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诗集,品味诗意人生
诗歌微舒
诗歌微舒
古典诗歌中的月亮意象
月亮是古今诗人最喜爱的诗歌意象之一,经常出现在古典诗歌作品中。为什么很多诗人对“月”这个意象情有独钟?月亮意象与诗歌意境有什么关系?苏轼《水调歌头》唱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愁云惨雾,古难尽。”“月”的意象承载着诗人悲欢离合的主观感受。
一、悲伤——永恒与无常
“山被故国包围,潮打空城市寂寞。淮水东临旧月,夜亦有女壁来”。刘禹锡在“石头城”的秦淮河边停下来,仰望天空。《老月》中的一个弯,引起了诗人对历史的感叹和缅怀,他的情感也依附于此。作为历史的见证者,月亮阴晴圆缺,循环不变,月亮在诗人眼中是“永恒”的;石头镇曾经繁华,如今萧条,可谓“无常”。在永恒与无常的鲜明对比中,在历史与现实的梦幻交错中,诗人情不自禁地感到悲凉。
李煜说:“春花秋月是什么时候,你对过去了解多少?”昨晚,小楼又偏东了,故国不忍回望月亮。“世事无常,如梦如幻。金陵,这个曾经载歌载舞,雕梁画栋的故国,只能在回忆中重现——所谓无常;而春花秋月永不变——所谓永恒。春花秋月的美景只能带出国破国亡,君为阶下囚的悲哀。
张撰《谁第一次在河堤上看到月亮,又是什么时候江月开始的》在提问中,他引出了“生生世世无穷,江悦只是年年相似”的悲哀。虽然“月”一年比一年相似,“人”一年比一年不同。人生就像历史长河中稍纵即逝的浪花,短暂而渺小,而明月和宇宙才是伟大而永恒的存在。诗人以月亮为生命的参照物,通过对月亮的永恒和生命的无常的哲学思辨,表达自己无尽的哀思。
李白《今人不见古月,今月曾照古人。古人和现代人都喜欢水的流动,常见的月亮景象就是如此。只希望对酒对歌时,月光照在金瓮里。”古往今来,一轮明月高悬天际,毫不犹豫地倾泻出银辉。它起得晚,躲在阳光下,总是与人保持一定距离。古代人看不到月亮,古代人看不到今天的月亮。月亮总是在那里,但生命短暂。面对永恒的明月,诗人感受不到这种情感,从而引发对人生哲学的探索。它们将宇宙的浩瀚、时间的浩瀚空与生命短暂的渺小结合在一起,表达了永恒与无常的悲哀。
在李白的《苏州台湾游古》中,“只有西江月,吴宫里的人都拍过”;在杜牧的《润州两歌》中,“一般来说,南朝是胸襟宽广的,但东晋的清贫是最浪漫的。岳明要浣衣在,笛子闻,吹愁。”姜夔《慢扬州》中:“二十四桥犹在,浪荡荡,冷月无声。在桥边读红药,年年知你是为谁而生!”,传达永恒和无常的悲哀。
二,欢——美,爱
1.月亮与美丽
在古人的审美世界里,月亮之美与女性的容貌、体态之美最为相似,明月是美的象征,因而创造了“月之美”、“闭月羞花”等优于用月亮来形容美的句子。颜姝《浣溪沙》中,“刘海欲迎眉,酒红面边霞。”他用“月”和“霞”来比喻女人的眉和脸,从而描绘出美女的娇美。又如颜的《蝶恋花》,描写闺女午睡醒来的慵懒状态。“绿云”用来比喻女孩子的黑发,“新月”用来比喻女孩子黑发下的眉头紧锁。李白诗歌中的月亮意象也具有这样的象征和隐喻意义。比如“眼睛明亮,月亮明亮,微笑美丽”,写女人的美丽胜过明月;“题杯映歌扇,似月云见”,即月胜人,写歌的女孩羞涩的样子用扇子遮住脸,就像云中的月亮,时而云雾缭绕,时而半露妩媚的面容。天上美丽的月亮和地上美丽的女人相辅相成。至此,诗人巧妙地将天地融为一体,高不可攀的美丽月亮似乎陪伴着他。他身边的美女就像天上的仙女,月亮一样的美女给诗人带来视觉和精神上的双重慰藉。这里的月亮是一个快乐的形象。
曾经批评嫦娥的李商隐也称赞:“少女素娥耐寒,月中霜降斗。”嫦娥和青女在夜晚凉爽的月光下奋力展示着自己美丽的身姿,月亮成了美的象征。
2.月亮和爱情
爱情诗中经常出现“月”的意象:一是因为月夜独特的浪漫氛围,特别适合衬托恋人之间的柔情,勾画恋人缠绵的情愫;第二,因为月亮皎洁无瑕,可以象征忠贞不渝,爱情天长地久。
在这类诗歌中,“月”暂时摆脱了传统的悲凉形象,而变得温柔、朦胧、清新、明朗,正如人们常说的“月前花开”,充满了诗意。如颜的《六令》中,“云归后,月花庭旧角”对恋人幽会的地点和环境进行了说明,渲染了情景氛围。又如张喜安的《求爱》:“我们在花前相见,苦恨难平。更何况酒醒梦破,花朦胧。花无止境,月无止境,两颗心一样。这个时候,我愿意做,柳树千丝万缕,这激怒了春风。”全词贯穿花月意象,以“月下花前月下”象征过去的爱情,以“花谢月朦胧”象征爱情的阻碍,以“花不尽月不尽”象征爱情的美好愿望和执着追求。天上的月亮和地上的花相得益彰,与满月形成了一幅朦胧而美丽的画面。这时,月亮是爱情誓言和甜蜜喜悦的见证。
无论是描写美还是表达爱,“月亮”的形象被频繁使用,温柔的亲情和欢乐都寄托在明月身上。此时的月亮,不是荒芜,也不是忧伤,而是在诗人深情的目光中化为温暖和欢乐。
第三,分离——分离,缺失
白居易曾感叹“谁,先撬钱,马虎他怎么离她而去”,但浪漫派诗人恰恰相反,常常为自己会去哪里而叹息。无论是与亲人、朋友、爱人的分离,还是故国的故土,当时的感情都会久久萦绕在诗人的心中,由此产生了大量的离别诗,其中有许多作品都是依靠“月亮”来寄托自己的离别之情。此外,此类作品中的月份不是“满月”或“圆月”,而是“残月”或“新月”,意为不完整,不团圆,与诗歌传达的悲伤和离别不谋而合。
在苏轼的《水调歌头》中,“但愿人长命百岁,共花万里”应该是最开放的境界。诗人希望世间饱受离别之苦的亲人、朋友、爱人,都能享受月光,身心不受伤害。
在李白的《听说王昌龄迁龙蟊瑶送此信》中,“我发心明月,随风而去,直到夜郎溪。”诗人把对朋友的思念变成了奇思妙想,让岳明青峰代他向夜郎转达问候,把关心和思念寄托在老朋友身上。自诩“长相思”:“想久了,恨久了,恨回到休息前的时光。月明人靠楼。”用最简单也是最通俗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渴望女人的画面——一个痴情的女子倚在吊粮花东的阁楼窗外,仰望明月空,独自一人,百无聊赖,充满无尽的思念和怨恨,只能在心上人回来的时候放弃。这里的月亮是千里之外的情侣们唯一可以一起欣赏的风景。他们只能在满腹心事的时候对着月亮说话。这里的月亮是相思之物。李清照《一剪梅》:“雁归时,月满西楼。”在柳永的《林玉令》中,“今晚喝完酒该在哪里醒?”杨柳岸小枫有一轮挥之不去的月亮。”在周邦彦的《快乐的儿子》中,“望一川悲,雁声悲;半调节的凉月,身材参差不齐。”在苏轼的《江城子》中,“预计每年有一次断肠,一个明月之夜,还有一个矮松山。“有无数个月亮的图像作为恋人的相思。
“抬眼一看,发现是月光,再往下沉,我突然想到了家”在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他知道今夜的露珠会是霜,家里的月光要亮多少啊!”在范仲淹的《苏慕哲》中,“岳明楼高而独立,酒入愁而化相思泪。”他们都选择“月亮”的形象来表达乡愁。
四.融合——团圆与团圆
新月如钩,满月如镜。与“残月”相对的“满月”和“圆月”,一直象征着团圆和团圆。至今保留着中秋赏月的传统,对中秋满月有着长久的期待和珍惜。唐宋诗人在咏怀团圆的作品中经常使用“月”的意象。
在浩瀚的古典诗歌中,许多诗歌大师把自己对理想的悼词、对未来的向往、对爱情的赞美、对人生的叹息、对命运的无奈,投入到月下的世界,在月光下倾吐自己的情怀。无论是悲伤、欢乐、分离还是和谐,都融入明月之中,灵魂在物我合一中升起。时至今日,仍余韵犹存,感慨万千。
本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