人,营销网络几乎达到中国邮政的水平。许多企业不得不采用吴炳新独创的营销技巧。
在史玉柱做褪黑素之前,他还专程去吴炳新“取经”。
然而,这样一个庞大的保健品帝国在达到顶峰两年后就崩溃了,这成为中国营销史上最热门的事件。
挖掘保健品的第一桶金
朱三集团的创始人是吴炳新和吴四伟。吴敏欣是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长大的。他5岁失去了父亲,6岁失去了母亲。八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他和大哥活了下来。从懂事的那一刻起,我吃了一百顿饭,受尽了人间的温暖和温暖。我11岁上小学,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然而,吴炳新是聪明和有动力的。他先是在村里当会计,后来被分配到矿务局当光荣工,后来又在矿务局和工厂当会计、党务、教育。换句话说,他们被轮换到关键岗位,培养了全面的技能。
然而,吴炳新非常了解洞察政策。1987年,他开始收购包头当地国有企业,经营糕点厂和小商场。
1987年,吴炳新、吴四伟和他的儿子搬到安徽。他们很快发现市场上有一款名为851号的保健品在促销,于是他们成为了851号的代理商,同时他们也代表了新推出的1号李昂公司。通过经营保健品,吴父子赚到了真正的第一桶金,在保健品行业找到了丰厚的利润。
与吴炳新相比,吴四伟其实在营销方面更有天赋。吴四伟只身赴南京作战,两年内实现了仅排名第一的1亿元销售额。并另起炉灶,生产和销售山寨版安立一号,名为凯拉口服液。
因此,为了“打下来”的只有一个,吴四伟开发了“软攻、读者来信、医生见证、研发故事”等各种手法,逐渐将只有一个踢出南京市场,这些手法后来成为朱三口服液常见的营销技巧。
然而,吴四伟别无选择,只能离开南京,回到山东和吴炳新相聚。两个人在一起,就这样三株口服液诞生了,至于成分,至今还是个谜。
五大营销技能3年赚80亿元
保健品是一个成本极低但对营销技巧要求很高的行业。1994年吴父子创立口服液后,凭借极其巧妙的广告策略,短短三年间跻身于deus ex数十家保健品厂商之列,1996年实现销售额80亿。那么,他是怎么做到的呢?
首先,三家公司开创了将企业宣传视频放在电视上的原创模式,在非黄金时段,频繁在当地一些小电视台播放10分钟以上的三组宣传视频,打出“高端大气优越”的字样和宏大的企业愿景,试图“触动”中国亿万消费者。
其次,与报纸合作,要软而不硬。换句话说,就是把三种口服液的优点写进新闻里,和正常的媒体报道一样,而不是直接把广告页发出去宣传三种口服液。让读者误以为三株的质量是媒体肯定的。与此同时,朱三还产生了大量的“读者来信”,这些信件也发表在报纸和杂志上。
第三,邀请一批医生到各处穴位,开展所谓的“专家义诊”,免费看病,但这些专家和医生说会推荐买三种口服液喝。
四是用“一把刷子”打开中国广阔的农村市场,把三厂的市场扎根在农村,成为三厂最重要的收入保障。为了让朱三口服液的信息到达中国农村市场的消费者手中,吴炳新创建了四级农村销售体系,人员安排从地级市到县、镇、村。农村宣传员有一桶漆和一把刷子,这是中国农村第一个墙绘广告的例子。到目前为止,仍然有大量的企业遵循这三种墙绘广告模式。
第五点是搞所谓的“利益共同体”,搞与当地卫生站和一些医疗监管部门的私人关系,为自己的事业铺路。
短短三年,朱三集团实现销售额80亿,建立了640家子公司、2200个办事处、13500个工作站和157000名销售人员。吴炳新甚至放出豪言:“除了中国邮政网,谁有我的网?”
结局
然而,朱三集团并没有像吴炳新预测的那样以几何级数增长。1996年后,形势急转直下。原因是湖南常德退休船工陈百顺买了10瓶朱三口服液,喝了第八瓶就死了。
结果,朱三集团被陈百顺的家人起诉。之后,剩下的两瓶口服液被送到中国国家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进行检验。但口服液中未发现双歧杆菌,对小鼠毒性试验阳性,产品不合格。最后,法院裁定朱三集团败诉。
于是,“八瓶三株喝死一个老人”的消息传遍全国,成为三株倒台的导火索。三家工厂的月销售额从几个亿迅速下降到100万元,开始亏损,停工,大规模裁员。
戏剧性的是,1999年4月,三头山猪二审胜诉,法院判决老人死亡无明显证据,中日友好医院鉴定三种口服液安全无毒。然而,朱三集团公司没能挺过1999年。
结局
随着朱三集团“八瓶三株喝死一个老人”事件的发生,中国保健品行业的市场信任一夜之间崩塌,中国人不再有过去对保健品的信任。从那以后,中国医疗保健行业没有人复制过这样的辉煌。
虽然2000年后,朱三集团再次进入市场,推出益生菌等产品,但与1996年相比,远非辉煌。朱三的倒台也给很多企业敲响了警钟:只靠吹嘘宣传搞人海战术,而不在产品上下功夫,绝对不远。
你还记得三种口服液吗?说说你和朱三口服液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