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的倒数第二年,英国著名生物学家李约瑟来到中国贵州。
这一年,中国土地上的战争还没有烧完,日军还在到处进攻城市。中国的土地充满了战争的危险。
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在中国做什么?
与中国科学界交流。
当时中国有科学吗?
许多外国人认为中国没有科学,所以当李约瑟准备来中国时,他的一些朋友劝他说,去中国寻找科学是徒劳的。
原因是他们认为中国人只剪了几十年的辫子,他们是一个没有科学的国家,你去了也只是徒劳。
然而,李约瑟仍然果断地随英国代表团踏上了中国之路。他认为,未经亲自验证的东西没有资格否认它的存在。
中国是否有科学,我们要自己去看。
那一年,李约瑟和他的团队来到中国贵州,几个月后,他结束了中国之行。
回到英国后,他立即写了一篇题为《贵州和广西的科学》的文章,发表在《英国科学院学报》上。
李约瑟对中国之行满意吗?他在中国发现中国科学了吗?
我们来看看李约瑟当时写的文章中的一段感情话:
“遵义以东75公里的湄潭,是浙江大学的科学活动中心。在那里,不仅有世界一流的气体意象派和地理学家朱克真,还有世界一流的数学家陈和苏,以及世界一流的原子物理学家和王。它们是中国科学事业的希望。”
是的,在中国那一年,在贵州的群山之中,活跃着一批当时中国最杰出的科学家。
时间应该从1937年开始,当时日军全面侵华,然后一路入侵,接连攻占华北各大城市和东南沿海。
大量的大学和研究机构开始向西南地区迁移。
除了著名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往西南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之外,其他像浙江大学这样的大学也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迁往西南。
李约瑟当时对浙江大学的评价是:“它是东方的剑桥。”
可见,李约瑟对浙江大学的评价很高。但他可能没有想到,8年前的浙江大学只是一所万不得已的大学,在国内还远没有被命名。
那么浙江大学是如何从一所最后的学校变成中国顶尖大学的呢?
时间线应该追溯到郭仁元先生担任浙江大学校长的那一年。
郭仁元先生是著名的心理学家,但在担任浙大校长后,他的管理风格没有很好地利用心理学,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状况。
他在浙江大学实行军事化管理,对学生的要求只是“严格”。
他有多严格?
比如不允许学生在校谈恋爱甚至离校,引起了学生的反感和不满。
为此,郭仁元先生不得不在学生的抗议下突然离开学校。
这时,浙大失去了校长,又因为学生开除校长,浙大成了烫手山芋。
那么,谁来接任浙江大学校长一职就成了一个必须马上解决的问题。
浙江大学适合谁?
当时的教育部终于想到了竺可桢先生。
朱克真先生是谁?
他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气象学家。
当竺可桢先生接到浙江大学校长的任命时,他的内心是拒绝的,因为当时他正在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他的梦想是在全国建立数百个气象观测站。
第二点:当时浙江大学虽然是国立大学,但师资力量只是当地的二流大学,学生开除校长的风波还没有平息。
然而,虽然朱克真先生一开始拒绝了这个任命,但他后来认为这毕竟是他家乡的大学。对家乡心存感激的朱克真,放下了现在的梦想,投身教育系统。
这是13年。
朱克真先生上任浙江大学后,面对的浙江大学是一所破败的大学。最重要的教学力量可以说是可怕的。不仅很多院系没有老师教,教授还不断辞职。
那么问题就很明显了。竺可桢先生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如何邀请有实力的老师来浙大任教。
竺可桢先生首先想到的是哈佛大学的胡老师。
胡先生是当时中国著名的物理学家,也是中国X射线研究的领军人物。
当时胡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的物理学教授,朱克真先生亲自赶赴上海交通大学。竺可桢先生很直接,浙大需要他。
当时交大满是问号:浙江大学需要胡吗?交大不需要吗?
交大非常需要胡先生。胡傅钢先生是交大的金字招牌。为什么人们要因为你的话而放人?
竺可桢先生没那么在意。他留在交大,天天问。一年借不到,可以借六个月。如果他六个月不能借,他可以借两个月。
就这样,在竺可桢先生的再三要求下,交大真的没有别的办法了。大家对中国教育都是兢兢业业的,交大物理系师资力量雄厚,最终同意将胡先生借给浙江大学一段时间。
当然,竺可桢先生借了十三年。
也就是说,通过这种方式,竺可桢先生先后邀请了很多当代人到浙江大学任教,比如国学大师马一浮。
马一浮先生以他冷漠的耿介而闻名。蔡培源在北大时,请他教书。
他回答:北大学生想听我的课,所以来找我咨询。
言下之意是:我对北大不感兴趣。学生喜欢我的教学,可以来找我,但是让我去北大而不是去。
当竺可桢先生向他发出邀请时,他自然是果断拒绝了,但竺可桢先生并没有放弃,他仍然坚持真诚地邀请他去浙大!
当时,浙江大学的一位老师提醒朱克真:“马一浮好孤独,即使你邀请他,也只是个麻烦。”
但竺可桢先生说:“马一浮真的很有才华,所以孤傲根本不是什么大问题。”
马一浮先生最终同意来浙大当国学教授,竺可桢先生破例为他安排了浙大最好的房子,给他最好的教学环境。
正是他尊师重道的行为,让当时的许多中国学者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此后,梅光迪先生、先生、王先生等30多位著名学者来浙大任教。
这些学者把浙江大学拖到了“东方剑桥”的路上。
浙江大学在拥有了高素质的教师之后,开始逐渐稳定下来。这时,朱克真先生本可以退休,继续实现他的气象梦想。
但到了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日军逼近杭州,沿海城市的大学也迁入了岿然不动的地区。
在竺可桢先生的带领下,浙江大学西迁江西太和。
然后,1938年,他带领学校迁往广西宜山。。
1939年冬,敌人入侵广西,朱克真带领学校再次迁往黔北。
然后在1940年搬到遵义。
在这样一场动荡的战争中,竺可桢先生管理下的浙大学风并没有被破坏,反而越来越积极,师资力量越来越强。最重要的是当时浙江大学诞生了大量的中国科研成果。
如王的中微子研究,的相对论,贝的细胞重建研究,罗宗洛的植物生理学微量元素研究,谭的遗传学研究等。,都属于当时科学前沿的伟大成就。
因此,英国生物学家李约瑟看到这种浙大才佩服——这就是东方的剑桥!
而这一切都离不开朱克真。
在竺可桢先生的带领下,浙江大学之前只有文理、农工3个学院下的16个系,成为文理农工法医师范7个学院下的27个系的一流大学。
竺可桢先生塑造了浙大的精神内核,埋下了浙大在新世纪重新崛起的种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